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的顾命大臣为什么斗不过慈禧呢?主要原因是什么?
咸丰皇帝是个命运悲剧的皇帝,一生几乎都很憋屈。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他深知自己身体已经难以支撑,遂安排下了后事,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为帝,这就是传说中的八大顾命大臣。
这几个顾命大臣屁股都还没有坐热,两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诛杀肃顺,载垣、端华无奈自尽,其余五个顾命大臣都被罢官,慈禧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那么,正如问题所说,为什么慈禧太后一介女流,居然战胜了八个顾命大臣呢?这个我觉得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第一、从咸丰皇帝的才能和私心说起。咸丰皇帝一生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丧权辱国之后居然还沉溺于酒色,最终年纪轻轻就死在了行宫。按照咸丰皇帝的遗命,皇帝年幼,八大臣要忠心辅佐幼主执政。可是,君弱臣强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别的不说,康熙皇帝受到鳌拜的掣肘就是实例,所以咸丰皇帝为了避免权臣当政,还想留一手,那就是允许后宫干政,遇到大事还是要请示两宫,而且,必须盖上两宫的大印才能形成政令,这样一来,两宫倒是可以制衡八大臣了,而八大臣却难以制衡两宫。这个办法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只可惜咸丰的手艺潮了点,他没想到,这样一来,两宫与八臣之间就失去了平衡,因为两宫砝码明显偏重,很不利于八大臣的发挥,这也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从这里看,八大臣的悲剧已经难免。
第二、八大臣的轻敌大意造成的。咸丰帝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年仅27岁,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又没有显山露水,确实容易让人轻视。载垣压根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寡妇居然对权力如此虎视眈眈,所以,也就没有刻意防范,这就给慈禧太后发动突然袭击创造了机会。加上大臣中的肃顺等人都是目中无人之辈,在朝中的根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牢靠,所以,拔除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第三、慈禧太后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找到了实力很强的盟友。慈禧太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同治皇帝是她的儿子,可事实上,她在咸丰眼里,地位还远不及慈安尊贵。慈禧太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要想政变成功,必须先拉拢慈安。毕竟,慈安是正牌的皇后出身,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先帝去了,皇帝年幼,正牌太后发句话,有谁敢轻易违抗啊?所以,慈安相当于他们的定心丸。慈禧太后找的第二个盟友是奕䜣。众所周知,奕䜣此人才华出众,当年争储,奕䜣差一点就干掉了咸丰皇帝,这就说明一点:奕䜣在朝中的根基非常深,具有发动政变的能力。有了这俩人的支持,干掉八大臣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慈禧太后年纪不大,城府却挺深,不但掌握了兵权,还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商议后,首先鼓动御史董元醇上奏折,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其实是一场戏,一场试探八大臣态度的戏,可见慈禧的政治手腕已经比较成熟。不出所料,这种“荒唐”的奏请,当然被八大臣言辞拒绝,于是,此时的两宫太后就已经决定发动政变了。
下一步,两宫太后以皇帝年幼,经不住道路泥泞、颠簸为借口,脱离了咸丰皇帝的灵柩,快马加鞭,先行一步回到了京城,迅速掌握了京城的守卫部队兵权,填补了京城的权力真空。由于咸丰皇帝灵柩行走缓慢,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进行祭拜,所以,等到这些人回到京城,慈禧太后早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且也找到了剪除八大臣的合适借口,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等到八大臣抵达北京,慈禧太后就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抢、咸丰逃亡等一系类事情的责任全部扣在顾命八大臣头上。顶着这些屎盆子的顾命大臣怎么可能还有反击能力,很快就被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