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应该着重为孩子做些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
做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应该从自己的心理准备开始,然后随着孩子不断增长的年龄,因人施教,因事调整,因时变化。家长的教育心理是教育方式方法做重要的处事基础,因此,本人着重从心理的角度做些论述:
一、要有与孩子交朋友的心态。
以孩子的心理接近了,你才能了解孩子不同生长时期、不同事态的心理变化,才能与孩子一道共同解决他她们遇到的难题和困难。
曾有这么一幅“描述了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分析”的漫画: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着,父母在旁边捶首顿足。父母说:“我们把心肝都给你了,你还要我们怎么样呢?”。可孩子说:“你们生我的时候怎么不要张使用说明书呢?”是啊。家用电器什么的都有使用说明书,不按说明书操作会出问题的。而我们的孩子没有使用说明书,就要我们去仔细了解他的性格特点了,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否则也会出问题.单纯地打骂绝对不是好办法,伤了孩子自己也更伤心。孩子进入中年级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也就是说想的事情多了,开始有自己意向,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有些家长在说的:“我们孩子很强,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了。”但是他们的辨别力弱。不能把社会上的是非搞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就要求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经常提醒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给他明确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大人的“口风”必须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是那么说,这样孩子就更辨别不清楚了。
二、家长平时的教育应该和注意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1.真正关爱孩子
(1)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
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可能有家长会说,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学校,没时间和他们交谈。这就错了,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是挤出来的,每周回家后,可以少看一下电视,少上一次电脑,与朋友喝茶时间调整到孩子上学时间。和他们谈谈,问一问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等。
②和孩子一起外出。
节假日带孩子一同去户外散步、上街购物、下地干活,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③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
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适机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
(2)把你的爱送给孩子。
我们中国的家长,喜欢用最发达的食指,动不动就用食指指着孩子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笨啊!再这样你将来怎么办?能有出息吗???”孩子在惊吓中长大,哪来的自信心呢?没自信能做好什么事呢?有的家长跟我说:“我那孩子我说一句他顶十句,一点都不听话。”其实动物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是处于格斗状态的,何况是人,人是高级动物,更不例外,你骂孩子,孩子处于紧张状态,他会有一种自然的自我保护心理,顶撞很正常,而且这时候他很难接受人家的说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法,把“食指”变成“拇指”,常夸孩子。你常夸孩子这个好那个不错,你会发现他真的变好了,你要是天天责骂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你的孩子会越来越差的。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又拿什么来骄傲呢?他不但不会骄傲,而且只会不断进步。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其实我们每位家长也一样在工作中或商场中,得到老板、同事、同行的赞赏就会更有工作激情。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把你的拥抱,鼓励送给孩子,那将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送给孩子一个拥抱,将是对他最好的鼓励。把你的爱抚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无需太多的言语,孩子会觉得享受到了无尽爱与关心,那会是他生活和学习的最大动力。
(3)把你的信任送给孩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适当参与劳动,他们会对你有所帮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与大人接近,并“做大人的事情”。让他参与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他会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认真。
2.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
说到关心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就说“我们都是很关心”,有的家长还会每天都问孩子有没有做作业?在学校表现好不好?那是不是真正的关心呢?家长应当怎样辅导孩子呢?
第一是热情支持。
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第二是认真督促。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必要的督促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录音机、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功课。
第五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考试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学习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过程的一些特点比分数更重要。有的对学习的兴趣不够高,主动性不高,独立思考不够,与同学们交流的习惯还没养成,他的学习潜力将受到限制。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3、从精神上善待孩子。父母往往物质上对孩子无微不至。以下的做法,对孩子的精神发展非常不利。
(1)冷漠——爱的剥夺爱的剥夺对孩子的心灵伤害至深。
有的父母不缺孩子的吃穿,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拥抱孩子,不和孩子一起玩,视孩子为负担,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对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坏欲强。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形成犯罪小团伙。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谓的关心拉下水。一个缺衣少食,干重活的孩子,如果有温暖的家庭,不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如果情况相反,孩子的人格发展极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有奶未必是就是娘。
(2)隔离—对孩子的成长及为不利。
隔离狼孩的事情可能有些家长听说过,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小孩出生以后,被狼刁去了,狼没有吃了他,而是把他养了起来,10多年以后,人们发现了这个孩子,救回时这个10多岁的孩子只有两岁孩子的智力,不会说话,只会学狼叫,这就说明,父母和孩子隔离后,对孩子的成长及为不利。
(3)忽略—会让孩子丧失进步的动力。
忽略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看来,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就值得好好高兴一番。有的父母不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者担心孩子听到表扬之后骄傲,就老是批评孩子,不把孩子的进步当回事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真是没有用,丧失进步的动力。
(4)自尊—损伤孩子的自尊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在其他人面前损伤孩子自尊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毫不留情的数落孩子,揭孩子的短,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也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社会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标签效应,意思是说,对人的看法就象一个标签一样,使得此人以后做出与标签相符合的行为。父母当众说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是给孩子贴一个调皮不听话的标签,以后即使孩子有了改变,别人对孩子的看法还是很难改变。(5)迁怒于孩子有时我们难免会在工作或生活上有不如意。当看到孩子不听话时,不由得怒从心中来,责骂孩子。孩子会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在心理上非常敏感。
(5)保护孩子的百宝箱
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小孩子往往有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他心爱的东西。另外,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亲近更是一种天性。父母在看待这些东西时,往往会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堆破烂。有的父母不仅自己动手,有时还逼着孩子亲自扔掉、破坏掉这些东西。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这些玩具、宠物有的时候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物,对玩具娃娃小心呵护,实际上是在锻炼如何去关爱。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懂得体贴别人,却没有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他如何关爱?
4.学会和孩子沟通。
沟通的通常方式是谈话。经调查发现,孩子是最厌恶的谈话方式有下列几种:唠叨型、迁移型、提审型、揭丑型。“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许多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他们从不主动与家人谈心,或只是偶尔才跟家人谈心。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时甚至无从沟通。现代家长都渴望与孩子交朋友,但事实却非人愿。为何你和孩子成不了朋友?和孩子交朋友你有何好办法?
(1)用心灵去接近现在的孩子已有点独立精神,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母的言语表现出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还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我觉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很重要。仔细想想,孩子很听话不见得好,有独立判断能力倒是好事情。只有引导其个性发展,他们才能超越我们。我让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很多事情上放“权”给他们,这倒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年龄状况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比如像上课讲话等问题,我们都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给他们听。只有在同一立场上规劝才有效。
(2)多给孩子发言权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并非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国,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很多家长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父权、母权的思想。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之类的言语,这怎么能不产生代沟,这怎么能让孩子与你畅所欲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必须赋予其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单纯。从小培养沟通习惯,消除相互间的隔阂。如果小时候缺乏和孩子沟通,等孩子长大了,特别到了高中的敏感年龄,想要做他的朋友,我觉得那是不大可能的。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而易产生四种不正常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1)攀比心理。有些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都比别人的孩子强。这样做,易使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并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2)补偿心理。很多家长由于小时侯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感到十分遗憾,因此往往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标准”的生活待遇,从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3)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一味放纵,溺爱。溺爱往往出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一遇到什么问题有爷爷奶奶撑腰,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4)从严心理。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普遍下降。
6、家长如果能够克服以上四大心理误区,针对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施以教育,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家长们要克服这些心理的误区,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试:
(1)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事实上,我们要对有缺点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才能从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爱孩子,才具备同孩子的沟通的良好心理基础。
(2)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什么都手把手的教,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将来,离开父母,离开老师,他什么都不会了。
第一,父母不应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儿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舍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的行为直接的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的指责,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过分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第二,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了,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起码的个人生活都不会料理;
第三,是社会化困难,社交无能,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
第四,是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
第五,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陷进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
第六,是缺乏道德情感,责任心淡漠,报复心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进攻性行为;
第七,是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爱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对其他任何人也不爱。
以上种种表现不能不令人担忧。日本人教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3)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社会,没有人会同情弱者,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越有钱的人,越是有人给他送礼,越穷的人,越是要给别人送礼,所以说,现在的社会,只有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没有人会给你送来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人只有在社会中竞争,才能有立足之地。要让孩子找准自己的目标,比如长大要做什么等,让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在学习上,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他考90分,我要考95分,我要超过他。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自己不上进,看到别人进步了心理就不平衡,出现了我们说的“红眼病”。有了正确的竞争意识,孩子遇到困难就会找办法解决,而不是想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4)适当给他们一些挫折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挫折,现在的孩子,没吃过多少苦,也就承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难就往后缩,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教育他们,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努力,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世上的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每天都有进步,就可以了。有时候可以故意给他们一些挫折,然后再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让他们体会到,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只有一死了之。爱迪生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就是一个不怕挫折的人,每做一件事,做不好不怕,只要努力去做,总有做好的时候。
做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应该从自己的心理准备开始,然后随着孩子不断增长的年龄,因人施教,因事调整,因时变化。家长的教育心理是教育方式方法做重要的处事基础,因此,本人着重从心理的角度做些论述:
一、要有与孩子交朋友的心态。
以孩子的心理接近了,你才能了解孩子不同生长时期、不同事态的心理变化,才能与孩子一道共同解决他她们遇到的难题和困难。
曾有这么一幅“描述了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分析”的漫画: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着,父母在旁边捶首顿足。父母说:“我们把心肝都给你了,你还要我们怎么样呢?”。可孩子说:“你们生我的时候怎么不要张使用说明书呢?”是啊。家用电器什么的都有使用说明书,不按说明书操作会出问题的。而我们的孩子没有使用说明书,就要我们去仔细了解他的性格特点了,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否则也会出问题.单纯地打骂绝对不是好办法,伤了孩子自己也更伤心。孩子进入中年级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也就是说想的事情多了,开始有自己意向,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有些家长在说的:“我们孩子很强,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了。”但是他们的辨别力弱。不能把社会上的是非搞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就要求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经常提醒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给他明确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大人的“口风”必须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是那么说,这样孩子就更辨别不清楚了。
二、家长平时的教育应该和注意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1.真正关爱孩子
(1)把你的时间留一点给孩子。
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坐下来,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可能有家长会说,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学校,没时间和他们交谈。这就错了,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是挤出来的,每周回家后,可以少看一下电视,少上一次电脑,与朋友喝茶时间调整到孩子上学时间。和他们谈谈,问一问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等。
②和孩子一起外出。
节假日带孩子一同去户外散步、上街购物、下地干活,有条件的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③和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
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和电视节目,并适机交流观后感,培养孩子的鉴赏能力。
(2)把你的爱送给孩子。
我们中国的家长,喜欢用最发达的食指,动不动就用食指指着孩子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笨啊!再这样你将来怎么办?能有出息吗???”孩子在惊吓中长大,哪来的自信心呢?没自信能做好什么事呢?有的家长跟我说:“我那孩子我说一句他顶十句,一点都不听话。”其实动物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是处于格斗状态的,何况是人,人是高级动物,更不例外,你骂孩子,孩子处于紧张状态,他会有一种自然的自我保护心理,顶撞很正常,而且这时候他很难接受人家的说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法,把“食指”变成“拇指”,常夸孩子。你常夸孩子这个好那个不错,你会发现他真的变好了,你要是天天责骂孩子这不行那不行,你的孩子会越来越差的。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又拿什么来骄傲呢?他不但不会骄傲,而且只会不断进步。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其实我们每位家长也一样在工作中或商场中,得到老板、同事、同行的赞赏就会更有工作激情。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把你的拥抱,鼓励送给孩子,那将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送给孩子一个拥抱,将是对他最好的鼓励。把你的爱抚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无需太多的言语,孩子会觉得享受到了无尽爱与关心,那会是他生活和学习的最大动力。
(3)把你的信任送给孩子。
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适当参与劳动,他们会对你有所帮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与大人接近,并“做大人的事情”。让他参与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他会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认真。
2.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
说到关心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就说“我们都是很关心”,有的家长还会每天都问孩子有没有做作业?在学校表现好不好?那是不是真正的关心呢?家长应当怎样辅导孩子呢?
第一是热情支持。
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第二是认真督促。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必要的督促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录音机、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功课。
第五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考试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学习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过程的一些特点比分数更重要。有的对学习的兴趣不够高,主动性不高,独立思考不够,与同学们交流的习惯还没养成,他的学习潜力将受到限制。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3、从精神上善待孩子。父母往往物质上对孩子无微不至。以下的做法,对孩子的精神发展非常不利。
(1)冷漠——爱的剥夺爱的剥夺对孩子的心灵伤害至深。
有的父母不缺孩子的吃穿,却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拥抱孩子,不和孩子一起玩,视孩子为负担,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没有意义,对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坏欲强。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形成犯罪小团伙。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谓的关心拉下水。一个缺衣少食,干重活的孩子,如果有温暖的家庭,不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如果情况相反,孩子的人格发展极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有奶未必是就是娘。
(2)隔离—对孩子的成长及为不利。
隔离狼孩的事情可能有些家长听说过,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小孩出生以后,被狼刁去了,狼没有吃了他,而是把他养了起来,10多年以后,人们发现了这个孩子,救回时这个10多岁的孩子只有两岁孩子的智力,不会说话,只会学狼叫,这就说明,父母和孩子隔离后,对孩子的成长及为不利。
(3)忽略—会让孩子丧失进步的动力。
忽略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看来,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就值得好好高兴一番。有的父母不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者担心孩子听到表扬之后骄傲,就老是批评孩子,不把孩子的进步当回事儿,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认为自己真是没有用,丧失进步的动力。
(4)自尊—损伤孩子的自尊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在其他人面前损伤孩子自尊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毫不留情的数落孩子,揭孩子的短,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也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社会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做标签效应,意思是说,对人的看法就象一个标签一样,使得此人以后做出与标签相符合的行为。父母当众说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是给孩子贴一个调皮不听话的标签,以后即使孩子有了改变,别人对孩子的看法还是很难改变。(5)迁怒于孩子有时我们难免会在工作或生活上有不如意。当看到孩子不听话时,不由得怒从心中来,责骂孩子。孩子会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在心理上非常敏感。
(5)保护孩子的百宝箱
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小孩子往往有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他心爱的东西。另外,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亲近更是一种天性。父母在看待这些东西时,往往会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堆破烂。有的父母不仅自己动手,有时还逼着孩子亲自扔掉、破坏掉这些东西。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这些玩具、宠物有的时候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物,对玩具娃娃小心呵护,实际上是在锻炼如何去关爱。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如何爱别人,不懂得体贴别人,却没有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他如何关爱?
4.学会和孩子沟通。
沟通的通常方式是谈话。经调查发现,孩子是最厌恶的谈话方式有下列几种:唠叨型、迁移型、提审型、揭丑型。“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许多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他们从不主动与家人谈心,或只是偶尔才跟家人谈心。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时甚至无从沟通。现代家长都渴望与孩子交朋友,但事实却非人愿。为何你和孩子成不了朋友?和孩子交朋友你有何好办法?
(1)用心灵去接近现在的孩子已有点独立精神,对父母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了,有时对父母的言语表现出逆反心理。这时,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用心灵接近孩子,还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我觉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很重要。仔细想想,孩子很听话不见得好,有独立判断能力倒是好事情。只有引导其个性发展,他们才能超越我们。我让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很多事情上放“权”给他们,这倒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年龄状况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流。比如像上课讲话等问题,我们都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给他们听。只有在同一立场上规劝才有效。
(2)多给孩子发言权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并非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国,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很多家长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父权、母权的思想。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之类的言语,这怎么能不产生代沟,这怎么能让孩子与你畅所欲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必须赋予其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单纯。从小培养沟通习惯,消除相互间的隔阂。如果小时候缺乏和孩子沟通,等孩子长大了,特别到了高中的敏感年龄,想要做他的朋友,我觉得那是不大可能的。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而易产生四种不正常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1)攀比心理。有些家长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不动就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都比别人的孩子强。这样做,易使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并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2)补偿心理。很多家长由于小时侯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感到十分遗憾,因此往往会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标准”的生活待遇,从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3)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而一味放纵,溺爱。溺爱往往出现在孩子的爷爷奶奶,一遇到什么问题有爷爷奶奶撑腰,长此以往,使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4)从严心理。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普遍下降。
6、家长如果能够克服以上四大心理误区,针对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施以教育,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家长们要克服这些心理的误区,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试:
(1)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不能因为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上不去就全盘否定孩子。事实上,我们要对有缺点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添加剂”。才能从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爱孩子,才具备同孩子的沟通的良好心理基础。
(2)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什么都手把手的教,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将来,离开父母,离开老师,他什么都不会了。
第一,父母不应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儿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舍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的行为直接的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的指责,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过分保护会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第二,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了,动作笨拙,行为幼稚,起码的个人生活都不会料理;
第三,是社会化困难,社交无能,无法与他人沟通、相处。
第四,是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
第五,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陷进持久的焦虑苦闷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
第六,是缺乏道德情感,责任心淡漠,报复心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进攻性行为;
第七,是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爱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对其他任何人也不爱。
以上种种表现不能不令人担忧。日本人教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3)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社会,没有人会同情弱者,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越有钱的人,越是有人给他送礼,越穷的人,越是要给别人送礼,所以说,现在的社会,只有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没有人会给你送来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人只有在社会中竞争,才能有立足之地。要让孩子找准自己的目标,比如长大要做什么等,让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在学习上,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他考90分,我要考95分,我要超过他。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自己不上进,看到别人进步了心理就不平衡,出现了我们说的“红眼病”。有了正确的竞争意识,孩子遇到困难就会找办法解决,而不是想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
(4)适当给他们一些挫折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挫折,现在的孩子,没吃过多少苦,也就承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难就往后缩,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教育他们,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努力,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世上的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每天都有进步,就可以了。有时候可以故意给他们一些挫折,然后再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让他们体会到,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只有一死了之。爱迪生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就是一个不怕挫折的人,每做一件事,做不好不怕,只要努力去做,总有做好的时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