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这种虫子学名是什么啊,我家可多了?
这是“灶马蟋”。
灶马蟋,又名灶蟋、灶蟀、灶姬、灶姬娘娘(旧社会的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灵,而它是灶灵显化,灶鸡是对灶姬的误读)、灶鸭、灶马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体长15~28毫米,身宽5~5.5毫米,触角长4.5厘米。其体形硕长,大于蟋蟀,通体黄褐色,头额部有浅色直纹,眼稍突出。
灶马蟀因跳跃动作像芭蕾,被誉为"昆虫界的舞蹈家"。
一、形态特征
灶马蟋前胸略膨拱,前翅短,长约7毫米,仅能覆盖体部的1/3,腹部大部裸露。前翅前方有弧状翅脉。中间有自左至右下的斜长脉,其左侧外缘有直条状脉。右侧有少数横脉。后翅退化。灶马蟋足部健壮,有深色褐斑。尾须长,有20毫米左右。雌体前翅短而不发达,有约11毫米长的产卵管,呈剑状。其身体由于长期在灶马蟋中栖息而变得略扁,不如蟋蟀那样厚实。灶马蟋的头部小而圆,肚子的一面呈黄色或橘黄色,身上常带有厨房特有那种油垢味.垣蛩又名垣恭、酱色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常常栖息于断垣残壁之间而得名,又因其浑身通体皆呈酱油色,形体又与蟋蟀酷似,故而又称为"酱油蟋蟀"或"酱色蟋蟀"。此虫体长12~19毫米,宽约4.5毫米,触须长30毫米左右。其头部富有光泽,头顶深褐色。头后有6条直纹,黄色,口器为黄褐色,额部黑色,富有光泽。垣蛩前胸背有黑色长毛,散步黄色条纹。前肢有黑纹,后肢外侧有黑色斜纹。前肢有黑纹,后肢外侧有黑色斜纹。前肢较发达,覆盖腹部的大半。也有些个体后翅发达,伸出于前肢之外,能飞翔;但多数无后翅,不能飞翔,仅能跳跃。此虫的雌性较雄性肥大,有产卵管,管长8毫米左右。
二、栖息环境
灶马蟋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洞穴口附近,入秋后进入居民家中,。此虫生活的最适温度为20~25度。
三、生活习性
灶马蟋是杂食性鸣虫,可以喂饭粒、米粥、梨、苹果、丝瓜、菱肉和各种菜叶,并用小盂供给饮水。若食物供喂不断,它可以常年不断鸣叫。其鸣声较为单调,但却细柔而清脆,而且不厌其烦地连续不断,尤其是在夜间听它连续的"唧唧"之声,具有催眠的作用,不少人习惯于听着它的鸣声入眠。
四、分布范围
灶马蟋可以说是在昆虫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中国的南北东西都有它的存在。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4%EE%F3%AC&t=3
灶马
灶马也叫灶螽,身体粗短,背驼,触角较长,翅膀已退化。后足发达,会跳跃。常生活在灶前等暗湿的地方。
【药 名】:灶马
【来 源】:为蟋蟀科昆虫灶马的干燥全虫。
【功 效】:拨刺消肿。
【主 治】:治竹刺入肉。
【性味归经】:辛,咸,温。入肺、脾二经。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
【别 名】:灶鸡(俗称)
【考 证】:始载于《本草纲目》。
生态习性:傍晚开始活动。杂食,也吃小昆虫。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19907.html?wtp=tt
200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