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元春为什么会突然死亡?
这里的元春封妃,竟然是从一个奴才口中说出。这表明元春封妃太不正式是有问题的。而前脚秦可卿刚死,后脚元春就封妃。某些红学家考证是元春向皇帝告密秦可卿,我觉得很扯。无论怎么样,假如秦可卿有问题。贾家都脱不了干系,元春怎么敢冒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伴君如伴虎,稍有一点差池就万劫不复。
元春并不是因为受宠才晋升贵妃。第一,她没儿子;第二,着重说了因“才选”的凤藻宫。宫里妃嫔谁没才?一个没有子嗣的女子,只因为有才就被封为贵妃?这史无前例了应该。贾家又不是特别巨大的势力让皇家忌惮。只能说皇家忌惮了这些老牌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想要一网打尽才会让元春等晋升。
刘心武在解析的时候说贾元春举报了秦可卿,然后就被封为贤德妃了,然后死于秦可卿那边政治势力的报复。她死于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虽然通行本续书当中写贾元春是胖死的,但无论是从判词、判曲还是书中的伏笔和谶语来看,贾元春都不是是正常死亡的。
先是传言元妃过世,后又正式从宫中传来元春已死的消息: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卯年属兔,寅月为虎,按照周易的理论,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了,况且之前有过一段元春病重的描述,加上生命之无常,元贵妃之突然死亡就不足为怪了。
2019-11-28
元春突然死亡和宫廷内部斗争有关。第十七回元春省亲的时候点过一出戏《乞巧》,脂砚斋的批语是“伏元春之死”。可以推测出元春的死可能和杨贵妃的死相同,都是由于宫廷争斗导致被迫自缢,最终“荡悠悠,把香魂消耗”。
元春借四大家族之力成为妃子,成为妃子后又罩着四大家族,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如四大家族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四大家族与元春之间也是如此。元春本就是贾家的政治棋子,他的命运又与政治走向息息相关。政局瞬息万变,她的命运也就瞬息万变了。

元妃之死是在后四十回中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是后人续写的内容。从八十三回元妃染疾到九十五回薨逝,从续写的小说来看并非突然去世。87版电视剧以《红楼梦》前八十回内容为主,对后四十回内容做了很大删改,在影视剧中将元妃的离世处理为突然仙去。从原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出发,元妃的过世几乎都倾向于是宫廷内斗的牺牲品。《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迷人之处,也许就是每个读者看后,对其中的章节内容都有自己的想法。
先是传言元妃过世,后又正式从宫中传来元春已死的消息: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卯年属兔,寅月为虎,按照周易的理论,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了,况且之前有过一段元春病重的描述,加上生命之无常,元贵妃之突然死亡就不足为怪了。
大家公认,贾府的衰败是由于在政治上没有作为,“节流”是救不了贾府的,日常生活费用可以节约,但贾府花销最多的——同王公贵族迎来送往的费用却省不了。如果省了,贾府的人脉就彻底失去了,而这些的开销必须通过贾府当官的人拿回来,而贾府最缺的就是这种政治上变现能力。
做官有两条路,文官和武官,明清时期,读书从政就必须有功名,至少要举人出身,才有资格担任实权官员;只有进士出身,才有可能进入权力核心。而朝廷每年录取的举人不足千人,进士不足百人。而且科举考试十分公平,贾府的人脉,势力上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从书中描写,贾家中人在读书上也没什么天赋,文玉草三代,有读书潜力的也只有5,6人而已。当然,没有功名也可以做官,但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就很难了。
但从军就不一样了,明清两代武官大半是世袭荫庇出身,出仕时的官位大小主要看家族势力,对于贾府来说,几乎算得上没有门槛。除去部分才能突出和办事特别糊涂的,其他人的晋升主要取决于人脉和资历,这两点恰好又是贾府所长。明代武举不健全,中下级武官几乎全部来自世袭和荫庇。清代虽有武举制度,但世袭荫庇出身的武官依然占去大半。以贾府的权势,为后代某一个把总(清),百户(明)应该是很轻松的。别小看这个百户,虽然权力不大,但也是正六品的大官。如果走科举出身,至少要进士才能以六品出仕,举人最多只能以正七品的县令出仕。
戴权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这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两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贾府捐一个五品的龙禁尉,只要1200两银子,谋一个六品的实授百户或者七品的把总,应该要不了两千两银子。百户虽然小,但往上升两级就是千户,可以独立负责一项或者一个地方的军务。是让贾蓉,贾琏中一个举人容易,还是让贾府拿两千两银子容易,一目了然。
同时,武官不比文官,文官的晋升要考量名声,科举名次,政绩等等。但武官不一样,尤其和平年代能力平常的武官,晋升主要看资历和人脉。贾府的人脉是没得说,王子腾是京营节度使,贾府与北静王水溶,内相戴权都有交情。贾雨村搭上贾府的关系,短短几年就从一个革职官员坐到了大司马,贾府人脉庞大由此可见。而贾府的嫡派子孙,只要不闯祸,做到参将(正三品)是没问题的。如果在战争年代跟对主将,再拿一个世职回来也不是没有可能。贾府就算没有出可以当总兵,节度使的优秀人才,出几个参将,政治上的变现能力也不容小觑,只要稍加运作,钱就回来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三品的参将可比五品的知府大得多。
而贾府选择的道路却是科举从政,从贾府一系列的联姻也印证了这一点,贾珠娶了国子祭酒的女儿李执,贾敏嫁给了探花林道海,贾政对孙绍祖的态度也可以看出,贾府还是想结交书礼名族,并不愿同武官结交。
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但科举这条路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门槛太高,成材率太低,如果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是进士出身,清代每三年录取约三百人,录取率极低而且不受人脉权势的影响。如果连着两三代人没有进士,这个大家族基本就完了。而且贾家的位置也容不得他们在政坛有所作为,贾家是武勋家族,武官干政是历代君主防范最严的,贾敬中了进士又在怎么样,还是到庙里当道士了。
毛主席说过:“路线错误,知识越多约反动。”贾府没能扬长避短,衰败几乎是必然的。当然贾府直接衰败的原因还是王子腾和元春的死,这两个人的死应该是一个政治上的阴谋,许多人都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了。
曹雪芹之所以这么写,我觉得是和他本人的出身有关的。曹雪芹是包衣出身,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奴才,没阉割的太监,并不是正真的武勋出身。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实际上就是曹家的衰落史,包衣奴才想要有钱不难,但要真正的富贵,就只有科举一条路了,恐怕曹家当年也和贾家一样,试图科举从政,但连连失利最终一蹶不振。
事实上,明清朝两朝不少武勋贵族能做到与国同祚,尤其是明朝,在胡惟庸案发前去世的贵族,几乎都能代代富贵。与贾家最相似徐达一家,定国公,魏国公两个爵位都世袭到了明朝灭亡,同时期的黔国公也是如此。清代引入爵位降级制度,但没犯错误,三四代就衰落的大贵族依然不多,就算是政治上彻底垮台和珅,其子依然保留了伯爵的爵位和不少的家产,并没有彻底衰败。
一定粗浅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时间推移的必然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长久的繁荣,而两个贾国公的后代不是一般的不争气,说句不好听的,差不多是无恶不作了。这种情况下不衰败是不可能的……元春,是维持贾府后期繁荣的关键人物,但是她不比王子腾、贾政这些男子,她厌恶宫廷生活,同时她又身不由己。元春这种为家族而牺牲生活的姑娘算红楼里头一份的悲剧,从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就能看出来她对富贵宫廷生活的深恶痛绝。苦熬数载得到的省亲机会,元春也没有喘口气。这种环境下的人很难长寿。曹雪芹的本意应该是让元春死于非命,被勒死、暴病而亡、自尽都有可能,她应该是死得极不甘心的,但是她也无可奈何了。但是元春一死,四大家族这个空架子已经是塌了一半了,还有一半王子腾撑着呢。不过官场险恶,加上四大家族做的恶事太多了,失去了元春的皇帝也不会再护着贾府了,随便一个政敌弹劾一下,一损俱损的四大家族就会彻底衰败。我并不相信刘心武对于秦可卿身世的解说,不合理并且不合当时的法……至于元春怀没怀孕,曹公没写,我认为她这样的人,怀了孕会死得更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