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父母对着干,这样做才是解决之道
#心理咨询师说#
每个人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所做出的行为不一样,表达愤怒的方式也不一样。
例如小孩心情不好时,他会故意捣乱,惹爸妈生气,欺负同学。成年人心情不好时,则会抑郁忧伤,大吼大叫,拍桌子。
不管是采取什么方式,其核心的目的就是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美国作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道:“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是决定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同学关系——的首要因素。”
一旦孩子跟父母对着干,我们就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01 是否让孩子失去了归属感
《我的姐姐》里的安然,出生在一个不让生二胎的年代。可她父母想生,为了骗取街道证明,不惜说她有残疾。当查访的人来到家中时,她故意穿起露脚的裙子,在阳台上转圈。
安然成功了,果然查访的人勒令妈妈去上环。可爸爸不高兴了,费了好久的功夫,才走到这一步,眼见可以再要一个孩子,就这么被女儿毁了,他拿起棍子把女儿打了一顿。
那张“女儿有残疾,允许生二胎”的证明,是安然心中的痛。她感觉到自己要被这个家抛弃了,为啥自己是个正常人,要被这么污蔑,只是为了迎接一个会抢走爸妈的孩子吗?
直到她长大成人,成为一名护士,她还是对这张证明耿耿于怀。孩子是不懂成年人的生存法则的,她不明白爸妈为啥这样做,只知道这会伤害她的归属感。为了求生存,她不得不捣乱。
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孩子们并非是存在这一问题的唯一群体。
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地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发令人讨厌。--来源于《正面管教》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惹人烦或生气时,考虑一下,是否大人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归属感。
02 是否让孩子失去了价值感
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小到大都在追寻。
《我的姐姐》里的安子恒,因为父母车祸去世,剩下自己一个人。葬礼上,来了一个从未见面的姐姐安然,他一下子找到了救命稻草。
可姐姐想去北京考研,没法抚养一个六岁的弟弟。她的男朋友在这个危难时刻,选择了分手。安子恒虽然舍不得姐姐,却也不愿姐姐不开心,所以在姑妈破坏送养计划时,他主动要求进入新的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安子恒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为了姐姐的幸福,他可以逼着自己长大,当个寄养在别人家的乖儿子。
我们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体验与其享受到的特权直接相关的责任。否则,孩子就会成为只会依赖和接受的人,认为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方法就是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有些孩子会认为“他们不照顾我就是不爱我”。还有些孩子则因为做任何事都会招来羞辱和痛苦,而认定自己不该再努力。最悲哀的是,孩子们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能感到自己很能干的锻炼机会,而产生了“我不够好”的信念。这些孩子会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反叛或逃避行为上。--来源于《正面管教》
在价值感这个角度来讲,安子恒是幸运的。他的付出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姐姐。在最后签署送养协议的一刹那,安然哭了,如果签了,以后就不能看到弟弟了。
她放下了笔,拿起了足球,喊了弟弟一声,两人就手拉手地跑出来。
03 如何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跟父母对着干,很多人的做法是惩罚,让他长长记性。
可心理学上表示,惩罚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可能短期能够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长期来说,收效甚微。
德雷克斯一直对父母和老师的做法很担心。因为他们对“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区分不清。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来源于《正面管教》
“赢了”孩子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一种是孩子什么都听父母的。
而“赢得”孩子,则会激发他们的动力,并心甘情愿与大人合作。
那如何“赢得”孩子呢?
首先,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不做讨好型。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详见第7章),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样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学会适应将使他们受益无穷,这样才能使他们知道如何对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让孩子有大量机会在家里、学校和社区作出有意义的贡献,孩子就会受益良多。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这里的关键。--来源于《正面管教》
其次,多让孩子帮忙,增加价值感。
并非只有父母在为孩子们做那些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们也应该多让孩子帮忙。如果老师们假装自己的胳膊或腿不能动了,学生们会学到更多责任感。想象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会允许孩子们做些什么。孩子们会因此而感到老师需要自己,这会使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来源于《正面管教》
最后,把每次犯错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
其实,还有其他办法——不是娇纵,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能真正激励孩子做得更好。那就是,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来源于《正面管教》
#电影# # 育儿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