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的先兆帕金森病患者约多少伴有焦虑症状?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帕金森症状诊断
一、症状:
帕金森病通常发病于40~70岁,60岁后发病率增高,30多岁前发病少见,在一组380例PD患者中仅4例;男性略多。起病隐袭,发展缓慢,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出现孰先孰后因人而异。首发症状震颤最多(60%~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字型进展(65%~70%);25%~30%的病例可自一侧下肢开始,两侧下肢同时开始极少见,不少病例疾病晚期症状仍存在左右差异。
但不论如何治疗,慢性进展性病程、数年后多数患者需要帮助是其固有的临床特点。根据PD的典型表现及对多巴药物的正性反应,一般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但是,对于某些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病例在早期确难以认识,而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后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是目前临床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大部分患者和临床医师来说,很难肯定和判定PD的发病日期、首发症状,以及确定动作缓慢、震颤症状出现的时间。据国内李大年等的报告,推测PD的临床前期症状可能有3~5年之久,为此,可将PD症状分为临床前期症状和临床期症状两个阶段。
1.临床前期症状
最早提出临床前期症状仅见于Fletcher(1973)等人的报告,但他们提出的这些症状至今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症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感觉异常:
事实上早在Parkinson《震颤麻痹》一书中就描述部分PD病例在其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可出现风湿样疼痛,同年Charcot也对2例PD患者作了同样的描述。直到20世纪70年代,Fletcher和Snider等人才对PD的临床前期症状及感觉障碍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到20世纪80年代,William等人结合电生理学对感觉障碍进行了分类,他报告的感觉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关节处无缘由的麻木、刺痛、蚁行感和烧灼感,以腕、踝处为主,开始多为间歇性或游走性,后期表现为固定性。常规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客观感觉异常,电生理检查可见部分病例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特别是下肢的潜伏期和传导时间延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对150例患者作了回顾性调查,结果是全部患者不同程度的在PD临床症状出现前体验过患肢感觉异常,而且这种异常可一直持续下去,但与运动障碍不成平行关系。电生理检查主要是体感、皮质诱发电位有皮质延搁(centre delay)和传导延迟及潜伏期延长。
(2)不宁肢与易疲惫:
除主观感觉异常外,约1/2患者在早期曾体验过患肢难以描述的酸、胀、麻木或疼痛等不适感,而且这种不适感多在劳累后的休息时发生或明显,经敲、捶打后可缓解,酷像不宁腿综合征的表现。另则,部分患者的患肢易出现疲劳感,特别是上肢的腕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当劳累后这些部位可出现难以发现的轻微震颤。对这些症状开始时服用一般镇痛药可有效,数月后则无作用。此时服用多巴药物后可出现明显疗效。
2.临床期症状
首发症状存在着明显个体差异,有报告统计主观感觉异常为85%、震颤为70.5%、肌僵直或动作缓慢为19.7%、失灵巧和(或)写字障碍为12.6%、步态障碍为11.5%、肌痛痉挛和疼痛为8.2%、精神障碍如抑郁和焦虑紧张等为4.4%、语言障碍为3.8%、全身乏力或肌无力为2.7%、流口水和面具脸各为1.6%。
(1)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常为PD首发症状,少数患者尤其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其机制是受累肌群与拮抗肌群规律性、交替性不协调活动所致。早期常表现在肢体远端,始于一侧,以上肢的手部震颤为多见,部分患者始于下肢的膝部。当伴有旋转的成分参与时,可出现拇指、示指搓丸样震颤。震颤频率一般在4~8Hz,静止时出现,大力动作时停止,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经数年后累及到同侧上下肢或对侧,严重者可出现头部、下颌、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颤。令患者活动一侧肢体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后期除静止性震颤外,部分患者可合并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
(2)肌强直(rigidity):
肌强直是PD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均衡性张力增高所致。如果在被动运动中始终存在,则被称之为铅管样强直或张力,若同时伴有震颤时,被动运动时可感到有齿轮样感觉,则称之为齿轮样强直或张力。肌强直最早发生在患侧的腕、踝,特别是患者劳累后,轻缓的被动运动腕、踝关节时可感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由于肌张力的增高,可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异常症状,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动作减少。
以下临床试验有助于发现轻微肌强直:
①令患者运动对侧肢体,被检肢体肌强直可更明显;
②头坠落试验(head dropping test):患者仰卧位,快速撤离头下枕头时头常缓慢落下,而非迅速落下;
③令患者把双肘置于桌上,使前臂与桌面成垂直位,两臂及腕部肌肉尽量放松,正常人此时腕关节与前臂约成90度屈曲,PD患者腕关节或多或少保持伸直,俨若竖立的路标,称为“路标现象。老年患者肌强直引起关节疼痛,是肌张力增高使关节血供受阻所致。
(3)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出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障碍症状,如起床、翻身、步行和变换方向时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面具脸(maskedface),手指精细动作如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愈写愈小,为写字过小征(micrographia)等。
PD患者的运动缓慢或不能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过去认为PD的运动不能是由于肌强直所致,事实上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现已初步证明,PD的运动减少和不能是一个很复杂的症状,它主要和皮质下锥体外系的驱动装置功能或锥体外系下行运动激活装置障碍有关。因为对运动不能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肌强直症状明显改善,但其运动频度并非像服用多巴药物后成一致性改善。
(4)姿势步态异常:
姿势反射障碍是带给PD患者生活困难的主要症状,它仅次于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患者四肢、躯干和颈部肌强直呈特殊屈曲体姿,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下肢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略呈弯曲,早期下肢拖曳,逐渐变为小步态,起步困难,起步后前冲,愈走愈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之为慌张步态(festination),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转弯时因躯干僵硬,躯干与头部联带小步转弯,与姿势平衡障碍导致重心不稳有关。患者害怕跌倒,遇小障碍物也要停步不前。随疾病进展姿势障碍加重,晚期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目前对PD患者这种固有的姿势反射障碍的机制尚无明确解释,有人认为该症状主要与苍白球经丘脑至皮质的传出环路损害有关。
一、症状:
帕金森病通常发病于40~70岁,60岁后发病率增高,30多岁前发病少见,在一组380例PD患者中仅4例;男性略多。起病隐袭,发展缓慢,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出现孰先孰后因人而异。首发症状震颤最多(60%~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字型进展(65%~70%);25%~30%的病例可自一侧下肢开始,两侧下肢同时开始极少见,不少病例疾病晚期症状仍存在左右差异。
但不论如何治疗,慢性进展性病程、数年后多数患者需要帮助是其固有的临床特点。根据PD的典型表现及对多巴药物的正性反应,一般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但是,对于某些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病例在早期确难以认识,而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后期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这也是目前临床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大部分患者和临床医师来说,很难肯定和判定PD的发病日期、首发症状,以及确定动作缓慢、震颤症状出现的时间。据国内李大年等的报告,推测PD的临床前期症状可能有3~5年之久,为此,可将PD症状分为临床前期症状和临床期症状两个阶段。
1.临床前期症状
最早提出临床前期症状仅见于Fletcher(1973)等人的报告,但他们提出的这些症状至今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症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感觉异常:
事实上早在Parkinson《震颤麻痹》一书中就描述部分PD病例在其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可出现风湿样疼痛,同年Charcot也对2例PD患者作了同样的描述。直到20世纪70年代,Fletcher和Snider等人才对PD的临床前期症状及感觉障碍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到20世纪80年代,William等人结合电生理学对感觉障碍进行了分类,他报告的感觉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关节处无缘由的麻木、刺痛、蚁行感和烧灼感,以腕、踝处为主,开始多为间歇性或游走性,后期表现为固定性。常规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客观感觉异常,电生理检查可见部分病例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特别是下肢的潜伏期和传导时间延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对150例患者作了回顾性调查,结果是全部患者不同程度的在PD临床症状出现前体验过患肢感觉异常,而且这种异常可一直持续下去,但与运动障碍不成平行关系。电生理检查主要是体感、皮质诱发电位有皮质延搁(centre delay)和传导延迟及潜伏期延长。
(2)不宁肢与易疲惫:
除主观感觉异常外,约1/2患者在早期曾体验过患肢难以描述的酸、胀、麻木或疼痛等不适感,而且这种不适感多在劳累后的休息时发生或明显,经敲、捶打后可缓解,酷像不宁腿综合征的表现。另则,部分患者的患肢易出现疲劳感,特别是上肢的腕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和膝关节,当劳累后这些部位可出现难以发现的轻微震颤。对这些症状开始时服用一般镇痛药可有效,数月后则无作用。此时服用多巴药物后可出现明显疗效。
2.临床期症状
首发症状存在着明显个体差异,有报告统计主观感觉异常为85%、震颤为70.5%、肌僵直或动作缓慢为19.7%、失灵巧和(或)写字障碍为12.6%、步态障碍为11.5%、肌痛痉挛和疼痛为8.2%、精神障碍如抑郁和焦虑紧张等为4.4%、语言障碍为3.8%、全身乏力或肌无力为2.7%、流口水和面具脸各为1.6%。
(1)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常为PD首发症状,少数患者尤其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其机制是受累肌群与拮抗肌群规律性、交替性不协调活动所致。早期常表现在肢体远端,始于一侧,以上肢的手部震颤为多见,部分患者始于下肢的膝部。当伴有旋转的成分参与时,可出现拇指、示指搓丸样震颤。震颤频率一般在4~8Hz,静止时出现,大力动作时停止,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经数年后累及到同侧上下肢或对侧,严重者可出现头部、下颌、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颤。令患者活动一侧肢体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后期除静止性震颤外,部分患者可合并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
(2)肌强直(rigidity):
肌强直是PD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是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均衡性张力增高所致。如果在被动运动中始终存在,则被称之为铅管样强直或张力,若同时伴有震颤时,被动运动时可感到有齿轮样感觉,则称之为齿轮样强直或张力。肌强直最早发生在患侧的腕、踝,特别是患者劳累后,轻缓的被动运动腕、踝关节时可感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由于肌张力的增高,可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异常症状,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动作减少。
以下临床试验有助于发现轻微肌强直:
①令患者运动对侧肢体,被检肢体肌强直可更明显;
②头坠落试验(head dropping test):患者仰卧位,快速撤离头下枕头时头常缓慢落下,而非迅速落下;
③令患者把双肘置于桌上,使前臂与桌面成垂直位,两臂及腕部肌肉尽量放松,正常人此时腕关节与前臂约成90度屈曲,PD患者腕关节或多或少保持伸直,俨若竖立的路标,称为“路标现象。老年患者肌强直引起关节疼痛,是肌张力增高使关节血供受阻所致。
(3)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出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障碍症状,如起床、翻身、步行和变换方向时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面具脸(maskedface),手指精细动作如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愈写愈小,为写字过小征(micrographia)等。
PD患者的运动缓慢或不能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过去认为PD的运动不能是由于肌强直所致,事实上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现已初步证明,PD的运动减少和不能是一个很复杂的症状,它主要和皮质下锥体外系的驱动装置功能或锥体外系下行运动激活装置障碍有关。因为对运动不能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肌强直症状明显改善,但其运动频度并非像服用多巴药物后成一致性改善。
(4)姿势步态异常:
姿势反射障碍是带给PD患者生活困难的主要症状,它仅次于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患者四肢、躯干和颈部肌强直呈特殊屈曲体姿,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下肢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略呈弯曲,早期下肢拖曳,逐渐变为小步态,起步困难,起步后前冲,愈走愈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之为慌张步态(festination),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转弯时因躯干僵硬,躯干与头部联带小步转弯,与姿势平衡障碍导致重心不稳有关。患者害怕跌倒,遇小障碍物也要停步不前。随疾病进展姿势障碍加重,晚期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目前对PD患者这种固有的姿势反射障碍的机制尚无明确解释,有人认为该症状主要与苍白球经丘脑至皮质的传出环路损害有关。
展开全部
帕金森病的前兆指的是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是常见和重要的临床征象,可以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感觉障碍。早期即可出现嗅觉减退。第二,睡眠障碍。尤其是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有些患者可伴有不宁腿综合征。第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常见,如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等。第四,精神障碍。近半数患者伴有抑郁,常伴有焦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早期帕金森的治疗,早发型患者,在不伴有智能减退的情况下,可给予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金刚烷胺,复方左旋多巴,恩他卡朋双多巴片治疗。晚发型患者,或伴智能减退,一般首选复方左旋多巴,随症状加重,疗效减退时可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或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中晚型帕金森治疗,一方面继续力求改善运动症状,另一方面妥善处理一些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