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书信格式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5-04 · TA获得超过99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8万
展开全部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文言文书信格式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文言文书信格式模板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古代的书信

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而论事、抒情,写景等等,无所不宜。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详总体,体,本在尽言。言以做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可见写信贵在敞开怀抱,尽所欲言。古代许多流传众口的名篇,如上节提到的司马迁《撤任少卿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抒己见,发泄愤悒之情,全都酬畅淋漓,兜无掩饰,不愧为显示“心声”之作,有很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象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用语;抬头、空格等等,也有通行的行款;为阅读古代的书札和今人所写的文言信引。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艮辈的(父母、师长、上司等等)、给平辈的(兄弟、朋友、同学,同搿等等)、给晚辈的(子侄、学生等等)三种。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小问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书人。《报任少卿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太史公,官名;牛马走,为司马迁自冰之讯;再拜,表示行礼;足下,为对任少卿的敬词。下面的“曩者辱赐持,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这一段活,接藉任少卿来信的话头,引起下文;

末尾只说“书不能恶意,略陈固陋,谨再拜”,不再署名。三国魏文帝曹丕)的《与朝歇令吴质书》,开头写“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吴质字)无恙”,末尾写“行矣自爱,丕白”;自己署名,前后两见。“白”,是述说的意思。南朝梁丘希范(迟)的《与陈伯之书》,开头写“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末尾复书“丘迟顿首”;顿首,示敬,亦前后两见。“无恙”,为正文前问候的通用语。这种先署己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过不象先写受信人上款的那样普遍;而对人称字(后来亦称人的别号)不呼名以及在书信的首尾致敬问候的传统,至今还在延续,不过因时世不同、用语有异而已。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敬词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男某某叩禀”的下款。“膝下”之称,专用于父母;“禀”泛指下对上陈述班情,领起正戎的“敬察者”,亦可用于老师和其他尊长。从前向长辈言事,要措辞恭敬,书信行文,应地有许多讲究。以对老师说,上款“大人”下的敬词,多用“座下”、“成有”、“座前”、“尊前”、“道席”、“函丈”(函,为“容”义;函丈,指师生相对,中间有容一丈之地,以便于讲问指点)等等。正文之前,以“敬惟”(惟,亦可写作“维”、“唯”,为“思”、“想”之义。“敬惟”就是“敬想”,有表示行型的意思)或“恭惟”领头,致意问候。如:“老师大人函丈,敬禀者:违侍经年,时切商山仰止之思,敬惟道履康强,凡百顺适为慰!”下面接写正文,叙述求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老师为传道授业之人,故称“道履”(“履”指起居行止,实际是说身体);弟子要侍奉老师,所以没见老师的面说“违侍”或“失恃”;、“商山仰止”,亦多以表示想念老师。:书信用语之须切合双方的关系和身分,于此可见。又旧时致书上司或作官的尊长,多于上款的“大人”之下写“钧鉴”或“钧庄”,末尾写“敬请钧安”。信中于对方的意见,称为“钧旨”,信封上写“某某人钧启”。古以钧陶喻国政,故后来对仕宦的称呼多冠“钧”字,逐渐成为官场的俗套。

作为书信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常在叙搿完结之后,加上“不具”,“不备”、“不一一”等等,谦称书意简略,不能事事详陈,跟着再用“肃此”、“专此”,,等,以两个字总括一下,然后写请安祝颂的话和下款。如上面所举致老师的俯之例,正文未可按“肃此,敬请福安(或“道安”),受业(或“门生”、“门人”)某某谨禀”。“肃此”为“恭敬地写了此信”之意,说明叙事已毕。如果下款不用“谨察”字样,也可以写“肃拜”、“再拜”、“裁并”(我”通“再”)、“顿首”、‘‘叩订”等等,表示恭做。至于“座下”、“鹰右”、“庄前”、“蜉前”等词,对一般尊长都可使用,惟“函丈”仅限于称也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