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非法篡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我国的 历史 长河中,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皇太极称帝到宣统,延续10位黄帝,共276年。
在清朝的 历史 中出现了康乾盛世:改革最多,国力最强, 社会 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并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但也正是在这段 历史 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片段: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非法篡位”成为史学界备受争议的焦点。
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
上图是满文四与十四的写法。确实无法改写。
但是在汉字没有简化之前,古人是否用“于”字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是目前藏于故宫的唐人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由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已经失传,冯版《兰亭序》称为“神龙本”是目前最为接近真迹的作品。这个临摹本用了”于”字。
作为王羲之的铁杆粉丝,我认为冯承素在临摹王羲之《兰亭序》时是带着非常崇拜的心境绝不会“修改”原作(将“於”字写为”于“字!)。有史料记载王羲之的《兰亭序》完成于公元353年,康熙因病故于公元1722年,时间跨度至少1300年以上,即使是冯承素(公元617-672年,唐朝官员,书法家)“修改”了,由此推断至少也得1000年以上。说明古代人的文章已经用“于”字了。如果这个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魏碑中的“于”字。
上图是魏碑《张黑女墓志铭》(局部。该碑由原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于1928年捐赠政府,现藏于西安碑林)。碑文中同样引用了“于”字。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魏碑大体分为碑刻、墓志、造影题记和摩崖石刻四种。该碑刻于公元531年,距离康熙(公元1654-1722年)也有1000年以上了。
另外古玩界还有一个传说(因为没有看到实体碑文不作为“佐证”):曾经有人花重金得到半块魏碑,找到专家鉴定,专家因发现碑文中“离乱“的“乱”字被刻为简化的“乱”而否决。藏家气的将碑给砸了盖了窝鸡。没想到过了几年又一块魏碑出土后同样出现了”乱”字,专家解释说是因为刻碑的工匠觉得“乱”字太繁琐就随手将“乱”刻成了“乱”字,称为俗体字。这位藏家后悔不跌,可惜已经晚了。
综上佐证可以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用“简化字”了。也就是说“於”、“扵”、“于”三字同音也可以同用。也许有人会说即使三字通用,那与知同步的满文怎么解释?大家不要忘了,清朝还有一段 历史 :雍正驾崩后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据清史馆史料记载: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为修天命、天聪、顺治、康熙、雍正五朝本纪和“排纂表、志、列传”至乾隆14年(公元1750年)王朝本纪修成。我们应该清楚封建王朝可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府,人家是“家天下”啊!你说乾隆作为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为自己的老祖宗写本纪,如果发现他老爸有“非法篡位”的“案底”,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我想他一定会拿来他爷爷康熙的玉玺将原来的“篡位遗诏”重新“刷新”一下替换“原件”有什么不可?!试想在乾隆爷时期有谁敢站出来“指责”?!清朝可没有司马迁!
其实雍正“合法继位”也好,“非法篡位”也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重要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想更不够资格澄清这个曾经发生在清朝的这段匪夷所思的 历史 。只是想说明一下汉字在 历史 发展的长河中并不是“格式化”、“公式化”,原来古人通过书法的艺术已经开始使用“简化字”了!
在清朝的 历史 中出现了康乾盛世:改革最多,国力最强, 社会 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并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但也正是在这段 历史 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片段:雍正到底是“合法继位”还是“非法篡位”成为史学界备受争议的焦点。
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
上图是满文四与十四的写法。确实无法改写。
但是在汉字没有简化之前,古人是否用“于”字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是目前藏于故宫的唐人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由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已经失传,冯版《兰亭序》称为“神龙本”是目前最为接近真迹的作品。这个临摹本用了”于”字。
作为王羲之的铁杆粉丝,我认为冯承素在临摹王羲之《兰亭序》时是带着非常崇拜的心境绝不会“修改”原作(将“於”字写为”于“字!)。有史料记载王羲之的《兰亭序》完成于公元353年,康熙因病故于公元1722年,时间跨度至少1300年以上,即使是冯承素(公元617-672年,唐朝官员,书法家)“修改”了,由此推断至少也得1000年以上。说明古代人的文章已经用“于”字了。如果这个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魏碑中的“于”字。
上图是魏碑《张黑女墓志铭》(局部。该碑由原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于1928年捐赠政府,现藏于西安碑林)。碑文中同样引用了“于”字。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魏碑大体分为碑刻、墓志、造影题记和摩崖石刻四种。该碑刻于公元531年,距离康熙(公元1654-1722年)也有1000年以上了。
另外古玩界还有一个传说(因为没有看到实体碑文不作为“佐证”):曾经有人花重金得到半块魏碑,找到专家鉴定,专家因发现碑文中“离乱“的“乱”字被刻为简化的“乱”而否决。藏家气的将碑给砸了盖了窝鸡。没想到过了几年又一块魏碑出土后同样出现了”乱”字,专家解释说是因为刻碑的工匠觉得“乱”字太繁琐就随手将“乱”刻成了“乱”字,称为俗体字。这位藏家后悔不跌,可惜已经晚了。
综上佐证可以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用“简化字”了。也就是说“於”、“扵”、“于”三字同音也可以同用。也许有人会说即使三字通用,那与知同步的满文怎么解释?大家不要忘了,清朝还有一段 历史 :雍正驾崩后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据清史馆史料记载: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为修天命、天聪、顺治、康熙、雍正五朝本纪和“排纂表、志、列传”至乾隆14年(公元1750年)王朝本纪修成。我们应该清楚封建王朝可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府,人家是“家天下”啊!你说乾隆作为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为自己的老祖宗写本纪,如果发现他老爸有“非法篡位”的“案底”,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我想他一定会拿来他爷爷康熙的玉玺将原来的“篡位遗诏”重新“刷新”一下替换“原件”有什么不可?!试想在乾隆爷时期有谁敢站出来“指责”?!清朝可没有司马迁!
其实雍正“合法继位”也好,“非法篡位”也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重要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想更不够资格澄清这个曾经发生在清朝的这段匪夷所思的 历史 。只是想说明一下汉字在 历史 发展的长河中并不是“格式化”、“公式化”,原来古人通过书法的艺术已经开始使用“简化字”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