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
刘禅始终给人一种弱智无能的感觉,因此千年来把“扶不起来的阿斗”来比喻一个人无能。而诸葛亮却成了三国时智慧的化身,智斗司马懿,七擒孟获,甚至还研制了木牛流马,妙计接连不断。诸葛亮简真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而这些印象都大来源于那本小说《三国演义》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又对儿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后人对刘备的托孤分析很透,从刘备托孤看,他对诸葛亮很放心,如果刘禅当皇帝不行,让诸葛亮完全可以取代他。但又对刘禅交待,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父亲一般。这实际也是让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刘禅再昏庸无能,诸葛亮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
但近来有些人在文章中,居然分析出刘禅恨诸葛亮的证据来了,甚至把不奔丧、不立庙、停止北伐、废除丞相都作为刘禅恨诸葛亮的依据,着实让人“佩服”,如果刘禅这样有心计,那统一三国就不是司马氏了。
下面咱们从史料记载的事件,看看刘禅到底恨不恨诸葛亮?
1. 奔丧之事。
诸葛亮作为蜀国除了刘禅就是他的地位,而诸葛亮死于军中,在古代全国为其奔丧也无可厚非。但《三国志谯周传》记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诸葛亮死后刘禅即下令禁止奔丧,只有劝学从事谯周跑得快,到前线奔丧。于是有人认为,刘禅对诸葛亮生前专权十分不满,借“防止扰乱军情”之命,不让人奔丧。
其实刘禅这样做并没错,本来曹魏就害怕诸葛亮,现在诸葛亮死了,他们认为蜀汉没有主心骨了,当然会借诸葛亮大丧之计来攻打蜀汉。
诸葛亮与刘禅的确如父子一般,他曾在给刘禅的写的《出师表》中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既显示出长者的口气,又说明诸葛亮对后事有所交待。另外,诸葛亮埋葬点都不知道,虽然有野史记载很多,但至今诸葛亮埋在什么地方,连刘禅都不知道。这样安排,还奔什么丧?
2.立庙之事。
诸葛亮死后,蜀汉民众就要求给诸葛亮立庙。刘禅最初不同意,后来在民众和大臣的呼声下,才同意给诸葛亮立庙。有人就认为这是刘禅怨恨诸葛亮的表现。
据《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从这件事上并不能说明刘禅恨诸葛亮。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给一个大臣立庙的事。蜀汉作为汉朝续命的王朝,刘禅再糊涂,他当然懂得宫中的礼仪及规制,不可能逾越礼仪去做事。但后来刘禅做了,就能看出刘禅对诸葛亮还是有感情的。
3.废相之事。
诸葛亮活着时,按照刘备嘱托,国家大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这也是对刘备负责,对刘禅负责。诸葛亮性格谨慎,而且事无巨细,但并不是什么事他都揽过来,随着刘禅的年龄增长,刘禅虽然表面上不管事,实际刘禅有权力,但就给后人留下诸葛亮专权的印象。
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刘禅的性格,既然有相父操心,他没必要过问。因为诸葛亮根本没有谋反之心,也不可能废他自立。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相位,与怨恨诸葛亮没有一点关系。
因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臣中没有一人有诸葛亮这般地位和能力。而且此时蜀汉也面临着本地与外地官员相争的局面,万一有人专权就会出事。因此,刘禅废除丞相一职,也是诸葛亮生前嘱咐。他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政务,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掌管军事,两人就形成相互制约,谁也管不了谁。这也是诸葛亮生前的有意安排。
4.北伐之事。
蜀汉立国后,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面积,都比不了曹魏与孙吴。因此,诸葛亮不断进行北伐。这既是落实先帝刘备托孤要求,也是迫不得已的事。以蜀汉地小人稀来看,如果不主动出击,早晚会被灭。但诸葛亮死后,刘禅停止北伐,这也被人认为刘禅憎恨诸葛亮的一个证据拿来说事。蜀汉本来就不是一个实力强的王朝,还连年北伐,必然造成国库吃紧、民不聊生的情况,也违背自然规律。而刘禅停止北伐,也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办法,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停止北伐,后来蒋琬、姜维也进行了北伐,但规模都很小,也没有很大的战果。
其实刘禅对诸葛亮感情很深,这种感情与刘备有关,诸葛亮是跟刘备起家的,也是看着刘禅长大的。诸葛亮托孤时,刘禅17岁。期间刘禅还把女儿嫁给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也能看出这种感情延续到了亲情。而李邈对诸葛亮丧事不满时,刘禅果断杀了李邈,也能看出他对诸葛亮的感情,他不想让任何人挑拨他与诸葛亮的关系。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