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文化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迩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
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城
中国的万里长城于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建造。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万里长城特点:
1、历史悠久:秦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历史悠久,已有2300多年历史。如果追溯到西方周末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中国的长城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即使是明朝建造的长城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样一座古老的伟大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珍贵和罕见的。
2、长度惊人:从春秋到明代,长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维护和建设。长城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的16个省,市,自治区。它有东西向和南北向,总长度为108,000华里(54000公里)。其中,万里千里,有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
3、工程浩大:根据科学家的粗略计算,如果用明长城的土,砖和石头建造一个1米宽,5米高的墙,它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如果它用于铺设0.3米的厚度和5米的宽度。这条路可以环绕地球三周。
公元前221年万里长城开始修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在自然界中,它并不仔在。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广阔的北方,绵绵千里之上巍然屹立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联想到秦始皇。不错,修筑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但实际上,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要说修长城,不能不先说说匈奴人。
匈奴族是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人人都能弯弓射箭,而且骑术高超。因此匈奴贵族就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到中原地区,对内地人民进行袭击和掠夺。那时,匈奴和附近的秦、赵、燕等同经常发生战争,而内地“七雄”正忙于兼并,无暇顾及匈奴,只得采取守势,于是纷纷在北方边境地区屯驻重兵,修建长城,同时一些诸侯国为了保卫自己,不被兼并,也在各自的边境筑起了长城。在当时只有弓箭、刀剑之类武器的战国时期,有了长城的保护,就能够有效地防御敌人。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为了解除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派遣大将蒙恬亲自督修长城。秦修长城经过的地区,横跨黄土高原,经过浩瀚的沙漠地带和崇山峻岭,还有激流险滩,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尽管秦始皇下令是把过去秦、燕、赵的旧长城补缺、加固,使断断续续的城墙连接起来,但修建工程仍然十分浩大。蒙恬开始率领兵士和民工30余万人全面展开修城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既没有大规模的起重、运输设备,生活环境又十分恶劣,数十万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和险山沟壑之间,要搭盖临时住所,解决数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还要运输各种筑城器械和材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严寒,风沙漫天,更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蒙恬率大军夜以继日,不论烈日寒霜,还是刮风下雨,辛勤劳动,但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再加上繁重的劳役,民工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造成劳动大军严重减员而且功效甚微。10多年过去了,蒙恬指挥的大军没有能完成筑城任务,后来蒙恬被害而死。王离接替蒙恬,继续指挥修筑长城,才勉强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秦代长城绝大多数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建。西起临洮,沿着黄河到内蒙古临河,东到辽东,全长1万多华里,所以称它为“万里长城”。由于万里长城的规模是在秦始皇时代确定的,把它与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末,在1800多年的时间里,有1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多次修缮和增筑长城。汉武帝时代,为抵御匈奴,加强防务,把秦时的长城向西延长了两千多里,直到甘肃的酒泉,敦煌,就是所说的“河西长城”。长城在风雪炎寒的侵蚀下,不断剥蚀。到了明代,在明朝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主要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骚扰中原有关。明修长城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修筑之坚固,是历代王朝所不可比的。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现在人们常说的长城是指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
公元前221年万里长城开始修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在自然界中,它并不仔在。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广阔的北方,绵绵千里之上巍然屹立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一提起长城,人们往往联想到秦始皇。不错,修筑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但实际上,远在秦始皇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要说修长城,不能不先说说匈奴人。
匈奴族是生活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人人都能弯弓射箭,而且骑术高超。因此匈奴贵族就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到中原地区,对内地人民进行袭击和掠夺。那时,匈奴和附近的秦、赵、燕等同经常发生战争,而内地“七雄”正忙于兼并,无暇顾及匈奴,只得采取守势,于是纷纷在北方边境地区屯驻重兵,修建长城,同时一些诸侯国为了保卫自己,不被兼并,也在各自的边境筑起了长城。在当时只有弓箭、刀剑之类武器的战国时期,有了长城的保护,就能够有效地防御敌人。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为了解除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派遣大将蒙恬亲自督修长城。秦修长城经过的地区,横跨黄土高原,经过浩瀚的沙漠地带和崇山峻岭,还有激流险滩,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尽管秦始皇下令是把过去秦、燕、赵的旧长城补缺、加固,使断断续续的城墙连接起来,但修建工程仍然十分浩大。蒙恬开始率领兵士和民工30余万人全面展开修城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既没有大规模的起重、运输设备,生活环境又十分恶劣,数十万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和险山沟壑之间,要搭盖临时住所,解决数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还要运输各种筑城器械和材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西北地区,气候严寒,风沙漫天,更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蒙恬率大军夜以继日,不论烈日寒霜,还是刮风下雨,辛勤劳动,但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再加上繁重的劳役,民工不堪忍受,纷纷逃亡,造成劳动大军严重减员而且功效甚微。10多年过去了,蒙恬指挥的大军没有能完成筑城任务,后来蒙恬被害而死。王离接替蒙恬,继续指挥修筑长城,才勉强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秦代长城绝大多数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高低起伏而建。西起临洮,沿着黄河到内蒙古临河,东到辽东,全长1万多华里,所以称它为“万里长城”。由于万里长城的规模是在秦始皇时代确定的,把它与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也是很自然的。
从那时起一直到明末,在1800多年的时间里,有1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多次修缮和增筑长城。汉武帝时代,为抵御匈奴,加强防务,把秦时的长城向西延长了两千多里,直到甘肃的酒泉,敦煌,就是所说的“河西长城”。长城在风雪炎寒的侵蚀下,不断剥蚀。到了明代,在明朝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主要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骚扰中原有关。明修长城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修筑之坚固,是历代王朝所不可比的。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现在人们常说的长城是指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