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鲁迅曾是同窗挚友,他们后来为何再无往来?
陈寅恪,于1890年7月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乃一代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被誉为百年难得一见的学术人才——精通历史学、古典文学研究、语言学及诗词。这位国学大师曾与另一位文学泰斗是同窗同学且住在同一个宿舍,此人就是鲁迅,但陈寅恪却从来都对此事只字不提,这是为何?
众所周知,鲁迅一向口直心快,且脾气不太好,对于许多他看不惯的文人都会大骂出口、口诛笔伐,但对于陈寅恪,他却从未有过任何异议,即便陈寅恪的文章其实写得非常“古董”,所以这几乎算得上是一个特例。
其实,原因是两人曾经在日本留学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同窗之谊。鲁迅与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一同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就一同前往日本留学,两人搭乘同一艘船前往日本,当时年纪尚小的陈寅恪也同船随行,陈寅恪和鲁迅在此相识。
两人随后一同到刚建校不久的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04年两人一同毕业,同窗两年。在这两年间,两人住同一间宿舍,临床而对,朝夕相处,同窗情意极深。在回国后,两人仍有密切的联系,陈寅恪任蔡锷的秘书,虽只有短短三个月,但在此期间却常与鲁迅频繁来往。
当时的鲁迅刚出版了自己的《域外小说集》、《炭画》,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亲自题写书名,可见鲁迅与陈家人的关系尚佳。某年的清明节后一天,鲁迅带上几册书前往蔡将军府,他见到了当时正在伏案办公的陈寅恪,鲁迅与他打招呼,但只见陈寅恪抬起头直愣愣地瞪着他,半天都没有反应,直到鲁迅把书放在陈寅恪面前,他这才回过神来。
两人随后一边喝茶一边交谈着,他翻阅了鲁迅的书,称赞鲁迅的翻译基础好,回想起当时两人一起读书时,鲁迅总不去上课,而是找了大量外国小说来看,当时翻译的底子就已经牢固打下了,还称赞鲁迅会挣钱,懂得给各大报刊写稿,做校对等。鲁迅却谦逊地说,自己的成就比不上陈寅恪这种世家子弟,称赞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学术成就高等等,总之两人相谈甚欢。
后来陈寅恪再度出国,临行前,鲁迅曾出席他的送别会,在聚会上,他与鲁迅一同回忆了当时两人在东京读书时的趣事。陈寅恪曾对鲁迅说,其实鲁迅对他的影响最大,当时鲁迅已认清国内的局势——其实沙俄和日本都是帝国主义,都是侵略中国的敌人。
陈寅恪认为当时具有这样的意见是极其难得的,因此他感到非常吃惊。且当时鲁迅常鼓励他,陈寅恪的在与人交谈时的许多观点其实都是鲁迅与他曾提及的,因此他受益无穷。
按道理而言,两位大师的同窗之意如此之深,且也从未有过任何矛盾,但在陈寅恪再度出国后,鲁迅仍然时常在日记中提及他,但陈寅恪却再没有只言片语提及鲁迅,这是为何?
这个谜题一直到陈寅恪晚年才被揭晓,他向外界坦言,当时的鲁迅名气越来越大,在他逝世后,世人用“民族魂”的大旗为他覆棺盖椁,被奉为全知全觉的民族圣人。名气如此之大,他害怕若谈及自己与鲁迅的同窗之事,会被世人误以为自己就是鲁迅所提过的“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用现代时兴的说法就是——陈寅恪害怕是人误以为他在“蹭”鲁迅的“热度”。
陈寅恪先生向来孤高且自尊,因此他从不曾谈及此事,一直默默地走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伏案疾书,一生低调为人。陈寅恪先生是可敬的,许多人都喜欢利用自己身边有名气的朋友来为自己博取一些关注,但陈寅恪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一份孤高,拒绝用他人去名气来为自己赢取利益。
参考文献: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