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犹文言文
1. 王子犹 文言文及翻译,和文举妙答的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
先来说说里面的人名:孔文举,就是孔融,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仲尼,就是孔子了。伯阳,就是老子,老子本姓李,叫李耳,字伯阳。下面我来翻译一下: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那时李元礼在洛阳享有盛名,是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都是一些杰出人士,或者就是亲戚,才能给你通报。孔融到他家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进去以后,宾主落座,李元礼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答道:“当年我的先人孔子和你家先人李耳,有师徒之谊,所以我与你是世交。”(据说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孔融这么说)元礼和其他客人都啧啧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没有听到孔融的话,有人就跟他说了。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了不一定好。”孔融说:“大概你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大惭。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译得不好,将就看吧。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月光,他于是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2. 《世说新语》中的《王子犹》的故事的解释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翻译: 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
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王子猷住在山阴县。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
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家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
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卫将军王荟说:“酒正好把人引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王子猷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
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
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子猷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子猷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
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王子猷雪夜访戴》原文: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 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 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 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 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 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 便上车去。
客主不交一言。 《王子猷雪夜访戴》一文中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洒脱、率性而为的人。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注: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3. 王子猷看竹译文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特别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4. 王子猷居山阴全文翻译
原文: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戴逵,子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全文翻译: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
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
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王子猷居山阴》王徽之因为失眠,半夜起来吟咏左思的《招隐》诗,感慨之馀便想到了隐居不仕的戴安道,于是夜乘坐船前去看他。船行一夜才到达,王徽之的诗兴差不多也没有了,于是造门而不入,又从原路返回。
所谓“乘兴而往,兴尽而返”,毫不拘泥于俗套。
5. 古文< >译文
王曰,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命酌酒,自然返回,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时戴在剡,兴致已尽,何必见戴?”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因起彷徨。四望皎然,一片洁白银亮,一次夜下大雪,兴尽而返:
王子猷居山阴,命仆人斟上酒,王子猷说。四处望去。有人问他为何这样,慢步徘徊。忽然间想到了戴逵,于是起身。忽忆戴安道,他从睡眠中醒来。经过一夜才到,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原文,夜大雪,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造门不前而返,眠觉,咏左思《招隐诗》,打开窗户:“吾本乘兴而行: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开室?”
译文。经宿方至。人问其故:“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
6. 求文言文《伤仲永》翻译
文言文《伤仲永》翻译如下: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 王子犹身上体现的魏晋风度
王子猷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但是他这个儿子和另外一个儿子王献之比起来名气小很多,正史鲜有记载,在《世说新语》有关于他的记载,一个世家子弟,一个崇尚自然的人,一个典型魏晋士大夫放浪形骸的形象。此人崇尚自然、清谈、不理世间俗务,喜欢竹子,临时借宿也要种上竹子,对于这种作风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无为、潇洒、清新、超凡脱俗,也可以理解为装逼、纨绔子弟、百无一用,不论怎么理解,但这就是所谓的魏晋名士风度。我们来分析一下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一、世族的形成,上溯将近300年,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大多数都豪强势力,有了豪强势力的支持,刘秀得以“光武中兴”,但是后来这些豪强逐步把持朝政,形成世族、门阀,成为世世代代做官的人,三国纷争,看得见的是国家、地域之争,看不见的是世族和寒族的斗争,最终向世家大族妥协的魏晋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他们掌握着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二、由于世族的形成,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世族可以世世代代为官,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当官容易了,人就懒惰了,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兴起一股出世、清谈之风,玄学兴起,文风辞藻华丽,却没有实用价值,喜欢饮酒作赋,畅游山水,不愿意理政爱民,甚至从何晏开始服用发石散,放浪形骸。
三、从文学角度和个人爱好角度看,这些所谓的魏晋风度很潇洒,但是站在阶级分析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角度,世族及所谓的魏晋风度贻害千年,世家豪强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汉朝末年开始国家动乱不断,世家权臣轮番登场,内斗不断造成汉民族元气大伤,尤其是八王之乱,直接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进而形成南北朝并立的局面,直到隋朝建立。
四、世族垄断官场,不利于国家人才选拔,文人士大夫崇尚无为、浮华的生活使得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陷于半瘫痪状态,同时也不利自然科学的发展,南北朝后期逐步形成对这种文风作风的反思,直到唐朝这种文风才有所收敛,但是世族最终消灭是到宋朝以后的事,世族何其强大可见一斑。
总之,魏晋风度,从个人角度可以羡慕,崇尚精神上的自然回归,但是不要忘了这种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是有物质上的的基础,这些人都是世族子弟,穷人正在忙着果腹呢!
8. 人琴俱亡的古文及意思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