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走向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褒贬不一,毕竟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手段并不光明,而且为了稳固政权杀了自己的手足,这就让人觉得李世民非常的残忍。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明明一箭射死了李建成,结果还要将李建成的头颅砍下来,所以有很多人对李世民的这个行为感到不解。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呢?
首先就是为了震慑李建成的手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首领已经无力生还。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手下的人远远少于李建成的手下,所以想要获得胜利,根本就不适合打攻坚战,只有采取出奇制胜的妙招。因此李世民就先擒住李建成,并砍下李建成的头颅,举起来,让李建成的手下都能看到,让他们不要再反抗了。
其次就是以此来威胁李渊。李渊在当时还是皇帝,所以李世民对李渊献上李建成的头颅,让李渊明白自己想要登上皇位的决心,毕竟一个连手足都能斩杀的人,说不定为了登上皇位更有可能做出一些丧心病狂的行为。传达出这样的意图后,李渊最后也妥协了,主动退位成太上皇,以此保全了性命。
最后就是昭告天下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只有将李建成当做是乱臣贼子,才能掩盖住李世民能登上皇位的不光彩行为,然后让天下人信服。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皇权变得稳定,阻止有人以此为名义出现谋反的行为。
李世民射不死李自成,唐初的箭不能射死明末的农名义军的闯王。
题主说的应该是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哥哥,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当时的大唐太子。
此事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开创了贞观之治。
很多人认为玄武门之变很平常,对于准备充分动手的李世民以及部下来说易如反掌。其实不然,事变发生时李建成的部下在门外攻城,如果不及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等到太子的人马攻进来,估计被砍死的就是李世民了,就不会有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了。李世民射死李建成以后,把人头割下,从城楼上抛下去,就是要昭告李建成正在门外攻城部下,你的主子已经被杀死了,在攻城就是徒劳无益,赶快散去吧。这也是有点树倒猴孙散的味道 。兄弟相残在历代帝王中不乏其人,大唐也不例外。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父子兄弟相处的不错,齐心协力,东征西伐,终于奠定了大唐伟业。唐高祖李渊遵循古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也就是大唐的接班人。但是在平定天下时候,秦王李世民用兵入神,战功最多,高祖也是爱这个儿子,不断册封直到李世民成为大唐的三把手,仅仅屈居以皇帝和太子之下。太子李建成深感到威胁,害怕有一天李世民会代替他成为太子。于是也在暗地里安排武力想要除掉这个弟弟,同时和四弟李元吉结成同盟,共同谋划,多次在唐高祖面前诬陷李世民。
李建成的担心不无道理,即使李世民没有取代之心,但是秦王手下一般文臣武将可早就按奈不住。进过前思后想,李世民终于决定,在进宫的玄武门内动手,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选择在玄武门内动手,这是因为如果在宫外动手,外边有大量的太子卫队和誓死效忠的部下,贸然动手很容易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后果。在626年7月2日,秦王率众臣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伏重兵。而不知底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一同入朝,走到临湖殿的手发现异常,准备拨马回东宫。然而感觉到不妙的李元吉突然取出弓箭,向李世民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一箭射中了李建成,尉迟恭等带领人上去,砍下了李建成的头。这时候形势非常凶险,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得知太子和齐王有危险,就带领东宫和齐王府兵士2000人攻城,准备救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幸好玄武门的门将张公瑾也是李世民的人,紧闭大门不开。为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赢得了时间。这时候把太子的人头和齐王的人头昭示在城墙上,就是要瓦解东宫和齐王的攻城士兵,主子都死了,在攻杀对他们没有好处。就这样,在见到太子和齐王的人头之后,攻城士兵不战而退,自动溃散了。
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太子已死,高祖李渊也无可奈何,于俩个月后禅位李世民,做享清福的太上皇去了。而李世民胸襟开阔,用人不疑,不仅重用旧部,就连太子手下的臣子也继续重用,文治武功,终于开创了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