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两者是同一个级别的吗?
在我国古代封建时期,皇帝看似权力很大,其实掌管执政权的长官并不是皇帝,而是宰相,宰相在古代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会看见某某宰相或者某某丞相,很多人就会分不清楚宰相跟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往往会混为一谈,甚至会认为宰相跟丞相就是同一个官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宰相跟丞相在官职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他们同时具有监督权和议政权,都可以跟随皇帝参与议政,在做一些决策性的事务时宰相和丞相都能起到检查、监督的作用。可想而知,宰相跟丞相权力的重大,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一个国家的宰相或丞相的,他们必须从最底层的小官做起,一步步提升,所以古代大部分宰相、丞相都是些上了年岁的老臣。皇帝是十分看重宰相和丞相的,因为他们在治国理政上能做皇上的左膀右臂。可是宰相和丞相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它们的出现时间不同,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巫史、太师等官职的出现,称呼各种各样,职责都是辅佐皇帝管理政务,这可以说是后来宰相的原型。而丞相则是公元前309年才出现,由秦武王初立,在秦国时期,有丞相和相邦的存在,但是相邦的地位比丞相要高,直到洪武十三年间,受胡惟庸事件的影响,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就此丞相不复存在。
古代为了不让宰相地位强大,于是将宰相权力分割,采用多相制,可以说丞相只是宰相制度的某一称谓,到了明朝,丞相完全被代替,取而代之的是内阁,然而宰相这种制度依然是存在的,所以说丞相包括在宰相中,但是丞相也不能代替宰相,他们是从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