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日本经济衰退主要有二层原因:一方面,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再也没能高速增长,始终在原地踏步不前。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早已在2010年GDP规模超过日本,夺得了世界GDP第二的位置。中国等新兴国家相比,日本经济增长显得比较颓废,给人一种上涨乏力,止步不前的味道。
现在很多人觉得奇怪,日本国内经济这二十多年来,始终原地踏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第一,日本国内人口的老龄化与少子化,毕竟人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日本现在有3400万老人,其中65岁以上者相对贫困率为18.1%,75岁以上者为25.2%。而庞大的老年团体带来的是社保成本的增加。2016年日本社保支出达到32兆亿日元,占到了国家总预算的33%。也就是说日本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预算来应付养老问题。

而另一边,年轻人口不足,2017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龄,男性升至31.1岁,女性达到29.4岁,平均每1000位居民日本只出生8.4个孩子。这样使得日本社会长期的少子化。长此以往,社保缺口会越来越大,参保人员越来越少,显然这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第二,社会结构固化,年轻人没有向上的空间。日本社会阶级固化是各个领域都有的,不论是政府议员,还是企业高管,都由中老年人把持着,而且还要论资排辈,这意味着年轻人上升空间几乎没有。此外,由于日本经历过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冲击,使得很多年轻人也追求稳定和体制内的工作,本身也不愿意去冒险创新创业,这意味着日本社会通过自我奋斗向上的渠道也被封堵。
而社会结构固化导致市场活力的缺失,创新度的衰退,这也间接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由于日本国内缺乏创新,使得消费增长乏力,创造不出多少财富,同时也消耗不掉多少财富。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资产,即便是资产被炒得再高,缺少人力资本创造和消耗财富,经济还会长期处地停滞状态。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第三,产业结构转型不力,早在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制造业快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社会转变,从而完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架构。而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日本也认识到发展房地产已经不行了,就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主要是以提升GDP的质量为目标,而非数量。
不过,日本政府这二十多年频繁调换首相内阁,导致日本的对外经济政策摇摆不定,这既影响了外部资金对日本的投资,也使得低端产业无法向外转移的重重困难。此外,日本国内工商业财团常常是互相持股、报团取暖,攻守同盟,而只要一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企业抵挡不住就纷纷倒闭,这又带来持股的财团危机四伏,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业链缺失。
很多人喜欢说日本经济出现了衰退二十年,其实也就是GDP长期原地踏步,经济停滞增长,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出现了鲜明对比。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这主要是日本国内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社会结构固化、产业转型不力等原因。这些问题如果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那日本经济增长还将一直停滞下去。

而另一边,年轻人口不足,2017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龄,男性升至31.1岁,女性达到29.4岁,平均每1000位居民日本只出生8.4个孩子。这样使得日本社会长期的少子化。长此以往,社保缺口会越来越大,参保人员越来越少,显然这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第二,社会结构固化,年轻人没有向上的空间。日本社会阶级固化是各个领域都有的,不论是政府议员,还是企业高管,都由中老年人把持着,而且还要论资排辈,这意味着年轻人上升空间几乎没有。此外,由于日本经历过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冲击,使得很多年轻人也追求稳定和体制内的工作,本身也不愿意去冒险创新创业,这意味着日本社会通过自我奋斗向上的渠道也被封堵。
而社会结构固化导致市场活力的缺失,创新度的衰退,这也间接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由于日本国内缺乏创新,使得消费增长乏力,创造不出多少财富,同时也消耗不掉多少财富。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资产,即便是资产被炒得再高,缺少人力资本创造和消耗财富,经济还会长期处地停滞状态。

第三,产业结构转型不力,早在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制造业快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社会转变,从而完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架构。而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日本也认识到发展房地产已经不行了,就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主要是以提升GDP的质量为目标,而非数量。
不过,日本政府这二十多年频繁调换首相内阁,导致日本的对外经济政策摇摆不定,这既影响了外部资金对日本的投资,也使得低端产业无法向外转移的重重困难。此外,日本国内工商业财团常常是互相持股、报团取暖,攻守同盟,而只要一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企业抵挡不住就纷纷倒闭,这又带来持股的财团危机四伏,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业链缺失。
很多人喜欢说日本经济出现了衰退二十年,其实也就是GDP长期原地踏步,经济停滞增长,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出现了鲜明对比。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这主要是日本国内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社会结构固化、产业转型不力等原因。这些问题如果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那日本经济增长还将一直停滞下去。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在于超发货币从而使日元贬值,然后政府利用超发获得的资金来购买国债、商业债券、涉及债务危机的企业股份,同时鼓励银行放贷,呼吁企业提升雇员薪酬。在安倍的设想中,政府输血与日元贬值等措施将如一针强心剂,在刺激居民消费、盘活企业资金链的同时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种超宽松货币政策有着鲜明的凯恩斯主义色彩,是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来各国屡试不爽的经济重启之良方,像08年我国4万亿救市计划便是此类政策的典型例子)
然而,凯恩斯主义并非万金油,小编认为安倍重振经济的方向出现了问题,其错误地将日本经济停滞归咎于资金干涸与民众消费信心不足,寄希望于用爱发电,让民众加大消费以刺激社会生产力,却忽略了当前日本的根本问题:
1.实际收入停滞不前
“安倍经济学”说起来也简单粗暴,无外乎提振消费信心、刺激企业生产和提高就业率,但他忽略了民众消费的根本前提是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尽管在日本政府的“恳求”下,诸多大企业纷纷上调了员工薪酬标准,但吸纳劳动力总量7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艰难维持的同时并不买安倍的账。
同时,由于正式员工的平均基本工资在1.7万元,而计时工等非正式员工则只有5600元,可以说同样的工作量,正式员工薪酬是非正式员工的三倍!因此各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更倾向招收大量非正式员工,这拉低了社会总收入水平,且政府提高薪酬的政策无法覆盖到非正式员工身上。
(各企业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雇佣了大量非正式员工,目前占就业总人口的38%!其年增幅达0.8%,同时其正式员工增幅只有0.2%,换句话说就是5个日本人里有2个是临时工!)
与收入低、不稳定的临时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高层与股东年收入的持续上涨。据统计,2013年日本企业利润达3.4万亿元,是2001年的2.11倍。但劳动者收入为21.8万亿元,仅为2001年的83%!可见大量企业利润被用于内部留存或高层分红上了,员工收入并没有随之提高。
尽管在安倍政府不计成本的金融刺激政策下,日本人均固定工资上涨了0.4%。但同时期核心CPI(消费价格指数)也上涨了2.9%。可见工资涨幅远低于物价涨幅,也意味着民众实际收入仍在下降!小编认为正是收入水平的下降导致民众消费能力无法提高,安倍的经济刺激计划也正是因为人民收入的萎靡而始终难以奏效。
2.人口老龄化
日本人口负增长和老年化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实根据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群体超过总人口7%时便是“老龄化社会”,达到14%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为“超老龄社会”。日本早在1970年便是“老龄化社会”了,如今其比例已超过26.2%,是实打实的“超老龄社会”,换句话说,10人中便有接近4人是老年人。
像西欧众多发达国家,他们的生育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下降,但外来劳动力与移民的补充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之相比,坚持单一民族、排斥外来移民的日本很难套用这一模式,以大量外来移民对冲老龄化影响。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缺失是日本经济难以好转的一大原因,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再高也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入企业工作。仅是2011—2014年间,日本劳动力便减少了341万,许多企业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出现业务收缩甚至停工等现象。
另外,老龄人的消费水平与需求是远低于年轻劳动力的,因此社会老龄化必然会抑制企业生产与经济活力。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将迫使企业外逃、降低本土雇佣率,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民众购买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也正是如此,安倍晋三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难以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