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每个艺术家成名的背后都会有一些励志的小 故事 ,他们往往是经历了各种磨难才取得最终的成功。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艺术家的故事,供大家参阅!
艺术家 励志故事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走上艺术之路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家庭贫困的他高小 毕业 后,进入无锡师范初中部,凭优异的成绩,几乎每学期都获得江苏省 教育 厅的奖学金。
1934年,吴冠中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但一场新生校际联合 军训 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他遇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朱德群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并建议喜欢画画的他放弃电机专业专攻美术。
两年后,吴冠中如愿以偿地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校长林风眠的启发下,走上了“融贯中西”的艺术道路。
寻找心中的麦田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 留学 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以全国绘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资格。
吴冠中为自己的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气势磅礴的大门。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对艺术的不重视,刺疼了他的心,他做梦都想着能在法国大展宏图,不再回国了。
吴冠中开始疯狂学画,一有时间就到卢浮宫。除了在卢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就是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及大大小小的画廊。那么多画廊,每家不断在轮换展品,他天天转,所见仍日日新。
书店及塞纳河岸的旧书摊也是很吸引吴冠中的地方。晚上他到法语学校补习,或到大茅屋画室画人体速写,时间排得紧,来不及吃饭,便买面包夹巧克力,边跑边吃。大学城晚上常有舞会,他从未参与过,晚上回到宿舍就10点多了,还要看一小时法文书。
1949年,游历欧洲的留学生们即将结束自己的学业,留在国外还是回祖国去,吴冠中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一次,他看到了梵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正是这段话,令他意识到,他深爱的依然是自己的祖国。
走遍大江南北的“院士”
回国后的吴冠中到处写生,他住工棚、破庙,啃干馒头、喝河水,曾被路人误以为是修雨伞的、要饭的。他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从东海三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一步步地向人们揭示艺术的奥秘。
吴冠中的一幅油画并非在一处完成,经常十里、二十里地挪地方;画架画箱连同油画一起扛,他像山里的担货郎。有时他靠双手攀着树根爬上陡峭无路的山巅作画;作完画,他双手捧着油色未干的画幅,无法下山,于是只好先将画箱扔出,让它滚下坡去,自己则像 儿童 滑滑梯似地从坡上慢慢滑下去。
大江南北,频繁奔波,他在艺术领域的造诣日渐提升。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为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 国画 家”展览。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200年来获得该职位的首位亚洲人。
身负巨万的“穷人”
在业界看来,吴冠中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他将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有机结合,将中国绘画的精神与风貌推向了世界。他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上高达几千万元,并屡创新高。
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此外,上海美术馆、浙江省人民政府及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过他捐赠的很多件作品。2008年,他将113幅市值3亿元的作品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馆长说,这应该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高的一份捐赠。
然而,这位身负巨万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房不足5平方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几乎顶到了书架。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安静地走了,没有追悼会,没有遗产纠纷,他所有的画都捐给了国家。他以一生的心力践行着不负丹青的承诺,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人格上,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艺术家励志故事:艺术家毕加索
在西班牙南部海岸的马拉加旁,1881年10月25日的一个晚上,天空依然是闪着光绸感的钴蓝色,平静的地中海海面显现出一种沉甸甸的灰蓝色,十分迷人。随着几声哭啼声,毕加索来到了这个具有 文化 历史底蕴的城市。也许,这早已是安排好的。这天堂般的城市环境和父亲的教育影响塑造了毕加索。
毕加索的父亲是一位学院派的 素描 教师,在毕加索极其幼小的时候,便拿着小画笔,学着父亲的样子画小甜饼。学会走路之后,他跑到沙堆上画了许多可爱的鸽子,画得非常生动、逼真。父亲觉得他是绘画的天才,便把他带进画室,开始教他画画。后来又把他带到斗牛场看斗牛,这样,8岁的毕加索画出了《马背上的斗牛士》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品。父亲感叹说:“你的艺术才能已经胜过我了!”有父亲的正确引导。也有毕加索自己对画的热爱与执着,他很快便在绘画上显现出很高的才能与成就。
毕加索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就读于美术学校,已是他16岁的事了。他回顾自己的这段岁月时说:“对于在巴塞罗那学习的那个时期。我感到深恶痛绝。”后来他考入了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希望在马德里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会得到解脱,得到发展和探索的机会。从巴塞罗那去马德里需要—笔很大的开销,几乎全部的亲戚都向他伸出了支持的手,他们把他视为家族的光荣和希望。从叔父到姨母。大家每人每月支持他一个比塞塔。但是感恩的心情使他心理负担很茁,更加没有自由感,于是,他竭力贬低这种支援。可见,毕加索是个自尊心很强、渴望独立的人。
他并不能适应学院遏制自由精神的生活,于是他病倒了。病中的毕加索显得很憔悴,两颊深陷,眼中流露出对前途的忧虑和迷惑。病情刚有一点好转,他很快就同马努、巴拉斯一道离开了巴塞罗那,来到了巴拉斯的老家,一个叫荷尔它的山村。在那里他不仅恢复r健康,而且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8个月。他日后对人说:“在荷尔它,我学会了一切。”他学到了有关自然和动物的知识,学会了劈柴、做简单的饭菜,到瀑布下冲澡;他还学到了过去不曾懂得的爱的真谛。几天之后,毕加索与马努,还有一个吉普赛少年,一同出发到山里探寻自然的奥秘。
他们先在圣塔巴勃拉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宿,然后踏上更为崎岖的险途,爬上毛斯特拉峰,来到了一个石洞前。这个石洞附近有一哏甘泉,环境极佳,他们就在这里住了将近一个月。每隔几天,马努的弟弟萨尔瓦多、列特就会给他们送来一些新鲜食物。他们的床是用草铺成的,到了夜间,他们就升起一堆熊熊的篝火来取暖。吉普赛少年比毕加索小两岁,也是个画家。他们三人每天大部分时间用来作画。不久,毕加索就能区分各种不同的树木,就像能够区分各种不同形态雪花的爱斯基摩人一样。那些日子,他们几个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挚的牢不可破的友谊,无论是在洞中还是回到村里,他们总是形影不离。
回到学校后,毕加索那丰富的、自由的想象很快使他对学院派保守的教学办法不满,于是他又回到巴塞罗那。当时的巴塞罗那对西欧各种新文化思潮反应敏感。著名的四猫咖啡店是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沙龙,毕加索是这个艺术沙龙中年龄最小的常客。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思潮,对他都有吸引力。他还在巴塞罗那接触到社会下层,在一群失意、潦倒而又极富于思考的同行中,呼吸到笼罩着整个西班牙的社会气息。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他内心充满忧虑。他曾对友人说:“忧郁创造艺术。”
艺术家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
在伦敦西部的荷兰公园区圣詹姆士花园街31号,有一幢黑色的三层小楼,这里被英国文化部正式列为伦敦“名人故居”。这幢挂牌的“蓝牌屋”,便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居住过的地方,它吸引着各国人士的目光。
在英国得到“蓝牌屋”的30多个外国名人中,老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他曾经在英国生活五年,他的创作生涯由此出发,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二马》的前半部,从此踏上了几十年笔耕不辍,用独有的深度与幽默、纷繁与精彩影响后世的创作之路。
出身贫苦 母亲是真正的老师
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野蛮地攻入北京城。作为一位保护皇城的士兵,老舍的父亲顽强地坚守阵地,最后战死沙场,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的早逝注定了这个家庭的清贫与寒苦。
老舍幼年营养不良,身体瘦弱,3岁时还不会说话。等他渐渐长大了,母亲想让他上学,但是交不起学费。直到9岁,老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后来,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老舍才读上了私塾。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老舍的记忆里,母亲的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给人洗衣服,即使屠夫们送来漆黑如铁的布袜,她也洗得洁白。晚上母亲守着一盏油灯,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母亲勤劳整洁、朴实宽厚、热情好客,这些印象深深地刻入了少年老舍的脑海中。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日后老舍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生活困苦,老舍经常要饿着肚子去上学。但他最爱读书,加上聪颖好学,能背大量的古文诗词, 作文 和演讲更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当时学校实行复读班制,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舍常常被指定做低年级同学的代课“小老师”。
小学毕业的这一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可是因交不起学费,第二学期他瞒着母亲,偷偷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最打动老舍的,便是学费、伙食、书籍还有制服一律都由学校供给。
笔耕不辍 在 文章 中探索救国道路
“或许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但是我非常勤劳。”老舍曾这样评价自己。事实也是如此。他在有限的生命中,笔耕不辍,在不懈的奋斗中,写出了一部部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
26岁时,老舍来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教师。东方学院的图书馆颇具规模,老舍在伦敦的5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平时,他除了上课就在这里读书、备课、休息,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幽雅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后来,在回忆英国的生活时,老舍说:“我希望有机会再到英伦去,再在这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正是从这里,老舍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他使用廉价的练习簿,用了大约一年时间,完成了处女作《老张的哲学》。1926年7月,《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给他很大鼓舞,也激发出了他的文学潜能。随后,他在英国又完成了《赵子曰》、《二马》两部长篇小说。
1930年,老舍踏上了归国的轮船。创作热情高涨的他,在船上便开始了创作。他在小说中描写一对在伦敦的中国男女,穷男人救了富家女,然后俩人恋爱,男的坠入情海,女的只拿爱情作为一种应酬与报恩,结果把那个男的毁了。小说写到4万字,因路费不够,老舍不得不在新加坡下了船。盛夏的新加坡如同烤炉,老舍就像拿着 介绍信 一样拿着刊有他作品的《小说月报》,到处去求职。最后,他谋得了华侨中学国文教员一职。在新加坡的这段时间,老舍目睹了许多漂洋过海的华人,为建设自己的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老舍意识到,相比之下,自己之前小说里的儿女情长,立意显得太“小”了。他要写几百年来光脚到南洋的这些真正好汉,他希望通过他的小说,把他看到的精神传播弘扬出去。
就这样,老舍边工作,边攒钱。他终于筹足了盘缠,辗转回到国内,到山东齐鲁大学谋了教职。回国后的老舍,离人世间的悲惨更近了,他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也越发地明显。他在小说《大明湖》中,描写了一对母女的悲惨遭遇,写出了家国的命运。老舍将书稿寄给上海商务印书社。就在即将发表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人炸毁了商务印书社,包括老舍的这部小说,连一个字都没有留下。3年后,老舍重写《大明湖》,但最终只写了几个片段,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牙儿》和《黑白李》。
从1931年东北三省沦陷到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面对国仇家恨,老舍提笔完成寓言体小说《猫城记》,希望当时的国人通过猫国的悲剧惊醒,振奋起来。就这样,老舍的作品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成熟。
《骆驼祥子》的成功是老舍艺术创作上的高峰,老舍用了半年的时间入迷似地搜集材料。他意识到:“车夫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我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这个劳苦社会。”就这样,一部描写洋车夫的小说便在老舍的头脑中酝酿成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使得老舍终日在书桌上奋笔疾书,《骆驼祥子》打响了老舍“职业作家的第一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老舍成为抗战文艺最积极的实践者。民族危在旦夕,但中国的一些城市还处在“赌无禁,烟公卖”的奢华淫靡中,全国文艺工作者云集武汉,老舍在此遇见了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诸位先生,他们不约而同地想阻止民族的继续堕落,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实际负责人),任职达8年之久。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中坚力量。在他的影响下,爱国文人们一致对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文人团结的最好时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老舍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置身于抗战的洪流中,操劳着工作事务。且不说敌人的空袭骚扰,环境的喧闹嘈杂,打乱了老舍的生活规律,紊乱了他的作息时间,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写作。老舍没有怨言,他了解战争的残酷,更体会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1940年冬,老舍因赶写剧本患上了头晕症,加上长期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他又得了贫血。由于抗战到处流浪的生活加上饮食不当,病魔一直如影随行地跟随着他。每当疼痛和疾病袭来,老舍也知道自己应当休息,或者吃一些补血的食品。但物价上涨,而稿费无增,文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老舍没有因为疾病和贫困停止写作,只要能挣扎着起来,他就会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作,直到头晕得厉害时,他才把笔放下。
这一年的春天,西南联大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杨振声致函老舍,邀请他到西南联大教国文,被老舍一口回绝了。他不想因为教书而耽误了“文协”的工作,不愿因图轻松辜负大家的期望,更不想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写作,为一点固定的收入搁下手中的笔。对老舍来说,笔是他的武器,他的资本,也是他的生命。他始终把写作放在第一位,他的写作是诚挚的、非功利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放不下手中的笔。
高涨的爱国热情,推动着他的文艺观不断革新,《四世同堂》就这样诞生了。抗战,使老舍的写作范围突破了以往的市民生活,他将眼光专注到抗战背后的社会现象了:国民党消极抗战,官员借机发国难财。老舍将这些现象用讽刺剧的形式刻画出来。
1949年,老舍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北京。他对北京怀有深厚的感情。走过旧时代的他,把北京看做一块宝地,真诚地投入了新生活,重新点燃起创作的激情。老舍的儿子舒乙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品质便是勤劳,“我觉得,很偶然托生在他的身旁,潜移默化地受他的影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用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父亲之间的感情。
事实也是如此。老舍潜移默化中影响的何尝只是儿子、家人,无论是《老张的哲学》中的新派理想市民李景纯的独立、务实、求真、爱国,还是《四世同堂》中祁家老太爷式的老派、懦弱、拘谨、苟安,亦或是《骆驼祥子》中祥子类的底层市民的绝望、低贱、死命赚钱,老舍用自己的作品写各类小人物,捧出了一颗真诚平实的心,剖析着一个曾经千疮百孔的民族的性格和灵魂,以警醒后人。他沿着平民文艺的道路走向了辉煌的艺术殿堂,最终成为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成为了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猜你喜欢:
1. 画家的励志故事
2. 名人例子经典励志故事
3. 明星成长简短励志故事
4. 外国名人的励志故事
5. 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励志故事16个
艺术家 励志故事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走上艺术之路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家庭贫困的他高小 毕业 后,进入无锡师范初中部,凭优异的成绩,几乎每学期都获得江苏省 教育 厅的奖学金。
1934年,吴冠中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但一场新生校际联合 军训 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他遇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朱德群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并建议喜欢画画的他放弃电机专业专攻美术。
两年后,吴冠中如愿以偿地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校长林风眠的启发下,走上了“融贯中西”的艺术道路。
寻找心中的麦田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 留学 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以全国绘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资格。
吴冠中为自己的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气势磅礴的大门。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对艺术的不重视,刺疼了他的心,他做梦都想着能在法国大展宏图,不再回国了。
吴冠中开始疯狂学画,一有时间就到卢浮宫。除了在卢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就是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及大大小小的画廊。那么多画廊,每家不断在轮换展品,他天天转,所见仍日日新。
书店及塞纳河岸的旧书摊也是很吸引吴冠中的地方。晚上他到法语学校补习,或到大茅屋画室画人体速写,时间排得紧,来不及吃饭,便买面包夹巧克力,边跑边吃。大学城晚上常有舞会,他从未参与过,晚上回到宿舍就10点多了,还要看一小时法文书。
1949年,游历欧洲的留学生们即将结束自己的学业,留在国外还是回祖国去,吴冠中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一次,他看到了梵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正是这段话,令他意识到,他深爱的依然是自己的祖国。
走遍大江南北的“院士”
回国后的吴冠中到处写生,他住工棚、破庙,啃干馒头、喝河水,曾被路人误以为是修雨伞的、要饭的。他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从东海三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一步步地向人们揭示艺术的奥秘。
吴冠中的一幅油画并非在一处完成,经常十里、二十里地挪地方;画架画箱连同油画一起扛,他像山里的担货郎。有时他靠双手攀着树根爬上陡峭无路的山巅作画;作完画,他双手捧着油色未干的画幅,无法下山,于是只好先将画箱扔出,让它滚下坡去,自己则像 儿童 滑滑梯似地从坡上慢慢滑下去。
大江南北,频繁奔波,他在艺术领域的造诣日渐提升。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为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 国画 家”展览。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200年来获得该职位的首位亚洲人。
身负巨万的“穷人”
在业界看来,吴冠中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他将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有机结合,将中国绘画的精神与风貌推向了世界。他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上高达几千万元,并屡创新高。
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此外,上海美术馆、浙江省人民政府及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过他捐赠的很多件作品。2008年,他将113幅市值3亿元的作品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馆长说,这应该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高的一份捐赠。
然而,这位身负巨万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房不足5平方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几乎顶到了书架。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安静地走了,没有追悼会,没有遗产纠纷,他所有的画都捐给了国家。他以一生的心力践行着不负丹青的承诺,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人格上,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艺术家励志故事:艺术家毕加索
在西班牙南部海岸的马拉加旁,1881年10月25日的一个晚上,天空依然是闪着光绸感的钴蓝色,平静的地中海海面显现出一种沉甸甸的灰蓝色,十分迷人。随着几声哭啼声,毕加索来到了这个具有 文化 历史底蕴的城市。也许,这早已是安排好的。这天堂般的城市环境和父亲的教育影响塑造了毕加索。
毕加索的父亲是一位学院派的 素描 教师,在毕加索极其幼小的时候,便拿着小画笔,学着父亲的样子画小甜饼。学会走路之后,他跑到沙堆上画了许多可爱的鸽子,画得非常生动、逼真。父亲觉得他是绘画的天才,便把他带进画室,开始教他画画。后来又把他带到斗牛场看斗牛,这样,8岁的毕加索画出了《马背上的斗牛士》这样优秀的油画作品。父亲感叹说:“你的艺术才能已经胜过我了!”有父亲的正确引导。也有毕加索自己对画的热爱与执着,他很快便在绘画上显现出很高的才能与成就。
毕加索随父母迁居巴塞罗那。就读于美术学校,已是他16岁的事了。他回顾自己的这段岁月时说:“对于在巴塞罗那学习的那个时期。我感到深恶痛绝。”后来他考入了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希望在马德里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会得到解脱,得到发展和探索的机会。从巴塞罗那去马德里需要—笔很大的开销,几乎全部的亲戚都向他伸出了支持的手,他们把他视为家族的光荣和希望。从叔父到姨母。大家每人每月支持他一个比塞塔。但是感恩的心情使他心理负担很茁,更加没有自由感,于是,他竭力贬低这种支援。可见,毕加索是个自尊心很强、渴望独立的人。
他并不能适应学院遏制自由精神的生活,于是他病倒了。病中的毕加索显得很憔悴,两颊深陷,眼中流露出对前途的忧虑和迷惑。病情刚有一点好转,他很快就同马努、巴拉斯一道离开了巴塞罗那,来到了巴拉斯的老家,一个叫荷尔它的山村。在那里他不仅恢复r健康,而且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8个月。他日后对人说:“在荷尔它,我学会了一切。”他学到了有关自然和动物的知识,学会了劈柴、做简单的饭菜,到瀑布下冲澡;他还学到了过去不曾懂得的爱的真谛。几天之后,毕加索与马努,还有一个吉普赛少年,一同出发到山里探寻自然的奥秘。
他们先在圣塔巴勃拉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宿,然后踏上更为崎岖的险途,爬上毛斯特拉峰,来到了一个石洞前。这个石洞附近有一哏甘泉,环境极佳,他们就在这里住了将近一个月。每隔几天,马努的弟弟萨尔瓦多、列特就会给他们送来一些新鲜食物。他们的床是用草铺成的,到了夜间,他们就升起一堆熊熊的篝火来取暖。吉普赛少年比毕加索小两岁,也是个画家。他们三人每天大部分时间用来作画。不久,毕加索就能区分各种不同的树木,就像能够区分各种不同形态雪花的爱斯基摩人一样。那些日子,他们几个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挚的牢不可破的友谊,无论是在洞中还是回到村里,他们总是形影不离。
回到学校后,毕加索那丰富的、自由的想象很快使他对学院派保守的教学办法不满,于是他又回到巴塞罗那。当时的巴塞罗那对西欧各种新文化思潮反应敏感。著名的四猫咖啡店是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沙龙,毕加索是这个艺术沙龙中年龄最小的常客。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思潮,对他都有吸引力。他还在巴塞罗那接触到社会下层,在一群失意、潦倒而又极富于思考的同行中,呼吸到笼罩着整个西班牙的社会气息。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他内心充满忧虑。他曾对友人说:“忧郁创造艺术。”
艺术家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
在伦敦西部的荷兰公园区圣詹姆士花园街31号,有一幢黑色的三层小楼,这里被英国文化部正式列为伦敦“名人故居”。这幢挂牌的“蓝牌屋”,便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居住过的地方,它吸引着各国人士的目光。
在英国得到“蓝牌屋”的30多个外国名人中,老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他曾经在英国生活五年,他的创作生涯由此出发,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二马》的前半部,从此踏上了几十年笔耕不辍,用独有的深度与幽默、纷繁与精彩影响后世的创作之路。
出身贫苦 母亲是真正的老师
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野蛮地攻入北京城。作为一位保护皇城的士兵,老舍的父亲顽强地坚守阵地,最后战死沙场,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的早逝注定了这个家庭的清贫与寒苦。
老舍幼年营养不良,身体瘦弱,3岁时还不会说话。等他渐渐长大了,母亲想让他上学,但是交不起学费。直到9岁,老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后来,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老舍才读上了私塾。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老舍的记忆里,母亲的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给人洗衣服,即使屠夫们送来漆黑如铁的布袜,她也洗得洁白。晚上母亲守着一盏油灯,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母亲勤劳整洁、朴实宽厚、热情好客,这些印象深深地刻入了少年老舍的脑海中。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日后老舍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生活困苦,老舍经常要饿着肚子去上学。但他最爱读书,加上聪颖好学,能背大量的古文诗词, 作文 和演讲更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当时学校实行复读班制,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舍常常被指定做低年级同学的代课“小老师”。
小学毕业的这一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可是因交不起学费,第二学期他瞒着母亲,偷偷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最打动老舍的,便是学费、伙食、书籍还有制服一律都由学校供给。
笔耕不辍 在 文章 中探索救国道路
“或许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但是我非常勤劳。”老舍曾这样评价自己。事实也是如此。他在有限的生命中,笔耕不辍,在不懈的奋斗中,写出了一部部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
26岁时,老舍来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教师。东方学院的图书馆颇具规模,老舍在伦敦的5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平时,他除了上课就在这里读书、备课、休息,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幽雅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后来,在回忆英国的生活时,老舍说:“我希望有机会再到英伦去,再在这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正是从这里,老舍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他使用廉价的练习簿,用了大约一年时间,完成了处女作《老张的哲学》。1926年7月,《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给他很大鼓舞,也激发出了他的文学潜能。随后,他在英国又完成了《赵子曰》、《二马》两部长篇小说。
1930年,老舍踏上了归国的轮船。创作热情高涨的他,在船上便开始了创作。他在小说中描写一对在伦敦的中国男女,穷男人救了富家女,然后俩人恋爱,男的坠入情海,女的只拿爱情作为一种应酬与报恩,结果把那个男的毁了。小说写到4万字,因路费不够,老舍不得不在新加坡下了船。盛夏的新加坡如同烤炉,老舍就像拿着 介绍信 一样拿着刊有他作品的《小说月报》,到处去求职。最后,他谋得了华侨中学国文教员一职。在新加坡的这段时间,老舍目睹了许多漂洋过海的华人,为建设自己的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老舍意识到,相比之下,自己之前小说里的儿女情长,立意显得太“小”了。他要写几百年来光脚到南洋的这些真正好汉,他希望通过他的小说,把他看到的精神传播弘扬出去。
就这样,老舍边工作,边攒钱。他终于筹足了盘缠,辗转回到国内,到山东齐鲁大学谋了教职。回国后的老舍,离人世间的悲惨更近了,他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也越发地明显。他在小说《大明湖》中,描写了一对母女的悲惨遭遇,写出了家国的命运。老舍将书稿寄给上海商务印书社。就在即将发表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人炸毁了商务印书社,包括老舍的这部小说,连一个字都没有留下。3年后,老舍重写《大明湖》,但最终只写了几个片段,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牙儿》和《黑白李》。
从1931年东北三省沦陷到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面对国仇家恨,老舍提笔完成寓言体小说《猫城记》,希望当时的国人通过猫国的悲剧惊醒,振奋起来。就这样,老舍的作品在不断探索中走向成熟。
《骆驼祥子》的成功是老舍艺术创作上的高峰,老舍用了半年的时间入迷似地搜集材料。他意识到:“车夫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我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这个劳苦社会。”就这样,一部描写洋车夫的小说便在老舍的头脑中酝酿成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使得老舍终日在书桌上奋笔疾书,《骆驼祥子》打响了老舍“职业作家的第一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老舍成为抗战文艺最积极的实践者。民族危在旦夕,但中国的一些城市还处在“赌无禁,烟公卖”的奢华淫靡中,全国文艺工作者云集武汉,老舍在此遇见了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诸位先生,他们不约而同地想阻止民族的继续堕落,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老舍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实际负责人),任职达8年之久。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中坚力量。在他的影响下,爱国文人们一致对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文人团结的最好时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老舍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置身于抗战的洪流中,操劳着工作事务。且不说敌人的空袭骚扰,环境的喧闹嘈杂,打乱了老舍的生活规律,紊乱了他的作息时间,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写作。老舍没有怨言,他了解战争的残酷,更体会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1940年冬,老舍因赶写剧本患上了头晕症,加上长期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他又得了贫血。由于抗战到处流浪的生活加上饮食不当,病魔一直如影随行地跟随着他。每当疼痛和疾病袭来,老舍也知道自己应当休息,或者吃一些补血的食品。但物价上涨,而稿费无增,文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老舍没有因为疾病和贫困停止写作,只要能挣扎着起来,他就会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作,直到头晕得厉害时,他才把笔放下。
这一年的春天,西南联大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杨振声致函老舍,邀请他到西南联大教国文,被老舍一口回绝了。他不想因为教书而耽误了“文协”的工作,不愿因图轻松辜负大家的期望,更不想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写作,为一点固定的收入搁下手中的笔。对老舍来说,笔是他的武器,他的资本,也是他的生命。他始终把写作放在第一位,他的写作是诚挚的、非功利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放不下手中的笔。
高涨的爱国热情,推动着他的文艺观不断革新,《四世同堂》就这样诞生了。抗战,使老舍的写作范围突破了以往的市民生活,他将眼光专注到抗战背后的社会现象了:国民党消极抗战,官员借机发国难财。老舍将这些现象用讽刺剧的形式刻画出来。
1949年,老舍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北京。他对北京怀有深厚的感情。走过旧时代的他,把北京看做一块宝地,真诚地投入了新生活,重新点燃起创作的激情。老舍的儿子舒乙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品质便是勤劳,“我觉得,很偶然托生在他的身旁,潜移默化地受他的影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用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父亲之间的感情。
事实也是如此。老舍潜移默化中影响的何尝只是儿子、家人,无论是《老张的哲学》中的新派理想市民李景纯的独立、务实、求真、爱国,还是《四世同堂》中祁家老太爷式的老派、懦弱、拘谨、苟安,亦或是《骆驼祥子》中祥子类的底层市民的绝望、低贱、死命赚钱,老舍用自己的作品写各类小人物,捧出了一颗真诚平实的心,剖析着一个曾经千疮百孔的民族的性格和灵魂,以警醒后人。他沿着平民文艺的道路走向了辉煌的艺术殿堂,最终成为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成为了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猜你喜欢:
1. 画家的励志故事
2. 名人例子经典励志故事
3. 明星成长简短励志故事
4. 外国名人的励志故事
5. 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励志故事16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深圳市汉开数理高中,由原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博士创办,是广东省第一所用“数理”命名的优质、高增值、高进步率的高中,立志建设成民办高中里的“深中”。这里是学术与创新共融的教育殿堂,我们拥有前沿的数理教育理念,卓越的教育管理团队,师资汇聚了众多特...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