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2015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3%,2015年上半年增长7.0%。国家统计局表示,“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将远远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
3、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4、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后者又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产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入。
扩展资料: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而《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恰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正如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新常态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新常态意味着:
1、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2、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在APEC北京会议上,中国推动亚太地区发展所扮演的角色,也在进入一种"新常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