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虚无
展开全部
第四周(3月24日)
看了陈老师的《爱“图书馆”也爱“运动场”》,突然觉得很惭愧。陈老师那么用心地关注队友们的学习与生活,真是一个大爱大美之人。而我也被她美美地表扬了一番。但是,实在当不起这个赞美的。
其实,最近两天,我陷入巨大的虚无之中。这一周影响我心情的事件有三:一是看西哲,二是看诗经听诗经解读,三是家里搞装修。
看西哲对我的消极影响最大。西哲之中,中庸解释学提出:没有真正理想的对话情境,没有绝对意义的解放,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解放;真理,只有临时性共识。虽然早就知道这些道理。但是,这回再读,却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因为我一直想要追求一种绝对的真理并想以此真理来指导人生。可是,现在这理想破灭了。中庸解释学,破除了我的理想,让我陷入巨大的虚无之中。我一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了。
一直以来,我都明白自己是一个“理胜于行”的人。我太追求“道”或“理”了,我很有些轻视“术”或“情”。重道轻术,让我有些虚无;重理轻情,让我有些冷漠。可能,我还重古轻今,重书轻行,重疑轻信,重己轻人。
重疑轻信,是的,我有太重的疑心,太少的信心。本质上,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另外,我似乎老是在谈自己的事,而少关心别人。那分明又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我甚至对这样的自我也产生了憎恶。我怎么能成为这样一个自私浅薄的人呢?
我发觉,我走向了死胡同,或者说陷入恶性的循环。重道重理——轻术轻情——行动力差共情力差——自我中心——自怨自艾——重道重理以自我救赎。
我突然明白,我的问题也许出在这里——我太想以道理来指导行动了。在我的头脑中,道理>人,道理>我。我陷入道中,却看不到道的尽头;陷入理中,丧失了人情的乐趣。于是,痛苦油然而生。我甚至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了,虽然我一直在探寻这个意义。“生有何欢,死有何惧。”虽然现在我不会想着死,但是,生有什么可欢乐的呢?
罗振宇说,进化没有方向。可是,我不满意这样的答案。也许,自然界的进化是没有方向,可是,人生怎能没有方向呢?我要为自己找一个方向啊,正如毕淑敏所说“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但我们要为自己找一个意义”。可是,我活着的意义何在?我现在倒越发糊涂了。
按理,我在群里不应该发出这样的沮丧的话,我应该更积极些。可是,这些问题不想清楚,我又怎么可能积极呢?我始终是一个以道理来指导行动的人。
我又想起一个故事。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然后,把瓶底对着阳光,瓶口是敞开的。结果,蜜蜂全对着瓶底飞,当然,结果是怎么飞也飞不出去。然后,换几只苍蝇做同样的实验。结果,这些“没头苍蝇”乱飞乱撞,不一会儿就飞出去了。
这个实验的结果,给我以很大震撼:原来,一味遵循理性,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啊。
这也让我明白存在主义的非理性的存在价值。可是,我能接受“没头苍蝇”一样的没有方向的生活吗?
还在高中时代,我就杜撰了自己的人生格言“生活随意就是创造”。可是,我终究不是随性之人,一随意我就会失去方向,结果随意就变成了散漫。于是,我又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但是,过不了多久,我又会怀疑理性的意义和价值。
就这样,我一直徘徊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我无所适从了。
今天早自习,我向李荣丰老师谈起我最近陷入“巨大的虚无”。他劝我少研究哲学,或者说不能以哲学为主攻方向,他认为我陷入了“体用不分”的迷茫中。他认为“体”比“用”重要,日文中就有“体言”和“用言”的语法区别。体言就是主语,用言就是谓语,主语永远比谓语重要,即“体”比“用”重要。看来,我是过于关注“用”而忽略“体”本身了。我老是关注自己“有什么用”,我太功利了。我应该关注自己的本体而非功用。
李荣丰老师是老中专生,学的是机械专业,有很强的理科工科背景。所以,他的思维很实在。他对“真理”的理解和我的理解太不一样。他眼中的真理,是科学真理是科学规律,是实实在在有迹可寻的。现在,他主攻音韵学。虽然他只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但是,他的研究范围很广,梵文、日语、西夏文、各种方言,都在他的研究范围内;而他研究的汉字语音的流变,研究水平恐怕没几个音韵学教授比得上。他沉浸在音韵规律上的新发现中,每有新的收获,他都高兴地向我们宣布。虽然他不看重哲学,但是,我明白他比我更明道。他是真正活在兴趣中的人,他活在自己的天性中,他活出了天命。他不讲究“用”,他活出了“体”或者性、命。
和他比,我很容易自卑,虽然自己也看了些书,但远比不上他的博大精深。我的自卑根源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太爱玄想了,太易沉浸在古代或历史上了,我想从以史为鉴。我老是提醒自己,要关注现实,要学以致用。我在玄想和现实中徘徊,正是这样内在冲突,导致我很痛苦。
和沈老师比,我似乎又不够积极,不够实用。沈老师是想到就要做到的知行合一的人。网师的老学员中,这样的人也不多见。沈老师有很强的组织力、行动力、感染力。这来源于她的独立、积极、乐观。而我一直太过悲观了。为什么悲观呢?也许,正是因为行动力弱啊。我的“以理论指导行动”的想法,可能正是因为行动力不够啊。不相信自己能行,所以才寄希望于理论的指导。也许,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看来,我欠缺的倒是实践的智慧或经验了,因此才会不断陷入虚无。
但是,我还想找到生命的原动力。我为什么老是纠结于这个问题呢?也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自己生命力孱弱不足吧。真是身体决定一切啊。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不成?不正是因为秀才们欠缺力量进而欠缺胆气吗?突然想到这一点,真不知该为自己高兴还是悲哀。
看来,首先还得强健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努力锻炼身体,让自己的生本能推动自己前进吧。
写完自己的惭愧,再说说我的收获吧。
一是最近几天听《流沙河讲诗经》,一下子拉近了与诗经的距离。流沙河的分析很有生活的气息,他还原了诗经的生活场景,还原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他带着温度去解读诗经,就让诗经活了过来。当然,女主播的声音也很是悦耳悦乐。我突然悟到,感性的东西,才能让生命充盈。生活,离不开诗歌、音乐、绘画、体育等这些感性事物的。
二是家里搞装修,因为厨房下水道堵塞了,水从二楼漫到三楼来,我干脆来个彻底解决方案——把楼上厨房下水道的主管道给接到厕所的主管道去。这样,必须拆掉天花板,还要把厕所的地板重新装修。整整一周,家里都不得安宁。终于,昨天结束了这一切。听到楼上的洗碗水哗哗地从头顶流过,觉得这简直是世上最美的音乐。花了五千多元钱,只收回不到一千元。但是,管道不再堵塞,心头也不再堵塞。虽然还有些不如意,但是解决了难题,总算去了一块心病。
三是上课也有收获。以前上作文课,我讲得太多,给学生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纵横捭阖,自己讲得颇为得意,学生却还是不会写作。这周,我在16班上课,给他们出示了题目“阅读的三重境界”,不料,学生的发言却异常踊跃,举手的人络绎不绝,我简直不知道该抽谁来说了,最后我只好叫没有发言的同学同时在黑板上书写。而他们写完后,我也没有讲自己的看法,只是给他们看了两篇佳作,叫他们读读,谈谈感受。他们都说作者旁征博引,而且思考深入。事后回想,他们为什么这么积极,原因是班主任规定了加分机制。果然,在另一个班,学生表现就差多了。看来,他们还是在为外在的目的学习啊,但是,他们毕竟还是想了说了,比起我唱独角戏是一个进步。
新闻述评也有进步。我要求学生课前给我看看,有好几个学生都写好稿子后交给我批阅。这几个孩子在演讲时果然好了许多。可也有学生准备不充分,台下同学不认真听的。今天一个学生上台,讲马来西亚轮船倾覆,中国船员得到及时的救助。演讲的同学一向不好学,站在台上说完事件就无话可说了。下面的同学就启发他,“人多力量大”“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他也就照着回答。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讲这个新闻,给了我一定的启发,让我思考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才是好新闻呢?要么引起共鸣,要么引发争鸣。今天的新闻,就是共鸣度不够,也没有什么可争鸣的。学生的收获不大,但是我倒从学生的表现中有了新发现——好新闻就要“鸣”得响。再比如,学生讲了一个《今年取消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的新闻,可是,没有评述就下去了。我问学生,你们会怎么评论这则新闻呢?有学生说,这不好,这会断了那些特长生的上大学之路。我追问他们:那为什么还要取消它呢?学生回答说让其他考生更公平。这大致是对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因为高考加分已经变得虚假了,前几年我校的一名学生,因为学校要确保他上北大,就硬生生为他争取了国家二级运动健将的加分项目。也正是因为加分的人太多,结果当年重庆高考的第一名,竟然被加分学生挤到50名之后了。加分,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考公平。当然,取消了高考加分,不意味着只看高考分数。现在各大名校,更多地通过自主招生来招徕优生。取消一个项目,可能意味着另一个项目的上马。等到这个项目僵化之后,就会有新项目取代它。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在进化的。
我发觉,当我不再聚焦于自己本人时,我的焦虑就会少许多。如果我老想自己有什么用?真是越想越悲观。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穷人思维”。这个穷,不是贫穷而不得志。穷字拆开看,是穴和力,是掉在洞穴里有力使不出;穷的繁体穷,则是掉在洞穴,弯着身体,腰都挺不直,引申义是志不能伸。不论穷还是穷,都是困厄不得志。我的思维,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想法,是怀才不遇的感受。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怨自艾。我真该树立一种“达人思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啊。即使为自己考虑,也应该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啊。斤斤计较于自我感受,就丧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表面上看是自我修炼,其实倒可能只是自我折磨。关注他人与世界,在交往中修炼自我,才可能真正磨炼出一个强大的自我。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闭关修炼也是修不出好的心性的。格局决定成就啊。
终于从自我的泥潭中走了出来,不再为自己的沉沦担心。立足于坚实的土地上,才有心情关注外部世界。这才发现,惠风和畅,阳光灿烂,山花烂漫。
必须解决自己面临的一摊子烂事,才能带着阳光心态上路。否则,带着一堆臭肉烂苹果,那臭味会如影随行挥之不去的。也许,这一周的作文课和新闻述评,让我看到学生的能量,也让我重获信心吧。
信人者获自信,自信者人信之。也许,这又是一个解释学的循环了。而教育的真谛,不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解释吗?
写了那么多,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也希望这对心情不好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看了陈老师的《爱“图书馆”也爱“运动场”》,突然觉得很惭愧。陈老师那么用心地关注队友们的学习与生活,真是一个大爱大美之人。而我也被她美美地表扬了一番。但是,实在当不起这个赞美的。
其实,最近两天,我陷入巨大的虚无之中。这一周影响我心情的事件有三:一是看西哲,二是看诗经听诗经解读,三是家里搞装修。
看西哲对我的消极影响最大。西哲之中,中庸解释学提出:没有真正理想的对话情境,没有绝对意义的解放,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解放;真理,只有临时性共识。虽然早就知道这些道理。但是,这回再读,却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因为我一直想要追求一种绝对的真理并想以此真理来指导人生。可是,现在这理想破灭了。中庸解释学,破除了我的理想,让我陷入巨大的虚无之中。我一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了。
一直以来,我都明白自己是一个“理胜于行”的人。我太追求“道”或“理”了,我很有些轻视“术”或“情”。重道轻术,让我有些虚无;重理轻情,让我有些冷漠。可能,我还重古轻今,重书轻行,重疑轻信,重己轻人。
重疑轻信,是的,我有太重的疑心,太少的信心。本质上,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另外,我似乎老是在谈自己的事,而少关心别人。那分明又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我甚至对这样的自我也产生了憎恶。我怎么能成为这样一个自私浅薄的人呢?
我发觉,我走向了死胡同,或者说陷入恶性的循环。重道重理——轻术轻情——行动力差共情力差——自我中心——自怨自艾——重道重理以自我救赎。
我突然明白,我的问题也许出在这里——我太想以道理来指导行动了。在我的头脑中,道理>人,道理>我。我陷入道中,却看不到道的尽头;陷入理中,丧失了人情的乐趣。于是,痛苦油然而生。我甚至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了,虽然我一直在探寻这个意义。“生有何欢,死有何惧。”虽然现在我不会想着死,但是,生有什么可欢乐的呢?
罗振宇说,进化没有方向。可是,我不满意这样的答案。也许,自然界的进化是没有方向,可是,人生怎能没有方向呢?我要为自己找一个方向啊,正如毕淑敏所说“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但我们要为自己找一个意义”。可是,我活着的意义何在?我现在倒越发糊涂了。
按理,我在群里不应该发出这样的沮丧的话,我应该更积极些。可是,这些问题不想清楚,我又怎么可能积极呢?我始终是一个以道理来指导行动的人。
我又想起一个故事。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然后,把瓶底对着阳光,瓶口是敞开的。结果,蜜蜂全对着瓶底飞,当然,结果是怎么飞也飞不出去。然后,换几只苍蝇做同样的实验。结果,这些“没头苍蝇”乱飞乱撞,不一会儿就飞出去了。
这个实验的结果,给我以很大震撼:原来,一味遵循理性,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啊。
这也让我明白存在主义的非理性的存在价值。可是,我能接受“没头苍蝇”一样的没有方向的生活吗?
还在高中时代,我就杜撰了自己的人生格言“生活随意就是创造”。可是,我终究不是随性之人,一随意我就会失去方向,结果随意就变成了散漫。于是,我又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但是,过不了多久,我又会怀疑理性的意义和价值。
就这样,我一直徘徊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我无所适从了。
今天早自习,我向李荣丰老师谈起我最近陷入“巨大的虚无”。他劝我少研究哲学,或者说不能以哲学为主攻方向,他认为我陷入了“体用不分”的迷茫中。他认为“体”比“用”重要,日文中就有“体言”和“用言”的语法区别。体言就是主语,用言就是谓语,主语永远比谓语重要,即“体”比“用”重要。看来,我是过于关注“用”而忽略“体”本身了。我老是关注自己“有什么用”,我太功利了。我应该关注自己的本体而非功用。
李荣丰老师是老中专生,学的是机械专业,有很强的理科工科背景。所以,他的思维很实在。他对“真理”的理解和我的理解太不一样。他眼中的真理,是科学真理是科学规律,是实实在在有迹可寻的。现在,他主攻音韵学。虽然他只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但是,他的研究范围很广,梵文、日语、西夏文、各种方言,都在他的研究范围内;而他研究的汉字语音的流变,研究水平恐怕没几个音韵学教授比得上。他沉浸在音韵规律上的新发现中,每有新的收获,他都高兴地向我们宣布。虽然他不看重哲学,但是,我明白他比我更明道。他是真正活在兴趣中的人,他活在自己的天性中,他活出了天命。他不讲究“用”,他活出了“体”或者性、命。
和他比,我很容易自卑,虽然自己也看了些书,但远比不上他的博大精深。我的自卑根源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太爱玄想了,太易沉浸在古代或历史上了,我想从以史为鉴。我老是提醒自己,要关注现实,要学以致用。我在玄想和现实中徘徊,正是这样内在冲突,导致我很痛苦。
和沈老师比,我似乎又不够积极,不够实用。沈老师是想到就要做到的知行合一的人。网师的老学员中,这样的人也不多见。沈老师有很强的组织力、行动力、感染力。这来源于她的独立、积极、乐观。而我一直太过悲观了。为什么悲观呢?也许,正是因为行动力弱啊。我的“以理论指导行动”的想法,可能正是因为行动力不够啊。不相信自己能行,所以才寄希望于理论的指导。也许,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看来,我欠缺的倒是实践的智慧或经验了,因此才会不断陷入虚无。
但是,我还想找到生命的原动力。我为什么老是纠结于这个问题呢?也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自己生命力孱弱不足吧。真是身体决定一切啊。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不成?不正是因为秀才们欠缺力量进而欠缺胆气吗?突然想到这一点,真不知该为自己高兴还是悲哀。
看来,首先还得强健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努力锻炼身体,让自己的生本能推动自己前进吧。
写完自己的惭愧,再说说我的收获吧。
一是最近几天听《流沙河讲诗经》,一下子拉近了与诗经的距离。流沙河的分析很有生活的气息,他还原了诗经的生活场景,还原了诗人的处境和心境。他带着温度去解读诗经,就让诗经活了过来。当然,女主播的声音也很是悦耳悦乐。我突然悟到,感性的东西,才能让生命充盈。生活,离不开诗歌、音乐、绘画、体育等这些感性事物的。
二是家里搞装修,因为厨房下水道堵塞了,水从二楼漫到三楼来,我干脆来个彻底解决方案——把楼上厨房下水道的主管道给接到厕所的主管道去。这样,必须拆掉天花板,还要把厕所的地板重新装修。整整一周,家里都不得安宁。终于,昨天结束了这一切。听到楼上的洗碗水哗哗地从头顶流过,觉得这简直是世上最美的音乐。花了五千多元钱,只收回不到一千元。但是,管道不再堵塞,心头也不再堵塞。虽然还有些不如意,但是解决了难题,总算去了一块心病。
三是上课也有收获。以前上作文课,我讲得太多,给学生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纵横捭阖,自己讲得颇为得意,学生却还是不会写作。这周,我在16班上课,给他们出示了题目“阅读的三重境界”,不料,学生的发言却异常踊跃,举手的人络绎不绝,我简直不知道该抽谁来说了,最后我只好叫没有发言的同学同时在黑板上书写。而他们写完后,我也没有讲自己的看法,只是给他们看了两篇佳作,叫他们读读,谈谈感受。他们都说作者旁征博引,而且思考深入。事后回想,他们为什么这么积极,原因是班主任规定了加分机制。果然,在另一个班,学生表现就差多了。看来,他们还是在为外在的目的学习啊,但是,他们毕竟还是想了说了,比起我唱独角戏是一个进步。
新闻述评也有进步。我要求学生课前给我看看,有好几个学生都写好稿子后交给我批阅。这几个孩子在演讲时果然好了许多。可也有学生准备不充分,台下同学不认真听的。今天一个学生上台,讲马来西亚轮船倾覆,中国船员得到及时的救助。演讲的同学一向不好学,站在台上说完事件就无话可说了。下面的同学就启发他,“人多力量大”“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他也就照着回答。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讲这个新闻,给了我一定的启发,让我思考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才是好新闻呢?要么引起共鸣,要么引发争鸣。今天的新闻,就是共鸣度不够,也没有什么可争鸣的。学生的收获不大,但是我倒从学生的表现中有了新发现——好新闻就要“鸣”得响。再比如,学生讲了一个《今年取消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的新闻,可是,没有评述就下去了。我问学生,你们会怎么评论这则新闻呢?有学生说,这不好,这会断了那些特长生的上大学之路。我追问他们:那为什么还要取消它呢?学生回答说让其他考生更公平。这大致是对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因为高考加分已经变得虚假了,前几年我校的一名学生,因为学校要确保他上北大,就硬生生为他争取了国家二级运动健将的加分项目。也正是因为加分的人太多,结果当年重庆高考的第一名,竟然被加分学生挤到50名之后了。加分,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考公平。当然,取消了高考加分,不意味着只看高考分数。现在各大名校,更多地通过自主招生来招徕优生。取消一个项目,可能意味着另一个项目的上马。等到这个项目僵化之后,就会有新项目取代它。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在进化的。
我发觉,当我不再聚焦于自己本人时,我的焦虑就会少许多。如果我老想自己有什么用?真是越想越悲观。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穷人思维”。这个穷,不是贫穷而不得志。穷字拆开看,是穴和力,是掉在洞穴里有力使不出;穷的繁体穷,则是掉在洞穴,弯着身体,腰都挺不直,引申义是志不能伸。不论穷还是穷,都是困厄不得志。我的思维,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想法,是怀才不遇的感受。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怨自艾。我真该树立一种“达人思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啊。即使为自己考虑,也应该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啊。斤斤计较于自我感受,就丧失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表面上看是自我修炼,其实倒可能只是自我折磨。关注他人与世界,在交往中修炼自我,才可能真正磨炼出一个强大的自我。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闭关修炼也是修不出好的心性的。格局决定成就啊。
终于从自我的泥潭中走了出来,不再为自己的沉沦担心。立足于坚实的土地上,才有心情关注外部世界。这才发现,惠风和畅,阳光灿烂,山花烂漫。
必须解决自己面临的一摊子烂事,才能带着阳光心态上路。否则,带着一堆臭肉烂苹果,那臭味会如影随行挥之不去的。也许,这一周的作文课和新闻述评,让我看到学生的能量,也让我重获信心吧。
信人者获自信,自信者人信之。也许,这又是一个解释学的循环了。而教育的真谛,不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解释吗?
写了那么多,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也希望这对心情不好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