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思考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姚华军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具有一定的资料馆藏基础,数字化资料服务作用日益明显,但也存在资料共享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统筹规划,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树立“大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龙头和核心作用,推进实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1.1 地质资料需求日趋旺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对地质工作的旺盛需求;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和地质工作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需求的目标指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地勘工作逐步复苏,尤其是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矿产资源、工程建设等需求大幅度提高,相关的地质工作需求不断攀升。据统计,2003年以来,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2007年达105亿美元。在我国,自《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49号)颁布以来,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出台后,地质工作投入大幅度上升,由2002年的222亿元快速上升至2007年的620亿元,6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同样为30%左右(表1;图1)。

表1 2001~2007年中外地勘投入情况

注:世界的数据为MEG(加拿大金属经济集团)统计的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中国的数据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提供的非油气勘查投入。

图1 2001~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变化

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双双突破百亿。

与此同时,地勘投入沉淀的资料量与地质资料的服务量也增长迅速。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成果地质资料年接收量从2001年的1003种,上升到2005年的6153种,增长了5倍多;总服务量从2001年的768人次,上升到2007年的59692人次,增长了76 倍多;借阅资料份数从2001年的2093份,上升到2007年的20190份,增长8.65倍多(图2)。

图2 地质资料服务变化

1.2 建立服务型政府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要职能在调控经济运行、进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按照公共服务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分类,可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三大领域。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工程基础和环境基础,其成果资料服务主体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在公共服务的三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2)。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作用,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3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制度逐步强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地质资料相关制度已经完成从过去的注重汇交保管到目前越来越注重开发利用的转变。2002年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确立了“统一汇交、公开利用和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将地质资料公开利用与服务提高为制度层面的要求。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表3)。

表2 公共服务与地质工作的对应关系

表3 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演化阶段

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基础,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基础

2.1.1 地质资料价值巨大,馆藏量较丰富

地质资料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其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新中国成立59年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5013亿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对丰富的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钻井资料的重新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截至2007年底,我国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收藏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已达20余万种。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近11万种,涉及我国最近的1个多世纪以来地质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表4)。

表4 全国地质资料馆成果地质资料馆藏量情况

2.1.2 数字化地质资料服务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表现形式正从传统的以纸质为主,向纸质、声像电磁介质并举转变。目前,随着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力度的加大和已有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的数据量大幅度增加。仅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数据已达26TB(含备份数据),且每年以2个多TB的速度增长;已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达2.2万种,建成国家重要基础地学数据库近20种(表5),成为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

随着数字化资料的增加,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国地质资料馆接待到馆阅者,以及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网站接待的阅者共近6万人次,比2006年增加近1倍。其中,网站访问量就达到5万人次,占80%以上,电子数据服务同比增长3~5倍(表6,表7)。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2006年数字化图文资料复制量和纸质资料复印量相接近;2007年,只占馆藏量的20%数字化资料,复制量却是纸质资料的近2倍。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也为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目前,共有5000余种图文地质资料实现了全文公开上网浏览下载服务,2006~2007年2年浏览下载累计3.7万人次。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矿业大会上,全国1:20万、1:25万、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也全面开放,提供全社会使用。

表5 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主要数据库

地质资料服务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开展传统窗口借阅服务和在线目录检索服务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网络浏览下载、产品邮寄服务,并与部分客户签订了长期服务协议,2008年又发放借阅证,提供凭证服务(表7)。

表6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两年服务结构变化

表7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年服务方式变化

目前,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相对于日益旺盛、多元化的地质资料服务需求而言(表8),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图3)。

表8 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服务方式的统计(2007年)

图3 地质资料服务存在的问题

2.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2.1 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和馆藏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现行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机构主要为中央(国家)级、省级两级体系,未能很好地融入国土资源四级管理体制之中;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管理薄弱,未能与成果地质资料在机构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地质资料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衔接不够。

2.2.2 服务标准政策体系不完善

服务制度与技术标准不完善、不配套,是影响服务水平和规模上台阶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相关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与强化服务要求极不配套,尤其是有关地理要素方面的保密政策,导致大量附有测绘地理要素的地质成果无法公开提供利用。按照现行保密制度,全国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完成后,许多地方的地质资料公开利用范围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不完善,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服务收费不统一;资料数据信息交换与服务、协作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加工处理与研发等相关技术标准匮乏、不配套;数据资源管理分散,壁垒严重,“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十分突出;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亟待制定或完善。

2.2.3 服务基础支撑体系薄弱

当前,地质资料系统,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馆藏机构,力量都相当薄弱,不适应加强服务工作的需要。以作为地质资料信息公共服务主体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为例,美国地调局(USGS)仅“地球资源与科学数据中心”(EROS)就拥有600名雇员从事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英国地调局共800名员工,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100人从事数据信息工作;分别占美国和英国地调局队伍总量的6.5%和12.5%。中国地质调查局(CGS)系统专门从事资料信息工作的人员约100人,仅占队伍总量的1.5%。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十分巨大。省级馆藏机构专门从事资料数据服务工作的人员也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也亟待优化。

资料公共服务日常业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落后,缺乏适应现代服务要求的保管和服务基地;存储、加工处理等必备的公共服务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服务虽已成为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但在经费、装备、基础设施等保障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印度地调局第10个五年计划(2002~2007)中信息传播经费占其总经费支出的11.82%,而我国仅占3%左右。

2.2.4 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与旺盛的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存在着“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急需加大,馆藏机构服务不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2007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0%左右,全国地质资料馆仅完成2.2万份,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20%。1:5万、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力度亟待加快。为矿业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遥数据库,以及国家急需的油气资源系列数据库尚未开展工作。缺乏满足政府、社会公众需要的数据产品。资料数据的深加工与开发工作尚未起步。

2.2.5 服务观念、方式手段落后

“重收藏、轻利用,重保管、轻开发”的传统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果服务宣传不够,客户需求调查、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等机制不健全。未建立产品和用户的分级分类管理与服务制度。服务面狭窄,专业服务强;政府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弱。缺乏现代营销模式,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网络服务的信息量和质量低。从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2001~2005年的访问量对比来看,同一时段内USGS大约是CGS的600倍。

图4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3 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

3.1 统筹规划,明确思路

进一步明确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程度为目标,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为契机,以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服务体系(图4,图5),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广义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包括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三大体系。目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图5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图

3.1.1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组织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管理体制,明确其公益性公共服务单位地位;加强传统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与现代信息机构的融合,推进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服务一体化;充实地学专业技术力量、信息技术力量,积极培养综合性服务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服务素质。

修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构建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与服务职责任务,切实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纳入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对重要实物资料、原始资料、工程勘查资料管理与服务的责任。

3.1.2 完善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

尽快研究出台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完善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建立产品价格机制、资料数据交换与协作利益共享机制;修改地质资料数据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统一研究制定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相互联动制约机制,出台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存储管理政策。

3.1.3 夯实基础支撑体系

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日常性基础业务的经费投入,改善保管和服务环境,增加更新存储、加工处理与服务设备。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加大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力度;加大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化进程;加快1:5万、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开展钻孔地质数据库、实物地质资料图像数据库、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送出去”与“请进来”、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地质资料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现代服务需要的技术队伍;创新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自的技术优势。

3.2 更新观念,树立“ 大服务”意识

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多领域、多功能,专业性、时效性强等特点,要求必须树立最终成果与阶段成果服务并重,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的专题服务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大服务理念;建立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专题服务相配合、优势互补的“大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过去的“仓库保管员”为现在的“超市销售员”;加大成果服务宣传力度,开展用户和产品的分类分级,建立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面,加大为政府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积极探索地质资料数据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方式和途径;建立现代营销模式,改变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的技术手段较落后的局面。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的需要作为项目立项出发点和依据,加大为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在立项之初即明确“为谁服务、服务什么”的问题,要把需求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标准和落脚点;尽快出台国家财政出资的长周期的大项目、大数据库的阶段成果及时提供服务的办法。

3.3 建立“ 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充分发挥龙头与核心作用

明确建设“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数据方面的采集、加工处理和服务的龙头与核心作用。

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创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需要:“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首先要“服务一流”,只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质量服务,才能逐步让国内认可、国际认同。二是地质调查工作性质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基础性、区域性、服务多功能性和公益性等特征,主要属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范畴,是公共服务领域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国家地调机构是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与信息服务机构。三是顺应世界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调查到服务”是当今世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职责定位发展的主要态势,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发展演化经历了“矿产型—资源环境型”,到今日强调“服务型”理念的过程,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必须顺应这一国际化的大趋势。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3.3.1 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

以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契机,研究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信息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原来“1+1+6”的服务体系进行扩充。当前,急需将环境监测院、航遥中心、海洋局(所)等专业服务单位纳入局服务体系,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骨干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单位、专题、区域、服务类型等为主线“一站分布式服务”,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服务优势。

3.3.2 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

科学部署“基础—矿产—环境”三元结构的地质工作,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积极推进建立国家基础地质图件更新机制,形成国家财政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经常性经费长效补给制度。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建设,统筹规划、明确局机关业务部室的分工协作,集成局属单位专业网站内容,加大数据系列产品、专业内容和英文网页建设与服务力度,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

3.3.3 加大资料数据加工处理、研究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区域地质图系列产品、基础地质数据产品、矿产地质数据产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产品、灾害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成系列的地质资料产品;紧密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重大专项,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等专项再开发、再研究利用;针对矿业权管理工作需要,开展专题性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充分运用现代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整合、加工数据资源,提高对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的程度。

3.4 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形成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构建以国家级、省级和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与信息共享体系。

3.4.1 建立组织,落实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由国土资源部、地调局有关管理部门牵头,全国地质资料馆具体负责,尽快成立“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研究论证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吸收测绘、地震、海洋、气象等公共服务单位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经验,实质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

3.4.2 精心设计,明确框架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体系应该包括“国家级中心”、“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四大体系。国家级中心为核心层,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及地调局所属六大区地质资料分馆和专业资料数据中心(海洋、航遥、环境)构成,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及数据、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以及全国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全部目录数据库;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搭建网络平台,与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实现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通过网上在线服务与地质图书、档案和文献进行开放式数据交换,逐步建立与国际地学资料数据中心之间的开放式数据交换机制。

3.4.3 夯实基础,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公共服务门户及公共服务系统,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链接各个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和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依托公共网络的、虚实相结合的多级(三级)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交换网络体系,为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管理打好基础。推进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涉密清理;更新全国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库;开展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调查清理;开展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