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的重要作用
展开全部
一、影响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教育的因素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家庭成员、学校的教师与同学的言行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的形成。
1.家庭环境对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教育的影响。幼儿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当中生活的,而其中,父母又是与幼儿接触最多的家庭成员,所有父母对于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家庭环境处于自然平和中,幼儿会逐渐形成宽容开朗的人格;而家庭环境是偏狭竞争的,则幼儿可能会形成斤斤计较的人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辨别是非的准则、传递感情的方式等等,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自身的性格和品德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性格和品德。德国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幼儿在四五岁的时候是价值观与是非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超过90%的幼儿品性都是在这个阶段中形成的。所以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家庭是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者,他们往往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等品质,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为孩子树立榜样。
2.学校环境对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教育的影响。当幼儿成长到一定时期会被送入幼儿园接受较为正式的学习和教育,这一阶段是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开始阶段。环境的改变会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人、事、物,教师和同学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要按照学校制度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向幼儿传授生活技能与知识,同时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幼儿园中,教师和同学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受到幼儿的模仿。
二、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教育培养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六岁之前,之后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品德;如果这一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与习惯是很难更改的。由此可见,良好性格与品德教育应当从小做起,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努力。
1.家庭方面的培养。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幼儿家长应当自省自身的行为,树立幼儿学习的好榜样。在对待孩子的方法上应当科学合理,教育幼儿形成明辨是非的处世准则。在与幼儿的相处之中,应当与孩子多进行情感的沟通,让幼儿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的氛围;同时通过一定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多去接触外界事物,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活动中的规范和礼仪,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同时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家长还可以为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创造积极的条件,让幼儿与同龄人多多接触,邻里之间的孩子多多游戏,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并让幼儿与同伴在游戏中学习到交往的技能,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及品德。
2.幼儿园方面的培养。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幼儿会从老师身上进行模仿,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思维习惯,因此教师的模仿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师应当对自身人性中的弱点尽量克服,向幼儿展示人的优点与美德。而幼儿园中的同伴则是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由于幼儿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同时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因此需要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这个优秀的同伴,从而起到良好的道德认知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请到台上给大家表演洗手的舞蹈,然后将幼儿的照片贴在表扬栏里,这样幼儿们自然会按照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另外,教师也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对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进行积极的引导。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教导学生哪些行为是应当做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不应当做的,教会他们辨别事物的美丑与善恶等简单的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维能力。
音乐也是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的重要方法。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音乐活动中幼儿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发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得到审美的享受,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让幼儿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能使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习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并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家庭成员、学校的教师与同学的言行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的形成。
1.家庭环境对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教育的影响。幼儿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当中生活的,而其中,父母又是与幼儿接触最多的家庭成员,所有父母对于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家庭环境处于自然平和中,幼儿会逐渐形成宽容开朗的人格;而家庭环境是偏狭竞争的,则幼儿可能会形成斤斤计较的人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辨别是非的准则、传递感情的方式等等,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幼儿自身的性格和品德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性格和品德。德国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幼儿在四五岁的时候是价值观与是非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超过90%的幼儿品性都是在这个阶段中形成的。所以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家庭是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者,他们往往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等品质,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为孩子树立榜样。
2.学校环境对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教育的影响。当幼儿成长到一定时期会被送入幼儿园接受较为正式的学习和教育,这一阶段是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开始阶段。环境的改变会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人、事、物,教师和同学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要按照学校制度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向幼儿传授生活技能与知识,同时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在幼儿园中,教师和同学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受到幼儿的模仿。
二、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教育培养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六岁之前,之后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品德;如果这一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与习惯是很难更改的。由此可见,良好性格与品德教育应当从小做起,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来共同努力。
1.家庭方面的培养。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幼儿家长应当自省自身的行为,树立幼儿学习的好榜样。在对待孩子的方法上应当科学合理,教育幼儿形成明辨是非的处世准则。在与幼儿的相处之中,应当与孩子多进行情感的沟通,让幼儿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的氛围;同时通过一定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多去接触外界事物,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活动中的规范和礼仪,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同时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家长还可以为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创造积极的条件,让幼儿与同龄人多多接触,邻里之间的孩子多多游戏,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并让幼儿与同伴在游戏中学习到交往的技能,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及品德。
2.幼儿园方面的培养。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幼儿会从老师身上进行模仿,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思维习惯,因此教师的模仿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师应当对自身人性中的弱点尽量克服,向幼儿展示人的优点与美德。而幼儿园中的同伴则是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由于幼儿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同时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因此需要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这个优秀的同伴,从而起到良好的道德认知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请到台上给大家表演洗手的舞蹈,然后将幼儿的照片贴在表扬栏里,这样幼儿们自然会按照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另外,教师也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对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进行积极的引导。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教导学生哪些行为是应当做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不应当做的,教会他们辨别事物的美丑与善恶等简单的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维能力。
音乐也是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和品德的重要方法。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音乐活动中幼儿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发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得到审美的享受,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让幼儿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能使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习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并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培养幼儿的自立性
幼儿需要照顾、教育和管理。但是,如果教师约束过紧,过多地干预他们的活动,幼儿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人为的障碍,潜在的智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后会使其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缺乏自立性,并且依赖性很强的人。因此,培养幼儿的自立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立性呢?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并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生活常识和行为准则。如午睡时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知道靠右行走;懂得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等等。教师平时应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幼儿的自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幼儿遇到的困惑、困难和障碍等,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让幼儿学会自己做决定,拿主意,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拓展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在建筑区域中,教师不确定建筑内容,让幼儿自己确定最终的建造目标。教师为幼儿提供路灯、各类板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去搭建。孩子们开始不知如何用板材,在板子下面放了两块积木,当搭到第三层时就塌了。这时教师不要帮助他们,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幼儿在板子下面又放了两块,这下可稳当了,他们就又住高处搭,搭到四、五层时,孩子看到“高楼”搭建成功了,都高兴地欢呼起来。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想象。孩子的独立性因此获得了锻炼和增强。
(二)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幼儿天性好动,缺乏自控能力。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培养自控力。幼儿要玩好游戏,必须事先掌握游戏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和调节游戏者的相互关系。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方式。教师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引导幼儿克服困难,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专心专意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如:做操要求幼儿精神饱满、动作整齐有力;上课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不做小动作;午饭要求幼儿坐姿端正,专心吃饭,不丢饭粒等等。
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依据固定的生活制度开展各项活动,使幼儿的自我控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如:某个幼儿总是喜欢抢汽车方向盘一个人“滴滴、滴滴”地开车,在活动室跑来跑去,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和若干个乘客等角色来参与,并使这些角色发生联系,组成一个有情趣的公共汽车游戏,让那名幼儿当司机。这样,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乱跑,并认真地和其他幼儿玩游戏。
(三)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及努力程度。自信心的建立,与自己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有关,同时也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有关。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就会降低成就愿望,失去学习主动性,做什么事都会消极被动应付。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教育,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关注他们。如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成游戏中的一员,摸摸头,拉拉手,与孩子们交流,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爱,知道教师喜欢他们,从而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2、给每一个幼儿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自信心。如玩游戏时,有的幼儿胆子小,我们可以请能力强的和胆子大的幼儿先玩,然后请胆小的幼儿玩,胆小的幼儿在胆大的幼儿带动下,开始玩起来,他们的自信心也在逐步建立,由于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性格也开朗多了,胆子也大了。
3、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树立自信心。如在绘画活动中,个别幼儿不会画,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画,只要幼儿动笔了,就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这时,教师再进行适当指导,幼儿作品完成后,不管画得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幼儿的自信心会明显增强起来。
4、正确评价幼儿,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动的、自由的活动,它不追求什么结果,也没有什么负担,幼儿可在游戏中自由自在地用自己的能力表现已有的经验,失败了可以重新来。所以,游戏能使胆小的幼儿变得大胆,如果教师能给予正确的评价,就能加快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四)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一个人的个性品质的核心。坚持性就是毅力,是人们能克服各种困难而坚持完成任务的优良个性品质。幼儿的坚持性较差,但是如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就可以促进其发展。如在活动区中,有个别幼儿一会儿玩娃娃家,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又跑到了音乐区……做事没有坚持性,这时,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持之以恒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坚持性。
幼儿需要照顾、教育和管理。但是,如果教师约束过紧,过多地干预他们的活动,幼儿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人为的障碍,潜在的智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最后会使其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缺乏自立性,并且依赖性很强的人。因此,培养幼儿的自立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立性呢?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并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生活常识和行为准则。如午睡时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知道靠右行走;懂得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等等。教师平时应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幼儿的自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幼儿遇到的困惑、困难和障碍等,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让幼儿学会自己做决定,拿主意,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拓展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在建筑区域中,教师不确定建筑内容,让幼儿自己确定最终的建造目标。教师为幼儿提供路灯、各类板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去搭建。孩子们开始不知如何用板材,在板子下面放了两块积木,当搭到第三层时就塌了。这时教师不要帮助他们,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幼儿在板子下面又放了两块,这下可稳当了,他们就又住高处搭,搭到四、五层时,孩子看到“高楼”搭建成功了,都高兴地欢呼起来。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想象。孩子的独立性因此获得了锻炼和增强。
(二)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幼儿天性好动,缺乏自控能力。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培养自控力。幼儿要玩好游戏,必须事先掌握游戏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和调节游戏者的相互关系。这种约束不是外加的,而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方式。教师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引导幼儿克服困难,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专心专意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如:做操要求幼儿精神饱满、动作整齐有力;上课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不做小动作;午饭要求幼儿坐姿端正,专心吃饭,不丢饭粒等等。
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依据固定的生活制度开展各项活动,使幼儿的自我控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如:某个幼儿总是喜欢抢汽车方向盘一个人“滴滴、滴滴”地开车,在活动室跑来跑去,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和若干个乘客等角色来参与,并使这些角色发生联系,组成一个有情趣的公共汽车游戏,让那名幼儿当司机。这样,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乱跑,并认真地和其他幼儿玩游戏。
(三)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及努力程度。自信心的建立,与自己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有关,同时也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有关。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就会降低成就愿望,失去学习主动性,做什么事都会消极被动应付。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教育,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关注他们。如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成游戏中的一员,摸摸头,拉拉手,与孩子们交流,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爱,知道教师喜欢他们,从而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2、给每一个幼儿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自信心。如玩游戏时,有的幼儿胆子小,我们可以请能力强的和胆子大的幼儿先玩,然后请胆小的幼儿玩,胆小的幼儿在胆大的幼儿带动下,开始玩起来,他们的自信心也在逐步建立,由于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性格也开朗多了,胆子也大了。
3、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树立自信心。如在绘画活动中,个别幼儿不会画,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画,只要幼儿动笔了,就是一次了不起的进步,这时,教师再进行适当指导,幼儿作品完成后,不管画得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幼儿的自信心会明显增强起来。
4、正确评价幼儿,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动的、自由的活动,它不追求什么结果,也没有什么负担,幼儿可在游戏中自由自在地用自己的能力表现已有的经验,失败了可以重新来。所以,游戏能使胆小的幼儿变得大胆,如果教师能给予正确的评价,就能加快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四)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一个人的个性品质的核心。坚持性就是毅力,是人们能克服各种困难而坚持完成任务的优良个性品质。幼儿的坚持性较差,但是如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就可以促进其发展。如在活动区中,有个别幼儿一会儿玩娃娃家,一会儿玩积木,一会儿又跑到了音乐区……做事没有坚持性,这时,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持之以恒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的坚持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幼儿时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一个时期,最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这个阶段中要对幼儿给予正面教育,培养幼儿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2)有利于幼儿的人格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加入个性化的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幼儿的学习需求,使其发挥所长。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归类,开展合适的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发展意识,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中,不应只重视智力方面的培养,也应提高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幼儿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积极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处,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学前教育的目的。
(4)有利于促进幼儿个体社会化发展。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个体,幼儿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接触社会。学前教育在幼儿个体的社会化中有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塑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对未来接触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幼儿时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一个时期,最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这个阶段中要对幼儿给予正面教育,培养幼儿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2)有利于幼儿的人格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加入个性化的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幼儿的学习需求,使其发挥所长。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归类,开展合适的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发展意识,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中,不应只重视智力方面的培养,也应提高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幼儿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积极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处,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学前教育的目的。
(4)有利于促进幼儿个体社会化发展。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个体,幼儿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接触社会。学前教育在幼儿个体的社会化中有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塑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朝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对未来接触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俗话说,移养体,居养气,培养幼儿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伴随人的一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