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诸葛亮都当宰相,刘伯温为何没当上宰相?
在我们的印象中,刘伯温就是个恰当的宰相人选。
比如,足智多谋的姜太公,就当了文王武王的宰相。足智多谋的管仲,就当了齐桓公的宰相。同样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就当了刘备的宰相。还有房玄龄、杜如晦这些聪明人,都当了李世民的宰相。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由于他很聪明,因此就算只懂得“半部论语”,他也依然能当赵匡胤兄弟的宰相。
刘伯温自然也是足智多谋的人。不但是足智多谋的人,而且是神机妙算的人。民间更是把他和姜太公、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三人是古往今来能够“窥破天机”的人。
那么,姜太公、诸葛亮都当了宰相,为什么刘伯温偏偏没有当成宰相呢?
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说起来,朱元璋不是不让刘伯温当宰相,而是两次提出让刘伯温当宰相。
朱元璋建国的时候,最主要的宰相是李善长。但是很快,朱元璋就不满意李善长了。所以就对刘伯温说,他想把李善长给换掉,问刘伯温行不行。刘伯温当时回答的是,宰相相当于房屋的栋梁,如果把房屋的栋梁给换掉了,房屋就有垮塌的危险。因此他反对朱元璋撤换李善长。朱元璋说,你可以来干啊,我想让你当宰相。刘伯温说,不行啊,我这个人有点嫉恶如仇,说话直来直去,我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宰相。
第二次是朱元璋把李善长拿下来以后,他又找刘伯温去商量,谁适合当宰相?朱元璋给刘伯温列举了胡惟庸、杨宪、汪广洋三个人。问这三个人适不适合?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都有毛病,都不适合。要是当了宰相,将来一定会犯错误,说不定还会把国家这条大船给掀翻。
朱元璋又说,说来说去,也就你最适合了,你来当宰相吧!刘伯温还是那句话,说我真的不适合,我的这种性格,真的不是当宰相的料。
那么,我们就想问一句,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都推脱。是不是刘伯温真的不想当宰相啊。
不是的。对于古代的士人来说,拜将封侯,出将入相,封妻荫子,是他们的梦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否则的话,当初他也不会出山,帮助朱元璋打天下了。
那么,刘伯温没有接受宰相职位,是不是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他直来直去,说话不拐弯呢?
显然并不是。
刘伯温是谁?他是古今少有的聪明人。既然是聪明人,肯定都是会说话的。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聪明人不会说话的。显然,刘伯温这样说话,只是一个托词,一个借口而已。就像我们在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谈到自己的缺点,都会说一句“性格不好,比较急躁,容易得罪人”一样,都是一种托词的话,委婉的话。
那么,刘伯温并不是性格急躁,他为什么却说自己性格急躁呢?
我认为,刘伯温之所以不答应当宰相,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些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呢?
虽然那时候朱元璋才建国不久,刘伯温其实已经发现了,朱元璋这个人的权力欲望极强。他就算当了皇帝,他也希望把所有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不放给别人。
而宰相这个职位,正是一个和皇帝分权的部门。
当朱元璋第一次和刘伯温说起,对李善长不满的时候,刘伯温可能只有隐隐感觉朱元璋有这个心思,但并不确定。他并不觉得李善长有什么不对,何以朱元璋要把他拿下来呢?所以当时他极力劝阻朱元璋,不要撤换李善长。同时,当朱元璋说要把宰相给他的时候,他肯定是不可能答应的。
不过,当朱元璋第二次和刘伯温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完全明白了,朱元璋并非不满意那些当宰相的人,而是根本就不满意宰相这个职位。因此,虽然朱元璋连说了三个人,他都说这三个人不合适。他明白,说这三个人合适,不是让他们当宰相,而是让他们送死,他自然不会这样做了。
后来朱元璋说让他当,他自己也是不愿意的。他还想多活几年,怎么可能就去当宰相,白白送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