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一种非常高的奖项,诺贝尔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怎么没有,某明星不就说过有吗?哈哈,开个玩笑,暖个场。
关于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数学奖,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诺贝尔曾与瑞典著名数学家米塔格·勒弗列尔是“情敌”,由此,又衍生出了三个版本。
第一个,诺贝尔曾追求一名女性,被拒绝,她后来嫁给了米塔格·勒弗列尔。
第二个,诺贝尔的未婚妻与米塔格·勒弗列尔私奔了。
第三个,米塔格·勒弗列尔曾冒犯过诺贝尔夫人。
三个版本最后导向一个结果:诺贝尔非常厌恶米塔格·勒弗列尔,而米塔格·勒弗列尔又是当时很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数学家,是得奖的重要竞争者,因此诺贝尔在1895年立遗嘱时,故意没有设数学奖,不想“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对方名利与美人兼得。
不得不说,吃瓜看戏是全人类的共同爱好。以上剧情,精准戳中了人性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娱乐属性。但哪怕这些说法流传再广,始终也没有实锤,就当名人轶事,姑且那么一听得了,认真就输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说法大概率是站不住脚的。试想,一个生前对全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拿出巨额财富激励后来者的人,会因为一时的儿女私情而作出如此任性的决定吗?这么想,是看低了诺贝尔的格局、眼界和情怀,低估了他的品格和人格魅力。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具有某种连贯性和一致性的,不可能一会一个样。
诺贝尔不设数学奖,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他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重要性。这与他自身的经历和认知有关。诺贝尔从事的化学研究和炸药发明领域并不需要太多太高深的数学知识。他设立诺贝尔奖,也是为了授予世界各国在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而他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认知:对科学的贡献,更多偏向于有实际用途,能直接产生效益的发明或研究,而不是理论性更强的数学这种基础学科。
这当然是种时代性的认知。在今天,数学在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日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石。但人的思想观念不能脱离于其生活的具体时代背景,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生活在19世纪的诺贝尔。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诺贝尔都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发明家,也是一位高尚伟大的人。
好在,数学领域后来出现了菲丽兹奖,填补了诺贝尔奖无数学奖的空白,弥补了遗憾,更激励一代代数学大佬冲击数学这座迷人的高峰。
【注】菲尔兹奖章的正面是阿基米德的头像。
1932年,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兹提议设立数学优秀发现国际奖,彼时,他是国际数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在同年于苏黎世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这一提议获得通过。
遗憾的是,菲尔兹本人在大会召开前一个月去世。为了纪念他,这一奖项被命名为菲尔兹奖。而在最初的设计里,奖项不以任何一位数学奖的名字命名,旨在体现国际性,削弱其民族性和“个人英雄主义”。
1983年,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获菲尔兹奖。2006年,华裔数学家陶哲轩获菲尔兹奖。
围观名人大佬们的姿势有很多种,对其情感世界和家庭生活喜闻乐见,围观的门槛最低,也最让人有共情和谈资,但有时候,我们或许也要拨开表面的浮华和喧嚣,看看其中的内核,看看那些打动我们、感动我们,为世界带来改变、为人类留下精神财富和实际进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