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是什么引起?
2020-01-20 · 手机上的测听、助听服务。聆听美好世界。
先天性耳聋或后天性耳聋
分析听力下降的原因,要先把耳聋发生的时间做一个区隔。看是先天性耳聋,还是后天性耳聋。
先天性耳聋的原因有哪些?
先天非遗传性听力下降:主要是有因为母亲妊娠时期感染流感、风疹病毒等造成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此外,还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的先天的外耳畸形等情况。
先天遗传性听力下降:主要是因为父母本身携带耳聋基因,导致孩子也具备该基因从而出生后就有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后天性耳聋
除了先天性耳聋外,都可以归类到后天性耳聋中。造成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就从其他维度来分析后天性耳聋。
后天性耳聋的原因有哪些?
耵聍堵塞、中耳炎、耳膜穿孔、老年性听力下降、环境噪音、高血压、药物致聋、生活压力太大等等。
噪音性听力下降
是长期暴露在强噪音下所导致的一种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多与职业有关。如果暴露时间短,引起的暂时性听阈上升会恢复,如果暴露时间长,就会引起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这个噪音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噪音,还包括超过80dB的其他声音。比如,如果戴耳机听音乐,并且每次把声音都开的比较大(超过音量的60%以上),长期下去就有可能造成噪音型听力下降。
药物性听力下降
由于使用了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下降。耳毒性药物常为抗菌素,比如之前最常见的庆大霉素。包括奎宁、链霉素、新霉素和卡那霉素,常损害螺旋神经节细胞,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即使是普通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也可引起暂时性阈移和耳鸣;耳毒性毒素多源于病毒感染后的产物,它们通过血管进入内淋巴液,这些疾病有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腮腺炎、白喉、脑膜炎、水痘、脑炎和病毒性肺炎,除腮腺炎导致的是单侧耳聋外,其余全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损伤内耳的毒物包括一氧化碳、铅、汞、金、砷、烟草和酒精等。
有人认为这类药物耳毒性的顺序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
这类抗生素性耳聋有3个特点应引起注意。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引起的听力损害,首先发生在内耳高频率区,使高音听力下降,一般不易被人察觉,待用药数周、数月或停药半年、一年后,毒性扩展至低频率区,病人听话发生困难,这叫“迟发性耳毒反应”,尤以婴幼儿、老年人最为多见。又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即使停用,它们在体内也已完全分解、排泄,但由药物引起的内耳毛细胞的退化及听神经细胞的变性萎缩却仍在继续进行,直至听力完全丧失,变为全聋,此称“渐进性耳毒反应”。再如有人只注射了半支链霉素,就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眩晕、耳鸣,继而听力迅速下降、恶心,出现耳聋等症,此谓“过敏性耳毒反应”。这类患者多有家族性对这类药物敏感史。
老年性听力下降
由于年龄的增大而导致的听力损失。多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
临床上将老年开始出现的,双耳对称的,渐进性的神经性耳聋称为老年性耳聋,人体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现象,老年性耳聋是因为听觉系统衰老而引发的听觉功能障碍。根据听力学的研究,男性约从45岁以后开始出现听力衰退,女性稍晚,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耳聋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
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7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50%都有不同长度的听力损失。
外伤或炎症导致的听力下降
比如,洁耳过度,损伤了鼓膜,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也有不洁耳,导致耵聍(耳屎)过多,从而堵塞耳道,导致听力下降。
另外,还有中耳炎等炎症也会导致听力下降。
听力损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接触较强噪声,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只要时间不长,一旦离开噪声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称为听觉适应。如果接触强噪声的时间较长,听力下降比较明显,则离开噪声环境后,就需要几小时,甚至十几到二十几小时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称为听觉疲劳。这种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仍属于生理范围,但可能发展成噪声性耳聋。
如果继续接触强噪声,听觉疲劳不能得到恢复,听力持续下降,就会造成噪声性听力损失,成为病理性改变。这种症状在早期表现为高频段听力下降。但在这个阶段,患者主观上并无异常感觉,语言听力也无影响,称为听力损伤。病程如进一步发展,听力曲线将继续下降,听力下降平均超过25分贝时,将出现语言听力异常,主观上感觉会话有困难,称为噪声性耳聋。
此外,强大的声暴,如爆炸声和枪炮声,能造成急性爆震性耳聋,出现鼓膜破裂,中耳小听骨错位,韧带撕裂,出血,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主观症状有耳痛、眩晕、头痛、恶心及呕吐等。
外耳性因素: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狭窄、外耳道炎(细菌、真菌感染等)、骨折等引起的外耳创伤、肿瘤(如外耳道鳞状细胞癌、骨瘤、良性息肉等)、耵聍阻塞等。
中耳因素:
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炎、胆脂瘤、鼓膜穿孔、潜水等引起的中耳气压损伤等;
内耳性因素:
先天性耳蜗畸形、老年性耳聋、病毒性耳蜗炎、梅尼埃病、过度噪音暴露、医源性因素(手术创伤、四环素等药物所致等)、脑血管意外等神经因素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