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时,如果北洋舰队的炮弹不出问题,能不能打赢日本?
眼看又要到一年的七夕节了,在这个炮声隆隆的夜晚,让我的思绪回到了100多年前的甲午战场。
甲午海战是所有中国军迷心中永远的痛苦,如果重来一次,如果北洋水师有充足的炮弹还能输吗?
答案是还得输一次。
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的事例并不在于没有炮弹,相反北洋水师的炮弹还是相对比较充裕的,只有镇定两艘主力舰的主力舰炮炮弹有所缺失,然而恰恰是这两艘战舰坚持到了最后,而那些弹药充足的战舰早已被击沉或者退出战场了。
所以根本不存在电影里邓世昌的致远舰,因为弹药不足,只能去撞沉吉野的举动,这是艺术加工而已。北洋水师的战败从装备角度来看,首先是炮弹的问题。
北洋水师的老爹李鸿章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金牌买家。所有的大炮通通问这家德国军火巨头购买,但是这家克虏伯,制造的炮是好炮,弹却是完蛋了。他们的炮弹存在着一个通病。德国人的炮弹在引信的研发上投入不够,使得他们的穿甲弹引信始终不过关,没有办法引发穿甲弹的威力。
所以这家德国著名公司就在穿甲弹里,不装引信,而是改成掺沙子。所以当我们在甲午海战的电影中,看到炮弹里面装满了沙子,这非但不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反而只能证明这是德国原厂正货。
但是这样做就使得这枚炮弹其实质就是一枚大的铁疙瘩,他打到敌人战舰上只会形成一进一出两个洞,而不会发生激烈的爆炸,对于敌人战舰的破坏力极为有限。
而相对德国人的玩意儿,日本人的炮弹就不同了。日本人的炮弹是开花的,是装有引线的炮弹,也就是说在击中你的战舰的同时,它的炮弹会爆炸,碎裂成一个个碎片,扩大创口面积。所以这两相比较下来,日本人就占了优势。
那么有没有办法提高呢?很简单就把大炮给换了。
其实北洋水师的305毫米主炮也存在先天不足。这个事情和清政府过分追求火力有关。因为在设计时清政府要求,4门主炮必须得齐射。所以在设计上只能采用短管炮这一设计,这样一来305毫米主炮的实际作战威力和210毫米的火炮差不多,所以才出现了一艘破商船挨了4发305毫米主炮,啥事没有的情况。
其次在政府层面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当时中国最大的任务就是给慈禧太后过寿,为了让老佛爷的60大寿过得开心,所有的事情都得让路,海军经费也被挪用,用于修建颐和园。
而在日本为了打败中国的北洋舰队,为了消除镇远,定远这两艘铁甲巨舰给日本人心理带来的阴影,日本皇太后都带头把自己的首饰给捐了出来。
不仅慈禧太后在薅北洋水师的羊毛,由于满清政府是满人坐天下,在满人贵族对汉人执掌的北洋水师始终心存畏惧, 所以一代帝师翁同龢也多次借机在经费上敲打北洋水师。所以一面是精诚团结,另一方面内部四分五裂,战争没有打,就已经分出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