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伯牙的古诗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宋]
王安石
《伯牙》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2
[宋]
郑思肖
《伯牙绝弦图》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3
[宋]
张玉娘
《题画·伯牙》
山家茆屋隔寒林,独抱枯桐觅旧吟。
门掩无人飞蛱蝶,白云垂地结晴阴。
4
[明]
筠隐遂
《伯牙台》
琴绝已多时,台存尚起思。
遥怜千古调,只得一人知。
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余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宋]
王安石
《伯牙》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2
[宋]
郑思肖
《伯牙绝弦图》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3
[宋]
张玉娘
《题画·伯牙》
山家茆屋隔寒林,独抱枯桐觅旧吟。
门掩无人飞蛱蝶,白云垂地结晴阴。
4
[明]
筠隐遂
《伯牙台》
琴绝已多时,台存尚起思。
遥怜千古调,只得一人知。
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余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