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用水是指采取什么等综合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损失?
展开全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甘肃省节约用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节约用水,是指采取行政、经济、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调整用水结构,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损失,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活动。
第三条 节约用水工作遵循节水优先、统筹规划、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优先利用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非常规水。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用水机制。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制定节约用水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节约用水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完善节约用水责任制,支持节约用水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开发园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住建、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科技、林草、财政、市场监管、教育、商务、卫生健康、文体广电和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节约用水有关工作。
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
基层供水用水管理单位、用水户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节约用水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对浪费水资源和损毁节约用水设施设备、不履行节约用水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有权依法监督和举报。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市情水情和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普及节约用水法律法规和节水知识,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学校、商场、宾馆、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约用水宣传标语、标志牌,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二章 节约用水管理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甘肃省节约用水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状况,编制节约用水区域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节约用水区域专项规划的制定和修改应当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经批准的节约用水区域专项规划应当严格执行,确需调整和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报批程序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条 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行业用水定额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用水管理、水资源配置、计划用水、取水许可审批、水费收缴的依据,任何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执行。
第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十二条 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计划用水单位应当每年年底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定额和用水单位的用水记录,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计划。
计划用水单位应当按照核定的计划用水指标用水,未取得计划用水指标的不得擅自取用水。
计划用水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行政区域年度水资源配置或者水量分配方案。区域水资源配置不得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配置不得超过区域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
建立多层级的水权配置机制,将区域用水总量指标逐级细化分解到用水户。水权实行实名制管理,供水用水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权配置和取用水台账。
第十四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工业园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等涉及水资源利用的,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规划布局和规模应当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需要申请取水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或者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第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许可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管理权限及时核发、注销、延续取水许可证。在取水许可证延续换发时,应当按照水权配置方案和实际用水量,重新核定许可水量,核减的水量指标作为生态水量或者政府预留水量再配置;对区域用水总量达到或者超过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得许可新增取水。
第十六条 取用水户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使用权证载明的水源、取水口位置、取用水量、用途、权利期限等取用水。
第一条 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甘肃省节约用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节约用水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节约用水,是指采取行政、经济、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调整用水结构,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损失,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活动。
第三条 节约用水工作遵循节水优先、统筹规划、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优先利用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非常规水。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用水机制。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制定节约用水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节约用水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完善节约用水责任制,支持节约用水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开发园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住建、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科技、林草、财政、市场监管、教育、商务、卫生健康、文体广电和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节约用水有关工作。
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本辖区的节约用水工作。
基层供水用水管理单位、用水户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节约用水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对浪费水资源和损毁节约用水设施设备、不履行节约用水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有权依法监督和举报。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市情水情和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普及节约用水法律法规和节水知识,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学校、商场、宾馆、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节约用水宣传标语、标志牌,宣传节约用水知识。
第二章 节约用水管理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甘肃省节约用水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状况,编制节约用水区域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节约用水区域专项规划的制定和修改应当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经批准的节约用水区域专项规划应当严格执行,确需调整和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报批程序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条 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行业用水定额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用水管理、水资源配置、计划用水、取水许可审批、水费收缴的依据,任何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执行。
第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十二条 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计划用水单位应当每年年底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定额和用水单位的用水记录,按照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核定用水单位的用水计划。
计划用水单位应当按照核定的计划用水指标用水,未取得计划用水指标的不得擅自取用水。
计划用水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政府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行政区域年度水资源配置或者水量分配方案。区域水资源配置不得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配置不得超过区域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指标。
建立多层级的水权配置机制,将区域用水总量指标逐级细化分解到用水户。水权实行实名制管理,供水用水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权配置和取用水台账。
第十四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工业园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等涉及水资源利用的,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规划布局和规模应当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需要申请取水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或者填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表。
第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取水许可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管理权限及时核发、注销、延续取水许可证。在取水许可证延续换发时,应当按照水权配置方案和实际用水量,重新核定许可水量,核减的水量指标作为生态水量或者政府预留水量再配置;对区域用水总量达到或者超过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得许可新增取水。
第十六条 取用水户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使用权证载明的水源、取水口位置、取用水量、用途、权利期限等取用水。
天健创新
2024-09-20 广告
2024-09-20 广告
集中式供水水质监测的必测项目主要包括细菌学指标、浑浊度和肉眼可见物。这些项目直接关系到饮用水的安全性和感官质量。细菌学指标用于评估水中细菌数量,确保微生物安全;浑浊度则反映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多少,影响水的清澈度;肉眼可见物检查水中是否存在异物...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天健创新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