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人口规模研究
展开全部
隋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同步,也进入又一个高峰。 >公元581 年,迫使北周静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以自己隋国公的封号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公元589年,南征“隔江犹唱 *** 花”的陈朝,统一了全国。长 期分裂的结束,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无疑是重大的,除此之外,隋文帝还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按民户人口授田,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 土地进行生产;在各地设立义仓,储备大量粮食,以便遇到灾荒年份,及时开仓进行救济,使百姓免受天灾之苦,不至于背井离乡,冻莩于他乡。使人口的 增长有了较好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至隋炀帝时期,即公元606年,全国有人口46019956人,大体上是东汉中期的水平。 但是隋炀帝当政后,并没有按照隋文帝的政策管理国家,一味好大喜功,奢侈浪费,滥用民力,比如营造东都洛阳,三次游幸江南,三次远征高丽,开凿大运河,其 结果恶化了隋朝初年已经开创的良好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导致了人口的再度下降。而且由于政治统治腐败所导致的社会问题,最后迸发为民众的反抗,社会动乱出 现,战争出现。 >公元618年,隋末的乱世中,太原留守乘机起兵,建立,并在儿子李建成和的协助下,于公元626年彻底 平定各地的起义军和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公元627年,在王位的争夺中,李世民首先发难,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得皇帝的位子。李世民上台后,深知隋朝 灭亡的根源所在,政治上采取开明政策,重视人才,任人唯贤。对待百姓是“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轻徭薄赋,继续推行隋已实行的均田制,但授田数量要比隋 多,实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的负担,租庸调的含义是:租,每丁每年向官府交纳粟二石或稻五石;调,可养蚕的地区每丁每年交纳绫或绢等丝制品二丈,绵三两, 不能养蚕的地区则交纳布匹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如果不愿服役20天,可以用交纳绢或布来代替,一日为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唐初政治局面的稳定,农民负担的减轻,生活的安稳,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使人口的增加,公元705年,人口恢复到了 37140000万。开元盛世之际,唐朝的经济进一步繁荣,以诗为证:“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如此 的国泰民安,国家富足的条件下,人口的繁衍速度加快,公元726年,人口41419712,公元734年,人口46285161,公元742年,人口 48909800,公元755年,人口52919309。 >但还没有从盛世的满足中摆脱出来,背后的危机很快就出现了,公元 756年,安禄山、史思明利用掌握边陲兵权的机会,发动叛乱,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唐王朝衰败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虽然只持续了8年,却对国家的 统治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中央权力大大削弱,宦官开始干政,藩镇则利用与叛军作战的机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权力就在他们手中传递,他们为了自身的利 益,还频频发动战争进行争夺。不仅如此,政治统治的危机直接影响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落实,农民负担逐步加重,生存条件的恶化,人口开始减少。 >唐朝末年,人口减少的趋势并没有结束,许多地方反而因特大灾荒和瘟疫流行,爆发了农民起义,人口进一步减少。 公元907年,唐王朝被朱温所灭,各地将领借机扩充实力,称霸一方,互相争夺更为激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国 人口只减不增。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而言,北方的战争比较突出,人口的减少速度快,而南方则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好,人口有缓慢的发展,并逐渐 在户口数上超过北方,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