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体系及典型沉积序列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一、淮北煤田南部区

淮北煤田南部区是指宿北断层以南、板桥断层以北的含煤地层分布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的太原组、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本溪组厚度2.8m左右,主要为灰白色、紫红色铝质泥岩,富含铝和少量菱铁质鲕粒。太原组厚130m左右,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9~12层石灰岩和薄层煤层的互层,夹少量砂岩,石灰岩总厚占太原组总厚的53%,含煤6层,薄而不可采。灰岩中常见有孔虫、双壳类、介形虫、腕足类等,以泥晶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山西组厚度100余米,主要由砂岩、砂泥岩互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10层,且多为煤组,含煤性较好,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下石盒子组平均厚250m左右,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铝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含4、5、6、7、8等5个煤层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上石盒子组厚630余米,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自下而上砂岩中石英含量减少,泥岩、粉砂岩颜色逐渐变为杂色。总体上,向上紫色、绿色增加。

本区含煤地层总体沉积特征是(图12-1):

(1)太原组为陆表海海陆交替相沉积,含多层海相灰岩,煤层薄不可采;

(2)山西组以10煤层顶为界可划分为两段,下段,主要为10~11煤组,底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向上过渡为粉砂岩、砂岩,发育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具底栖动物通道,含菱铁质和黄铁矿晶体;上段以碎屑岩为主,尤其砂岩增多,砂岩中含较多泥质包体(多为同生冲刷泥砾),中部发育一层长石石英杂砂岩,胶结疏松;

(3)上下石盒子组以所含煤层(组)的出现规律显示出清晰的旋回结构,形成以煤层组有规律交替出现为特点的沉积组合序列,向上部杂色泥岩增加,鲕状构造和铝质泥岩含量增加。因此,可以利用含煤层(组)发育的旋回性特点进行沉积序列和旋回划分和对比。

二、淮南煤田

淮南煤田处于(华北型)中朝地台石炭二叠纪聚煤盆地的东南缘。地层发育基本上与华北地区相同,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厚度约1200m,假整合于中奥陶统古剥蚀面上,总体上为一由浅海相沉积、滨岸及三角洲过渡相沉积、上部为陆相沉积的沉积组合序列。地层层序完整,厚度稳定,太原组、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其中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共有七个含煤段(图12-2左侧)。

图12-1 淮北南部煤田海孜井田石炭、二叠系沉积序列

山西组为一套黑色泥岩、灰黑色砂岩、砂泥岩互层和煤层组成的碎屑岩,主要煤层发育于下部,底部的砂泥互层中常具生物扰动构造和遗迹化石。下石盒子组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铝土质泥岩及碳质泥岩、煤层组成;含煤9~12层,多数稳定或较稳定,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以早期华夏植物群为特征。上石盒子组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在中上部含有极薄的海绵骨针硅质岩或硅质泥岩,上部为一套不含煤的杂色泥岩。

就整个华北聚煤盆地而言,聚煤作用以晚石炭世本溪组开始,至太原组和山西组达到高潮,聚煤作用的总趋势是由北而南随时间推移而向南迁移,层位升高。淮南煤田处于华北大型聚煤盆地的东南缘,晚石炭世聚煤作用较弱,海相沉积为主。而淮南地区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早期聚煤作用最强。

淮南煤田二叠系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主要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发育以下典型沉积组合:

(1)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组合,以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为特征。该组合的特点是粒序向上变细,底部具明显侵蚀。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主要为粗~中粗粒砂岩,具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上石盒子组沉积时,淮南地区仍然受到潮汐流作用的影响,海侵可能影响到相当大的范围。据王仁农(1983)、蓝昌益(1985)等人的研究,在上石盒子组第六含煤段发育1~2层硅质海绵岩和硅质泥岩,并含有大量海绵骨针,且有舌形贝(Lingula.sp)和瓣鳃类化石碎片,少量海绿石。其层位在黑色炭质泥岩和薄层煤附近。

(2)上三角洲平原组合,由多个向上变细序列组成,每一个序列底部常为厚层状浅灰—灰白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局部为含砾砂岩。该组合的主体为分流河道沉积,并常与决口沉积、分流间洼地沉积、沼泽沉积共生在一起。其特点是旋回厚度小、更叠快,上部旋回的分流河道砂体常直接覆于下部旋回的煤层之上,或冲蚀部分煤层。

(3)三角洲前缘沉积组合,主要在第四含煤段,其中河口坝沉积比较典型,主要为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分选磨圆均较好,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钙质胶结。

(4)碎屑滨岸沉积组合,主要在山西组发育,其中海滩-障壁岛沉积、潮坪、潮道沉积最为特征。潮坪沉积组合也见于上石盒子组第6含煤段中。

三、沉积体系

1.陆表海盆地沉积体系

有关两淮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相、成煤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提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区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至10煤顶)为陆表海盆地充填沉积,具有海陆交替相沉积特点,与华北盆地北部区可对比,但以台地-潮坪沉积为主,海相沉积所占比例较高。主要沉积体系有:浅海台地-潮坪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台地-障壁沉积体系。其中台地-障壁沉积体系在本区最具特点,在沉积序列上表现为海相灰岩与障壁砂坝交互出现的组合关系。由于海平面的频繁变化,海侵、海退沉积旋回结构比较清楚,因此,在陆表海充填序列中,至少可以识别出12个海侵-海退旋回,以煤层-海相灰岩、障壁砂坝-海相灰岩旋回结构最具代表性。由于海平面变化的频繁性和本区位于华北聚煤盆地南缘,距海洋盆地较近,又是当时海水进退的通道,因此,潮坪或障壁岛后泥炭沼泽的发育持续时间较短,因此煤层较薄,但具有等时对比意义。海相灰岩可以与邻区如豫南、鲁西南对比。

2.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

图12-2 淮南煤田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1—基准面下降;2—基准面上升;3—煤层编号;

LST—低水位体系域;TST—水进体系域;HST—高水位体系域

自山西组上段至上、下石盒子组为近海盆地沉积,以过渡相沉积为主体,陆表海盆地充填沉积已结束,海平面变化实际上已不是盆地沉积的直接控制因素。虽然整个华北盆地自山西组上段至上石盒子组,海相沉积已不发育,但两淮地区距海洋盆地较近,海平面升降变化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沉积体系的发育及其演化。可以认为自二叠纪山西期开始,两淮地区基本处于滨岸平原环境,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利于煤聚积。

研究区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不甚发育。主要沉积相有: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泥炭沼泽、废弃分流河道、泛滥盆地或泛滥平原,以及河口坝沉积(较少见)等。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平原上广泛发育,构成树枝状、网状体系,构成一种复合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区最主要的沉积相为分流河道充填沉积和分流间洼地沉积。三角洲演化具有多阶段性,废弃阶段是煤聚积的重要时期,形成全区分布且具工业价值的煤层,如3煤组、8煤组和10煤组。

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以细粒砂岩为主,底部可见冲刷面,具有向上变细序列,在横剖面上呈透镜状,砂体宽度不大,说明分流河道侧向迁移不大,砂分散体系呈分枝状。河道砂体横向上与薄层分流间洼地砂泥互层,或越岸泛滥平原、泛滥盆地粉砂质及砂泥质沉积或沼泽沉积共生。

分流间洼地及沼泽沉积:分流间洼地沉积为本区的最重要的三角洲平原沉积类型之一,与分流河道沉积共同构成研究区三角洲沉积的骨架。分流间洼地沉积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含菱铁质鲕粒和植物碎片、碎屑。随着越岸流作用和决口作用的进行,分流间洼地不断地被充填,洼地进一步演化为沼泽及泥炭沼泽,其沉积物特征主要为:富含植物根茎或碳质的细粒沉积;进积期沉积形成的薄层不稳定、透镜状煤层;废弃三角洲体系在废弃期形成的稳定分布的煤层,最终形成可采煤层。区内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进积型为主。总体上复合三角洲体系是进积型的,在三角洲体系演化过程中出现多次加积沉积过程,即构造上相对稳定、水域体制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以充填沉积为主,进积作用微弱,因此分流河道不断废弃。分流河道透镜砂体呈现上平下凸特征,上覆沼泽及泥炭沼泽沉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