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1、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家长懂得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亲子关系的第一步。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评价孩子、要求孩子,孩子容易感到拘束、压抑、不愉快。即使家长为孩子买食物、玩具、衣服,孩子也不会感兴趣。
家长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感觉。家长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要有一颗孩子似的心。抽出时间一起玩亲子游戏、不时体验户外活动、短暂的交流等,都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2、家长要和孩子成为朋友。
部分家长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严苛管教孩子。错误的管教方式只会一时见效,长时间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发展。不良管教下的亲子关系会引起孩子自卑感、焦虑、退缩等行为。家长主动跟孩子成为朋友,这样亲子关系才是平等的。
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尊重和爱的基础之上的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能做到情感上交融,使孩子喜欢和父母亲近,就像好朋友。孩子愿和父母讲心里话,父母更容易管理。
3、爱护适度。
家长对孩子的爱千万不要过度,到了溺爱的程度,孩子会完全依赖父母。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无限满足、一切包办,这种亲子关系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等因此,家长必须爱护适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怀,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最后,处理亲子关系是一门学问,做父母的需要更多耐心去学习。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也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培养、管教等方面,使子女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成长。婴儿时期,父母喂养、照顾、保护孩子,使得婴儿知道自己可以向父母求助,从而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幼儿时期,父母会开始给予孩子适当的管教,让幼儿逐渐获得管理和控制自己欲望与行动的能力,培养他们一定的生活自理和独立能力。再到青春时期,孩子和父母的直接接触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让他们做主自己的生活。
当孩子进入小学时,是和父母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其中发生了很多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孩子更多的时间呆在学校里,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孩子的控制力量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孩子年龄在增长,他们不会像小时候一样对父母“言听计从”,反而会越来越多的有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引导孩子学会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上小学之后,我们更多的会辅导他们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他们社交技能、学会与人相处等。
但是,在这期间有的家长并不了解孩子会发生这些变化,和孩子的关系可能还会发生变化,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呢?柠檬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点,家长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一个易于亲近的形象,而不是把自己当做权利的控制者。如果我们每天对孩子说,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你应该怎么样,你不能这么做,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对的,而我就是错的,所以只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就行了,即使有时候他觉得爸爸妈妈是不对的,也不敢提出来。所以,我们要多和孩子交流,对孩子严格是可以的,但是严格也要与关爱比肩并重。
第二点,家长要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听到接纳两个字,可能有些人会说,他是我的孩子,我当然是接纳他的。事实上,有的人并没有做好这一点,当你的孩子考试成绩在班上倒数时,你还能对他流露出满意的笑容吗?大概是有点难的,其实这就不是完全的接纳,真正的接纳是无条件的,无论她是优秀还是差强人意,我们都应该发现他可以夸奖的地方,告诉他,妈妈爱你。
最后,要有良好的管教孩子的方式,管教不是为了控制孩子,更不是为了体现父母的权威,而是让孩子成为独立成熟的个体。所以,我们要想做一个会教孩子的父母,就该懂得三点——言传、身教和强化与惩罚。言传,即我们要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告诉他们一些好的态度和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身教,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的榜样,要想让孩子知道做人诚信,自己就要说到做到;强化与惩罚,就是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不好的行为给予惩罚,而惩罚最好的办法就是隔离,不让他靠近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活动。
其实,孩子已经不是小宝宝了,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需要被当作一个大人来对待。有时候,孩子表达不出自己的需要,父母就用自己认为的“孩子的需要”(比如,需要孩子不要早恋)代替了孩子自己的需要。像上面这个例子,母亲的过度干涉和控制,引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了母子间的矛盾和孩子的不满。
那么,怎样处理亲子间的不满呢?还是用上面这个例子。如果这个家庭由于亲子间持续不断的冲突去做家庭治疗,我们看看治疗师会如何处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指导母亲,父亲和孩子运用“我感到”,“我觉得”这样的语言,在不否定其他家庭成员的前提下,表达各自的感受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感受。在表达中,可以教会家庭成员运用一些共情,重述的技巧(1),以利于接纳,沟通。在这个前提下,治疗师发现并调整家庭成员间的心理距离,分析家庭结构。如果是以人本为基础精神分析的家庭治疗,还会对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的现在与过去之间,家庭成员与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动力学结构作一些探讨和提示。治疗师还会给家庭留一些家庭作业,让家庭成员在下面沟通,逐渐培养家庭成员间健康的交往模式。
以人本为基础精神分析的家庭治疗,原则是,在接纳中分析,用一种人本的态度去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不满。“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亲子之间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像在治疗师面前一样交流,离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就不远了。
等孩子长成了成年人,亲子关系的模式就变成了孩子去照顾老人。当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孩子分出去建立新家以后,青春期的矛盾得到部分缓解,新家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开始又一轮循环。在成年子女和已经年老的父母之间,有时,子女也需要当一当老人的容器,听一听老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尾注:(1)共情,重述: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态度和技术,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关于共情的概念,现引述以下两种。Mayeroff(1971):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象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象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Carl
Rogers: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象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象”的特质。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换角度思考。不要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强制的放到孩子的身上,只要我们的父母掌握了这种沟通技巧和沟通态度,我们的亲子关系就会得到更好改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