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呢?

 我来答
UG大师时代
2020-11-15 · UG大师时代 我就是大师
UG大师时代
采纳数:79 获赞数:178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为了应对帝国东北部契丹和奚等外族,帝国西北部吐蕃,党项等外族入侵,在天宝元年设置十位节度使,除了河东镇治所位于太原,处于内地外,其余各镇都处于西北和东北边疆战事频发之地。在这些藩镇,唐朝集结了重兵,特别是安禄山麾下的河东、幽州和平卢三镇,拥有十八万大军,占据唐朝精兵三成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中原腹地和江淮以南地区武备松弛,大唐防务外重内轻,这种内外不均的形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和唐肃宗不得不临时在中原地带和江淮地带新设了大量藩镇。在公元763年平定叛乱之后,这些新设的藩镇并未被撤销,反而长期存在下来。从数量看,根据史料记载,唐朝藩镇最多达五十个,一般保持在四十五个左右,出现了“天下尽裂于藩镇”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主要集中表现在河朔诸藩镇),更是唐代宗及其以后面临的新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所决定的。

安史旧部见风使舵归降大唐,造就河朔藩镇实质性割据的局面

在安史之乱后期,特别是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自立之后,唐廷为了早日结束河北战事,决意对除了逆首史朝义之外的参与叛乱的人员予以赦免。唐代宗即位之初,就明确表示“逆贼史朝义已下,有能投降者,当超予封赏”,东都洛阳收复后又下诏:“东都河北应受贼胁从署伪官并伪出身,悉原其罪,一切不问”。甚至还对投降的原安史旧部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田承嗣等人,各授以节度使,使得他们得以恢复元气,继续发展势力,而唐廷在西北地区吐蕃等外族入侵和内部权力斗争的影响下,无力继续铲除安史旧将在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影响,由此造就了河朔魏博,卢龙,成德等藩镇的实质性割据局面。

西北地区吐蕃趁虚入侵,西北诸藩镇非但不能裁撤,反而需要继续囤积重兵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陇右等藩镇奉命东进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造成边防空虚,吐蕃、党项等外族势力趁机入侵进逼长安。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甚至兵临长安城下,唐代宗被迫出逃避难,吐蕃占据长安十五日,期间还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差点颠覆大唐政权。唐廷不得不在京西北地区常年集结大量军队,甚至每年还需要从中原地带调集数万防秋兵备战,为此,西北地区的藩镇兵力常年保持在二十万以上,还不时需要增加。

内外均衡的战略需要迫使唐廷扶持中原地区藩镇做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