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文官的地位,为何能那么的高?
当时有一些政府高级官员立了大功,皇帝想要赐予他们武将的职位,让他们文武双修。但是这些官员居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样的荣誉,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官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但是如果文武双修那是丢了全祖宗的脸。因此就算皇帝恩威齐天,他们也要冒死拒绝,宁可少拿一份工资和荣誉。这样的羞辱已经让所有的武将都感觉到脸面无光,连皇帝都不能制止。由于文官集团是掌握历史典籍的人物,所以他们需要记载下历史和曾经的往事,但是这些文官集团每次在进入历史的时候,往往都把武将集团说的是一堆“垃圾”,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于他们,把所有的荣誉都归结于读书人。
北宋的皇帝也是史上最好的皇帝,他们大度宽仁,爱惜臣子、尊敬臣子,给了臣子最高的工资以及最广阔的政治舞台,使他们能够最大化施展才华。更重要的是,北宋皇帝从来不会滥杀大臣、侮辱大臣,给了他们绝对的自由和尊严。而这一切,都要从赵匡胤的“太祖誓碑”说起。在统治者充分重视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的背景下,武官为了保证现有的利益,不得不对文官采取恭敬的态度。这是部分武官在审时度势之下所作出的明智之举,统治者明确的崇文热情,让武官也心甘情愿居于文官之下。
这种武官的自降身份,也就造成了北宋产生了很多怯弱无能的武官将领。武官备受压制,在战场上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才能。所以北宋时期,甚至出现了由文官去指挥战场的现象。武将在当时所处的一种低下地位,不仅政治地位远远低于文官,甚至其军事实力和军事地位都有着被文官侵蚀的苗头。北宋时期的“崇文抑武”风气特别严重,这也是由于宋太祖对于武将军事实力和政治地位的压制所造成的。这种“崇文抑武”风气,让武官地位远远低于文官,文官在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方面都对武官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威胁,直接导致了“文不换武”现象,成为了北宋时期的文官当中的一种“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