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 我来答
吃瓜小能手17
2022-11-14 · TA获得超过619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43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19万
展开全部

《萧红》是一本由李婍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5-11-1,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萧红》读后感(一):萧红其人

本书题为《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黄金时代”一词与电影《黄金时代》出处一致,“黄金时代”来自萧红旅日期间给萧军的一封信“希望固然有,目的也固然有,但是都那么远和那么大。人尽靠着远的和大的来生活是不行的……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关于萧红的作品,最先为我们熟知的是摘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火烧云》,来自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萧红的很多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质,因此,研究她生平的文章,也多从这些作品中取材,本书也不例外。本书算是一本传记体小说,主要描写萧红的人生轨迹,对其作品品评不多。

萧红的生平,大致路线我们是知道的,比起她的作品被人褒扬无数,她的生平却难免被人诟病,无论你找出什么原因:封建礼教残害、父母亲情缺失、遇人不淑、时代动乱……都不足以粉饰她人性的缺点。而要下决心为她立传,必然是以为能够为她多少平反一些,本书同样,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看看作者的目的是否达到。

关于萧红的经历,大节点毋庸置疑,细节处却众说纷纭。本书致力于在大体框架上填补细节,以挽回人们心中那个不无污点的萧红形象。作者对于萧红的平生经历,考据详实,没有大的差错。细节处的填补,把萧红塑造成为一个娇小、敏感、为生存所迫、被命运戏弄的无助女性形象。

关于萧红的身高,几乎没有详实的数据,但是萧军是众所周知的高大身材,在几张与萧军的合影中能看到,萧红身高与萧军相差无几,与作者在书中屡次提到的“娇小”很难联系到一起。

1936年,黄源(左)、萧军(中)、萧红(右)宴罢归家时合影

《萧红》读后感(二):她的呼兰,魂牵梦绕的地方

她是经常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女作家,用手中的笔让全世界认识了呼兰这座小城。在那个飘雪的东北小镇,有着她一生中唯一的快乐时光。祖父的后花园就是她童年的肆意玩耍的天堂。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很可惜民国时期被称为才女的她也难逃这个命运。童年后的生活,就像一株被人提前采摘的花,正酝酿着一场绚丽的芳华,却发现自己已经再也开不出一朵花,她在人生本应最美好的季节香消玉殒,生命最后一刻,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本书是萧红的传记,讲述了萧红从在呼兰县城出生一直到在香港浅水湾故去的短暂一生。她的一生算不得传奇,倒更像是一出悲剧。大半生的漂泊无依,寻找到的爱情最后变成自己的一厢情愿,不断被抛弃,不断流浪。这就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凄惨又令人惋惜。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萧红儿时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从中发现导致她悲惨一生的根源。

从书中可以看出,萧红幼儿时期比较倔强且敏感,父母和奶奶又采取了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萧红的脾气更加倔强冰场产对付父母和奶奶的反抗心理。全家人中只有爷爷对她最好,爷爷不仅给她讲故事,教她古典文化,还陪着她一起再后花园玩耍。爷爷对她的溺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当爷爷过世后,她就再也找不到一点家的温暖。缺失的亲情她就想要用爱情来弥补,然而过分的仓促和盲目的投人让她找到的不是能给予温暖的大树,只是一些软弱和滥情的 *** 。

萧红的悲剧就在于成长期时不良的家庭环境,使其性格产生了缺陷,再加上自身倔强的秉性,让痛苦愈演愈烈。读完全书后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才女,日本的女作家樋口一叶。她和萧红的境遇有些相似,都是英年早逝,一生悲苦。可悲,可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萧红的记忆永远都定格在那座名叫呼兰的小城,那里有她最快乐的少年时光,用文字的形式带给他温暖。

《萧红》读后感(三):令人叹惜的可悲女人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里,我最熟悉的是张爱玲,看她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而萧红也只是大概知道一点,还是在看关于其它文学知识时所涉及到的一点,并没有特别地关注过她,她的作品我也只看了《呼兰河传》,还是别人推荐的,说句实话,我看了一遍并没有完全看懂,然后就没有再看过了,也许我心里觉得我对萧红并不了解,所以才没看懂《呼兰河传》。现在我手里有了《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这本关于萧红的传记书籍,看完后我觉得自己现在再去重读一遍《呼兰河传》,也许就能够读懂那本书了。《呼兰河传》我会去再读一遍的,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萧红这个女人,对,我说的是从女人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萧红。

《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从在呼兰小镇出生到死于香港的整个人生过程。全书共分八大章,分别述说了萧红在呼兰生活的童年历程,在哈尔滨、北平等地的求学过程,在与家庭决裂过程中与人生中的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得到了鲁迅的帮助和指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生的渴望和不甘的心情,全都浓缩在了《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这本书里。

看完《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整本书,说句不好听的,我心里只涌上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真的叹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女人自己首先不自尊、自强、自立,只想依靠别人,甚至依赖男人而生活,这样又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呢?她有坦率的个性是不错,但经过那么多的人生挫折还不懂人情世故,只依着自己的性子任性而为,总希望别人来帮助她,这样的人说好听的是个率真的人,说不好听的是个不成熟、不懂事的人,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别人没有这个义务必须帮助你,所以要被人看得起、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尊敬甚至爱,就必须做个自强、自信、自立的人,作为女人则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我真不能理解萧红对两个亲生孩子的所作所为。因为恨孩子的父亲,所以就迁怒于两个无辜的婴儿,同样身为母亲的我是根本理解不了的。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来的孩子应该是母亲的心头肉、心头宝,怎么可以说扔就扔,说不要就不要呢?前头的女儿因为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被送走我还勉勉强强能理解一下,到第二个孩子就真的不能理解了,那时的萧红已经能够靠写稿有经济收入了,哪怕独自抚养孩子也是可能的,只是辛苦一点罢了,可为什么仍然不要了呢?她舍弃孩子的时候,心就不会痛吗?良心没有不安吗?不怕会报应吗?即使到最后她要端木去寻找女儿,我个人认为她只是为了让自己死得心安理得一点,说白点就是怕报应。让无辜的孩子成为自己感情失败的牺牲品,这种行为真的非常令人痛恨!!!

萧红在文坛的成就是很不错,但作为女人和母亲来说,我个人觉得真的是很不行的。她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她本来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文学才能走出一条更好的人生道路来的,她却没有把握好那么好的机会,使自己落得个凄凉的结局,让人叹惜的同时只剩下为她悲哀的心情了。愿天下的女同胞们能从萧红的人生遭遇中吸取到教训,不要再重蹈萧红的覆辙,要让自己依靠自身的才华和技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去靠成为男人的附属物而获得一切。

《萧红》读后感(四):飘荡灵魂,苦难中的传奇人生

热爱文学的人总会熟知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文学造诣的高深和爱情惨淡的痛心,仅仅31年的生命旅程让萧红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女传奇。她从开始写作到去世,创作生命一共只有1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过着居无定所、贫病交加的生活,然而,她竟然留下了百万多字的作品,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传世之作。如此看来,她不但天才,而且有着超人的勤奋。最近的《黄金时代》,《萧红传》等电影把她的形象搬上了荧屏,让更多的了人熟知了她,短暂时光中经历的坎坷与磨练。

很多人写过萧红的人生,这次李琦老师的作品也极为精彩,萧红的成就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贡献,爱情和向往自由的历程为传奇人生留下为人称道却十分悲情的一笔。本书的这篇序章极为的精彩,语言的运用,情节的提炼,完全是整本书的一个提炼和纲领。“她美丽纯洁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绚烂的烟花,只在天空绽放出一片冷艳,转瞬便归于冷寂,她把凄婉苦难的命运活成了一串动人的歌谣”。8个章节,描述了一生的跌宕起伏和感情的纠葛。

我觉得萧红的“苦命”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封建家庭、殖民社会的重压,旧中国一个女人生而俱来的悲惨命运,似乎难以避免;可是更深刻的伤害恰恰是她爱着的人所带来的。这就让人感到特别悲哀。年少时候,觉得萧红怎么那么笨,如花的生命,总是带着悲剧的色彩。如今,随着时间和阅历的累积,越来越能明白她的执着,欣赏她那种越爱越勇的心态。现在深深觉得,在爱情里,傻瓜总是更可爱一些。

萧军多情,可萧红缺爱。萧红一生中的四个男人,在她最凄惶最绝望最愤怒的时候,汪恩甲带着银子出现了,示弱也罢、报复也罢,她妥协了;萧军满足了她对爱情,对男性的所有幻想,阳刚英俊、富有才华,她不可救药的沉溺其中;在爱中伤害日久,端木的崇拜给了她逃离萧军的勇气和理由;滞留香港,骆宾基只是照顾她的暖男。。。。。终其一生,汪恩甲只是救命稻草,萧军是真爱,端木是替代、骆宾基只是护士罢了。

临终前,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诚然。以她的才华,当时的文名,本来无须依附任何男人,自会有自己的一番天地与生活。可她的一生都离不开男人,或者说,离不开爱。自小父母与她关系极为冷漠,她与弟弟的感情也并不亲密,短短三十年的生命里,她都在寻求爱。萧红的悲剧性,毋宁说是女人的不幸,不如说是爱的渴望和破产。萧红是五四之女,她追求思想解放和真正的爱,可惜她的解放并不彻底,也未得到社会有力的支援。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对爱的渴求几乎可以说是女性普遍悲剧的来源,然而这悲剧的核心在于,正是女性自己而不是别人选择了这样的命运。这种悲剧性在女性知识分子身上又显得尤为突出。“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她们有着比传统女性更高的个人追求,她们明明可达至更高的成就,然而却依然选择回归家庭,甘受爱的束缚。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知识分子也好,传统女性也罢,爱与家庭都是她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追求本无高下之分,是的,罗姆尼的妻子养育五个孩子并不比他去竞选美国总统来得低下。然而,这样的价值追求却在事实上时时将女性置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自由是多么绚丽的字眼啊,但它的光焰,有时也能射伤缺乏防护的眼睛。被新风尚激荡的新女性不见得就能如愿以偿,遭逢理想的社会环境和男性群体,须得自己实力充足,比如,有一技傍身,不乏安身立命之本,性格又足够强韧,才不易伤筋动骨或撕心裂肺。直到呼吸停止,直到双目紧闭,苦难与悲情才从她的生命中褪去。萧红飞向了另一个世界,她向着温暖和光明飞去。从此,人间的悲欢都与她无关,——包括思念她的人的泪水,也与她就此诀别。

人生仿佛行路、游山,寻常大道,安全平顺,风光尽在把握,却也平庸落套,少意外之喜;荒僻野径,有人所未知的美景、发现,也有峭壁深壑等险阻。所以,大多数好奇心、探险欲和能量都平凡的人,走了常规之路。

“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半部《红楼》。但是林黛玉毕竟有过与贾宝玉的心心相印,萧红呢?我想她的灵魂至今还在大地上空久久徘徊、漂泊,因为那些因爱而生的悲剧正一遍遍地重演 ,也许“红楼”一“梦”将会永远地延续下去。

《萧红》读后感(五):初读萧红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原来,记忆中小学课本里《火烧云》一文即节选自萧红的代表作散文体小学《呼兰河传》,其笔下描绘的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绚丽多彩而美妙奇异,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变幻无穷,也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我看来无一不透着作者的灵动之气。而今,读完《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其短暂而悲苦的一生,“萧红”这个名字于现在的我而言却又是“陌生”的。

女作家李婍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在《萧红:黄金时代的婉约》一书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民国才女萧红。而萧红在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本书是一本有关萧红的传记体小说,自然围绕其生平及传奇而悲苦的经历所展开。萧红这外名字,于浅薄的我没有什么印象,我以一颗简单的平常心初读此书,随着作者对萧红传奇一生的娓娓道来,不由让我心生怜惜?悲哀?五味杂陈。怜其爱情婚姻生活的种种不幸,悲其多舛命运,惜其满腹才华却终红颜薄命……

萧红生于上世纪处于半封建社会战乱的二十年代,出生在一个有着根深蒂固传统观念的地主家庭,父母间或亦无爱情可言,其骨子里似乎遗传了仍有封建残余的父亲的执拗好强,而年幼丧母,更令“失去母爱的萧红敏感而神经质”。幼时寻找温暖的萧红依赖于与“眼睛永远是笑盈盈”的爷爷在自家有蝴蝶翩飞、蜜蜂舞蹈、花儿绽放的后花园里寻找快乐,以排挤寂寞,慰藉年幼孤冷的心。但又时刻倔强的挑衅着“不苟言笑、习惯了天天板着一张脸”的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人民的觉醒,萧红亦“跨越到了激进青年的行列”……

新旧思想的杂糅,或多或少造成了其性格的缺失与矛盾,她可以大胆的向包办婚姻说不,但在随后的现实中又是将自己置于不堪的地步,以至于常常在孤独寂寞、漂泊中无奈挣扎。萧红在颠沛流离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独到见解而擅长写作的“聪明的女子”,但又单纯的太容易相信内心所期待的美好、温暖的东西,盲目的追寻着所期盼带来温暖的爱情,又残忍的扼杀着或许她自认为阻挡她寻找温暖的亲情……

读完此书,我又追读了部分萧红的作品,越发觉得陌生。或许各种“矛盾”造成了萧红悲苦的一生,而此又与其文学造诣上的卓越成就形成鲜明对比……

真实的萧红也许活在那时那地,而每一个不同细节处的关于萧红的传记,都只是拓展了一个读者自我想象的空间而已。而对萧红作品的每一次深入品读,或许都会有一次新的感悟。真实的萧红于你我终已不重要,其“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