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地理应该怎样复习?希望大家多说说,谢谢了!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专家指出,要掌握一些应考策略,总结各种题目的解题方法,并注意检验和训练,强化应考能力。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回归书本,巩固知识体系,突出《考纲》、《说明》的重点。
在总复习阶段,大脑中要一定脉络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是题干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内。所以,只要仔细审题,就能够将试题所考内容落实到地理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内,答题就有可能八九不离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涉及每个单元章节的若干考点中,了解哪一考点或哪几个考点相对重要,大胆取舍,有舍必有得。
强调“双基”、突出主干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原则。在高考复习中重点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日期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与环境、海洋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另外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比如时间的计算一直都是地理高考的经典选择题目,虽说几乎年年都在考,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一直作为全卷的区分题出现。
注意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2010年高考命题会在现有的体例、难度和回归教材的特点上,延续现在的命题理念和风格的特色。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课本莫忘细节。考生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把课本上所有内容细细看一遍,许多因为系统复习漏掉的细节,都要重新过一遍。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强化限时定量训练,训练解题能力。-
按照高考的题量命题,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完成,逐步提高答题时间和正答率。如此做法着眼点一是如何审题,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导考生追求解题思路、过程,适时地给考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给考生方法,让考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看书和做题不可偏废
地理学科是对不少文科考生的“软肋”,对部分考生提出的“复习地理是不是该多多做题,看书有没有用啊?”对这一问题,王老师表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学文科的同学都知道,相对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来讲,人文地理较为简单,因此建议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务必把课本理解吃透。
至于自然地理,只要把原理掌握了也很简单,就像给了一数学公式,考生需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公式来面对不同的题。自然地理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图文题的组合,因此需要考生抓住题目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一类,将有助于判断季节时区。难度较大的是等值图一类的题,只要多做多练,记得高高低低一类诀窍也是很有用的。因此自然地理不仅要看书,背死原理,还要多多做题,才能积累经验。现在是四月,应该把每天的复习安排得明确一些,比如练一组题之类。
3、专题复习的方法
至于怎样重组知识,怎样突破专题,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制定相应的专题及复习方案,为提高效率可采用“看、想、做”的复习方法。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可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好、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每天都应要求学生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要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在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运用例题分析归纳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模式的训练和巩固,使学生牢牢掌握。
5、做真题、找感觉。第二轮复习时间紧,搞题海战不可取。但必须适量地做一些“真题” (高考题、经典模拟题或例题),及早找到高考考场感觉,对新情境题型,还要总结解题技巧,寻找对策,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有效运用“地理语言”作答,要学会“踩点”。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答题情况看,考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答题没有思路;语言不规范(不用地理语言);不全面;没有层次;答不到点上等。究其原因:简答题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学生接触的时间短;没有答题的思路;没有答题的技巧(良好的习惯和地理学科技巧)等。平时的训练不到位。因此,后阶段复习要向失误学习,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错误,从对错误的分析和纠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组织答案前要充分思考命题者意图,答案要既合题意,又合命题者意图。答案表述要准确精练。作答时,三类材料各有解析特点:文字材料---直接用、总结用;地图和图画材料---解释地图、看图会说话;数字材料---会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要认识到规范就是高考分数,规范是张开理想翅膀的重要羽翼。
从对从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可知,答题是否规范越来越成为整张试卷的区分点。能不能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岭。大家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答题有效性强,最好养成一定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再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的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采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
地理解题通常有“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②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采用模糊答法。
5、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指导学生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课堂复习和训练要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有些教师对做过的题不想再让学生做,简单的题觉得交给学生做没多大的意思,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6、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引领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的与当前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米,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资源及能源问题;三农问题;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问题:中外的友好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比如南堡油田的开发;“嫦娥一号”的发射;孟加拉国热带风暴潮带来的灾害等;例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嫦娥一号”上天和探月计划;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设等等。
二、地理复习的常规误区
误区1:沉迷题海,盲目做题
一些学生由于对“做题”理解的偏差,而误认为只要多做题就能“取得成功”。其实适度的做题是对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做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片面和不深刻,但是习题的知识覆盖面是有限的,它无法覆盖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如果对习题缺乏选择性,就会出现重复的机械劳动,因而练习的收效甚微。为此高三复习不能只做题,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和精练性,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通过训练,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应试技巧。
误区2:忽略基础、求难求深
许多学生对考纲不研究,对考纲的要求不明确,加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不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基础题不屑一顾,而一味地钻难题,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失误。为此学生在复习中应该熟悉地理主干知识和理解主干知识,要注意查漏补缺,将没有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记忆和掌握,对理解有误的知识要及时加以改正,做到“题不二错”,从而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误区3:主次不分、一味求全
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试题的覆盖率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知识范围进行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主次分清,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重点知识重点复习;2、常考常错的知识多次复习;3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等理解不够的知识要多下工夫;4、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并多变化问题情境进行思维和解答训练,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为此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复习中应该抓住地理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气候、灾害、工农业和城市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开发与评价等进行重点复习和加强训练,以求得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4:重视解题、忽视过程
到了高三阶段,练习量大增,但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做练习的习惯养成,在做练习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习惯:1、追求做题的数量而忽视做题的质量;2、审题不认真,在具体做练习时,没有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通读习题材料,没有认真细致地审图。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时能够关注解答的过程,尤其是解答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障碍,那么在高考中也就不会出现诸如审题、答题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解题中还能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并经常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让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相信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1、及时回归书本,巩固知识体系,突出《考纲》、《说明》的重点。
在总复习阶段,大脑中要一定脉络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是题干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内。所以,只要仔细审题,就能够将试题所考内容落实到地理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内,答题就有可能八九不离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涉及每个单元章节的若干考点中,了解哪一考点或哪几个考点相对重要,大胆取舍,有舍必有得。
强调“双基”、突出主干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原则。在高考复习中重点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日期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水资源、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与环境、海洋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另外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比如时间的计算一直都是地理高考的经典选择题目,虽说几乎年年都在考,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一直作为全卷的区分题出现。
注意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2010年高考命题会在现有的体例、难度和回归教材的特点上,延续现在的命题理念和风格的特色。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课本莫忘细节。考生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把课本上所有内容细细看一遍,许多因为系统复习漏掉的细节,都要重新过一遍。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强化限时定量训练,训练解题能力。-
按照高考的题量命题,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完成,逐步提高答题时间和正答率。如此做法着眼点一是如何审题,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导考生追求解题思路、过程,适时地给考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给考生方法,让考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看书和做题不可偏废
地理学科是对不少文科考生的“软肋”,对部分考生提出的“复习地理是不是该多多做题,看书有没有用啊?”对这一问题,王老师表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学文科的同学都知道,相对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来讲,人文地理较为简单,因此建议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务必把课本理解吃透。
至于自然地理,只要把原理掌握了也很简单,就像给了一数学公式,考生需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公式来面对不同的题。自然地理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图文题的组合,因此需要考生抓住题目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一类,将有助于判断季节时区。难度较大的是等值图一类的题,只要多做多练,记得高高低低一类诀窍也是很有用的。因此自然地理不仅要看书,背死原理,还要多多做题,才能积累经验。现在是四月,应该把每天的复习安排得明确一些,比如练一组题之类。
3、专题复习的方法
至于怎样重组知识,怎样突破专题,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制定相应的专题及复习方案,为提高效率可采用“看、想、做”的复习方法。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采用“过电影”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可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好、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每天都应要求学生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要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在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运用例题分析归纳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模式的训练和巩固,使学生牢牢掌握。
5、做真题、找感觉。第二轮复习时间紧,搞题海战不可取。但必须适量地做一些“真题” (高考题、经典模拟题或例题),及早找到高考考场感觉,对新情境题型,还要总结解题技巧,寻找对策,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有效运用“地理语言”作答,要学会“踩点”。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答题情况看,考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答题没有思路;语言不规范(不用地理语言);不全面;没有层次;答不到点上等。究其原因:简答题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学生接触的时间短;没有答题的思路;没有答题的技巧(良好的习惯和地理学科技巧)等。平时的训练不到位。因此,后阶段复习要向失误学习,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错误,从对错误的分析和纠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组织答案前要充分思考命题者意图,答案要既合题意,又合命题者意图。答案表述要准确精练。作答时,三类材料各有解析特点:文字材料---直接用、总结用;地图和图画材料---解释地图、看图会说话;数字材料---会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要认识到规范就是高考分数,规范是张开理想翅膀的重要羽翼。
从对从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可知,答题是否规范越来越成为整张试卷的区分点。能不能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岭。大家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答题有效性强,最好养成一定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再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的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采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
地理解题通常有“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②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采用模糊答法。
5、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指导学生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课堂复习和训练要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有些教师对做过的题不想再让学生做,简单的题觉得交给学生做没多大的意思,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6、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引领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的与当前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米,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资源及能源问题;三农问题;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问题:中外的友好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比如南堡油田的开发;“嫦娥一号”的发射;孟加拉国热带风暴潮带来的灾害等;例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嫦娥一号”上天和探月计划;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设等等。
二、地理复习的常规误区
误区1:沉迷题海,盲目做题
一些学生由于对“做题”理解的偏差,而误认为只要多做题就能“取得成功”。其实适度的做题是对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做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片面和不深刻,但是习题的知识覆盖面是有限的,它无法覆盖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如果对习题缺乏选择性,就会出现重复的机械劳动,因而练习的收效甚微。为此高三复习不能只做题,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和精练性,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通过训练,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应试技巧。
误区2:忽略基础、求难求深
许多学生对考纲不研究,对考纲的要求不明确,加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不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基础题不屑一顾,而一味地钻难题,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失误。为此学生在复习中应该熟悉地理主干知识和理解主干知识,要注意查漏补缺,将没有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记忆和掌握,对理解有误的知识要及时加以改正,做到“题不二错”,从而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误区3:主次不分、一味求全
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试题的覆盖率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知识范围进行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主次分清,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重点知识重点复习;2、常考常错的知识多次复习;3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等理解不够的知识要多下工夫;4、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并多变化问题情境进行思维和解答训练,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为此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复习中应该抓住地理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气候、灾害、工农业和城市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开发与评价等进行重点复习和加强训练,以求得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4:重视解题、忽视过程
到了高三阶段,练习量大增,但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做练习的习惯养成,在做练习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习惯:1、追求做题的数量而忽视做题的质量;2、审题不认真,在具体做练习时,没有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通读习题材料,没有认真细致地审图。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时能够关注解答的过程,尤其是解答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障碍,那么在高考中也就不会出现诸如审题、答题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解题中还能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并经常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让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相信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