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如何传来的?
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佳节,象征团圆的节日自然少不了团圆饭的陪伴,尽管我国的中秋食俗文化很多,但最“流行”的莫过于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月饼又名胡饼、宫饼、月团、团圆饼等,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藏传情抱得胜,八月十五凯旋,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而月饼真正成为世俗美食,相传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在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们打算团结起来反抗统治者的暴政,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播流言,说有冬瘟流行,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现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晚上攻城!”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另有一说法,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阅兵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中秋节吃一种“宫饼”。慢慢流传到民间,百姓们称这种饼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盛行。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中秋习俗🌟🌟
🌟1.中秋祭月🌟
祭月的活动在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在古代中秋节的祭月活动是古代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本质上是古代先民对于天象的崇拜,在古代一些地方的古人祭祀月亮而慢慢成为了一种祭月的习俗,我们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演变而来,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2.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传统的中秋节习俗,吃月饼的习俗便可见一斑。当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月饼的甜蜜,它们让欢乐与快乐溢满家园,并带来更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月饼是中秋节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最重要的却是和家人团聚共度佳节,收获祝福、幸福。中秋节,团圆,家和天伦。愿这一刻的幸福,伴着我们的家人,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好时光!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有关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一些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
起源背景: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是古人在秋季祭月的节日。月饼则是在唐朝开始出现的一种食品,用于祭拜和庆祝节日。
传说故事:传说在明朝时期,中国的民族英雄——于谦联合起义,计划在中秋节夜晚发动暴动。为了避免暴动计划泄露,他们将反清书信藏在了月饼中,通过传递月饼来传递秘密信息。这一故事也被视为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之一。
文化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月饼是团圆的象征,代表人们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通过分享美食和家庭团聚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总之,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通过其团圆的象征意义和美食的享受,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