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聚合酶在转录起始时结合是紧密的吗
展开全部
考点: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各种亚基,转录起始,转录延伸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的两种形式;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特点,转录起始、延伸及终止。真核与原核生物RNA合成比较。
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5ˊ端加帽;3ˊ端加尾及mRNA链进行剪接修饰,tRNA及rRNA的转录后加工过程,内含子的剪接方式。核酶的概念、应用。
重点:
转录的反应体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的特点,RNA的转录过程大体可分为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真核RNA的转录后加工,各种RNA前体的加工过程。
难点:
转录模板的不对称性极其命名,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mRNA前体的剪接机制(套索的形成及剪接),内烂悄塌含子的剪接过程,核酶的作用机理。
一、转录作用
(一)转录作用及其特点
转录作用是DNA指导的RNA合成作用。反应是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四种三磷酸核苷(NTP)即ATP、GTP、CTP及UTP为原料,各种核苷酸之间的3′、5′磷酸二酯键相连进行的聚合反应。合成反应的方向为5′→3′。反应体系中还有Mg2+、Mn2+等参与,反应中不需要引物参与。碱基互补原则为A-U、G-C,在RNA中U替代T与A配对。
DNA分子多为双股链的分子,在转录作用进行时,DNA双链中只有一条链作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RNA。此DNA链称为模板键,另一条链称为编码链。编码链的序列与转录本RNA的序列基本相同,只是编码链上的T在相应转录本上为U,由于转录本RNA编码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产物,DNA的这条链也由此命名为编码链。编码链又称为有义链;模板链又称为反义链。
在多基因的双链DNA分子中,每个基因的模板不是全在同一条链上,也就是在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对于某基因是有义链,但对另一个基因则可能是反义链。
转录作用开始时,RNA聚合酶结合于基因的特定部位,在此附近DNA双键打开约17个碱基对,形成一转录泡,进行核苷酸的聚合反应。随着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向5′末端的方向移动,核苷酸的聚合反应继续进行。
( 二)RNA聚合酶
催化转录作用的酶是RNA聚合酶。
1原核生物RNA聚合酶
大饥圆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结构是由五个亚基组成,为二条α链,一条β链,一条β′链和一条σ因子链,α2ββ′四个亚基组成核心酶,加上σ因子后成为全酶α2ββ′σ。σ因子与核心酶的结合不紧密,容易脱落。RNA聚合酶β亚基有促进聚合反应中磷酸二酯键生成的作用。β′亚基是酶与模板结合时的主要部分。σ因子没有催化活性,它可以识别DNA模板上转运源录的起始部位。
RNA聚合酶具有多种功能,①它可从DNA分子中识别转录的起始部位。②促进与酶结合的DNA双链分子打开17个碱基对。③催化适当的NTP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如此连续进行聚合反应完成一条RNA转录本的合成。④识别DNA分子中转录终止信号,促使聚合反应的停止。RNA聚合酶还参与了转录水平的调控。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几个特点:①聚合速度比DNA复制的聚合反应速率要慢;②缺乏3′→5′外切酶活性,无校对功能,RNA合成的错误率比DNA复制高很多;③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活性可以被利福霉素及利福平所抑制,这是由于它们可以和RNA聚合酶的β亚基相结合,而影响到酶的作用。
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中已发现有四种RNA聚合酶,分别称RNA聚合酶Ⅰ、Ⅱ、Ⅲ、Mt。
RNA聚合酶Ⅱ转录生成hnRNA和mRNA,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的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Ⅲ转录的产物都是小分子量的RNA,tRNA的,5SrRNA的和snRNA。
RNA聚合酶Ⅰ转录产物是45SrRNA,生成除5SrRNA外的各种rRNA。
下面小结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见表。
Ⅰ
Ⅱ
Ⅲ
Mt
定位
转录产物
核仁
5.8S,18S,28SrRNA前体
核质
mRNA前体
U1、U2、U4、U5
SnRNA前体
核质
tRNA前体
5SrRNA前体
U6SnRNA前体
线粒体
线粒体RNAS
对利福平的敏感性利福霉素
不敏感(-)
敏感(+)
(-)
(+)
(-)
(+)
(+)
(三)启动子及终止信号
1启动子
启动子或启动部位是指在转录开始进行时,RNA聚合酶与模板DNA分子结合的特定部位。这特定部位在转录作用的调节中是有作用的。每一个基因均有自己特有的启动子。
(1)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大约有55个碱基对长,其中包含有转录的起始点和两个区——结合部位及识别部位。
起始点是DNA模板链上开始进行转录作用的位点,标以+1,转录是从起始点开始向模板键的5′末端方向即编码链3′末端方向进行。在DNA模板上,从起始点开始顺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下游;从起始点逆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上游。
结合部位是指在DNA分子上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紧密结合的序列。结合部位的长度大约是7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起始点上游的-10bp处。因此将此部位称为-10区。多种启动子的-10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一致性;它们有一个共有序列或共同序列,为5′TATAAT-3′。又称为Pribnow盒。由于在Pribnow盒中碱基组成全是A-T配对,缺少G-C配对;而前者的亲和力只相当于后者的十分之一,所以Tm值较低。因此此区域的DNA双链容易解开,利于RNA聚合酶的进入而促使转录作用的起始。
在DNA分子上还有一段识别部位,是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DNA分子的部位。识别部位约有6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上游-35bp处。所以称为-35区,其共有序列5′-TTGACA-3′。其示意图见图。
(2)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一个真核基因按功能可分为两部分,即调节区和结构基因。结构基因的DNA序列指导RNA转录;如果该DNA序列转录产物为mRNA,则最终翻译为蛋白质。调节区由两类元件组成,一类元件决定基因的基础表达,又称为启动子;另一类元件决定组织特异性表达或对外环境及刺激应答;两者共同调节表达。
RNA聚合酶Ⅱ识别的启动子与原核生物的启动子相似,也具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共有序列。其一是在-25附近的一段AT富集序列,其共有序列是TATAA,称为TATA盒。TATA盒与原核的Pribonow盒相似,是转录因子与DNA分子结合的部位。其二是在多数启动子中,-70附近共有序列CAAT区,称为CAAT盒。除以上两个区域外,有些启动子上游中含有GC盒,此GC盒与CAAT盒多位于-40~110之间,它们可影响转录起始的频率。另外,有少量基因缺乏TATA盒,而由起始序列(Inr)与RNA聚合酶Ⅱ直接作用启动基础转录的开始。启动子决定了被转录基因的启动频率与精确性,同时启动子在DNA序列中的位置和方向是严格固定的,是由5′到3′方向。其示意图见图。
增强子:增强子是长约100~200bp的序列,它们与启动子不同,可以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也可位于其下游。有些增强子和静息子在DNA序列中的方向是严格由5′到3′方向排列,而另外一些则是自3′向5′方向排列。增强子和静息于与其他调节元件的DNA序列是互相重叠的。
增强子具有增加启动子的作用,与启动子都可视为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可与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并调节基因转录。
RNA聚合酶Ⅰ催化转录作用生成的18S、5.8S及 28SrRNA前体,它所识别的启动子与RNA聚合酶Ⅱ所识的启动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RNA聚合酶Ⅲ催化高度保守的 tRNA、5S rRNA及一些小核RNA。它识别的启动子比较特殊,启动子不位于编码基因的上游,而在编码基因的转录区内。
2终止信号
DNA分子中停止转录作用的部位,称为终止信号。终止部位在结构上有些特点,终止部位中有一段GC富集区,随之又有一段AT富集区。在GC区内有一段是反向重复序列,以致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在其相应序列中有互补形成的发卡式结构。对于DNA分子的AT富集区,转录生成的mRNA的3′末端中相应的有一连串U序列。
还有一种蛋白质ρ因子,它对于RNA聚合酶识别终止信号有辅助作用,又称为终止蛋白。
(四)转录过程
转录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延长及终止。
1起始
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DNA启动子的识别部位,RNA聚合酶核心酶则结合在启动子的结合部位。在与RNA聚合核心酶结合的Pribonow盒附近,双链暂时打开约17个碱基对长度,展示出DNA模板链,有利于RNA聚合酶进入转录泡,催化RNA聚合作用。
转录作用开始时,根据DNA模板链上的核苷酸的序列,NTP根据碱基互补原则依次进入反应体系。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起始点处相邻的前两个NTP以3′、5′一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随后,σ因子从模板及RNA聚合酶上脱落下来,于是RNA聚合酶的核心酶沿着模板向下游移动,转录作用进入延长阶段。脱落下的σ因子可以再次与核心酶结合而循环使用。
2延长
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核苷酸之间以3′、5′一磷酸二酯键相连接进行着RNA的合成反应,合成方向为5′→3′。在延长过程中,局部打开的DNA双链、RNA聚合酶及新生成转录本RNA局部形成转录泡。随RNA聚合酶的移动,转录泡也行进,贯穿于延长始终。
3终止
在RNA延长进程中,当RNA聚合酶行进到DNA模板的——终止信号时,RNA聚合酶就不再继续前进,聚合作用也因此停止。由于终止信号中有由GC富集区组成的反向重复序列,在转录生成的mRNA中有相应的发卡结构。此发卡结构可阻碍RNA聚合酶的行进,由此而停止了RNA聚合作用。在终止信号中还有AT富集区,其转录生成的mRNA3′末端有多个U残基。
二、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转录作用产生出的mRNA、tRNA及rRNA的初级转录本全是前体RNA,而不是成熟的RNA,它们没有生物学活性,还要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加工才能变为成熟的,有活性的RNA。
RNA的加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核内进行,也有少数反应是在胞质中进行。
RNA加工的类型有:
剪切及剪接:剪切就是剪去部分序列;剪接是指剪切后又将某些片段连接起来。
末端添加核苷酸:例如tRNA的3′-末端添加-CCA。
修饰:在碱基及核糖分子进行化学修饰。
RNA编辑:某些RNA,特别是mRNA自DNA模板上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在转录作用后又发生了变化。
(一)mRNA前体的加工
1.mRNA生成的特点
(1)原核生物mRNA的生成。原核生物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属于多顺反子。即几个结构基因,利用共同的启动子及共同的终止信号,经转录作用生成mRNA分子,所以此mRNA分子可编码几种不同的蛋白质。
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没有核膜,染色质存在于胞质中,所以转录与翻译进行的场所没有明显的屏障。在转录尚未完成时,翻译就已开始了。而且,mRNA的寿命十分短暂。
(2)真核生物mRNA生成。真核生物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为单顺反子,即一个mRNA分子只编码一种蛋白质。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包含有具有表达活性的编码蛋白质序列,称为外显子;还含有无表达活性的序列,称为内含子。由于内含于是插在外显子之间,所以又称为插入序列。转录生成的mRNA前体中有来自外显子部分的,也有来自内含子部分的。在加工时,前体要进行剪接作用。
2.mRNA前体的加工
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初级转录本mRNA不需经过复杂的加工就表现有活性。唯一的加工作用是多顺反子mRNA在RNaseⅢ的催化下,裂解为单独的顺反子。
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mRNA要经过较复杂的加工过程。包括①5′末端加帽②3′端加尾③剪接去除内含子并连接外显子④核苷酸编辑⑤甲基化修饰。
(1)5′末端帽子的生成。步骤
①mRNA5′末端pppNp在磷酸酶作用下脱Pi,形成ppNp-。②在鸟苷酸转移酶作用下,与Gppp反应形成GpppNp-。③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由腺苷蛋氨酸(SAM)提供甲基,在鸟嘌呤的N-7上甲基化,然后在连接于鸟苷酸的第一个(或第二个)核苷酸2-OH上又进行甲基化,最后成为m7GpppNmp,这就是帽子生成。
(2)3′末端多聚A尾的生成。多聚A尾的生成是多聚A聚合酶的催化下,由ATP聚合而成。但多聚A尾形成并不是简单地加入A,而是先要在mRNA前体的3′末端11~30核苷酸处有一段AAUAA保守序列,在U7-snRNP的协助下识别,由一种特异的核酸内切酶催化切除多余的核苷酸。随后,在多聚A聚合酶催化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了3′末端多聚A尾。
(3)剪接作用。
在转录时,外显子及内含子均转录到hnRNA中。在细胞核中,hnRNA进行剪接作用,首先在核酸内切酶作用下剪切掉内含子;然后在连接酶作用下,将外显子各部分连接起来,成为成熟的mRNA,这就是剪接作用。
一个相同的初级转录本,在不同的组织中由于剪接作用的差异可以产生具有不同编码的mRNA,导致翻译生成不同的蛋白质产物。
在剪接作用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1)mRNA前体的剪切部位是在内含子末端的特定序列。内含子的序列中起始为GU;而终止于AG。
在内含子3′末端剪接点的上游20~50核苷酸范围内,还有一个在剪接中有重要作用的位点,其序列中含有A,称为分支部位。
内含子如果其中发生部分丢失,不一定会对剪接产生影响。3′末端或分支部位发生变异,则会导致错误的剪接。
2)套索的形成及剪除。
mRNA前体剪接过程中,先剪切下内含子,然后连接外显子。剪接的过程分两步反应进行:①内含子序列中分支部位中腺苷酸残基(A)的2′-OH攻击内含子5′末端与外显子1连接的磷酸二酯键,剪下了外显子1,而腺苷酸原来已有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的两个相邻的核苷酸残基,加上此2′、5′-磷酸二酯键的连接后,形成了“套索”中间产物。②已被剪切下的外显子1的3′末端-OH攻击内含子3,末端与外显子2之间的3′、5′磷酸二酯键,链断裂,内含子以套索形式被剪切下来,同时外显子1与外显子2连接起来。 ③剪接体的生成。 在mRNA前体剪接过程去除内含子时,还有多种成分的RNA-蛋白质复合体的参与,其大小为60S,是由几种非特异的小核核糖核蛋白(UsnRNP)与mRNA前体结合而成,称为剪接体。(UsnRNA)是一族snRNA,参与剪接作用的有多种UsnRNPs。
U1snRNP识别外显子的5′末端剪接序列,并与其互补而结合。 U5snRNP,识别并结合于内含于3′末端剪接点。U2snRNP识别并结合于A序列的分支点。还有U4及U6snRNP也参加到剪接体中,起配合作用。
(4)RNA编辑
在转录产物中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残基,生成具有正确翻译功能的模板,此即所谓RNA的编辑作用。 编辑过程由一个或多个小分子的“指导RNA”提供mRNA的编辑信息,并作为模板指导其进行编辑,在编辑体的帮助下进行编辑。
(5)甲基化修饰
原核生物mRNA分子中不含有稀有碱基,但真核生物的mRNA中则含有甲基化核苷酸,除了在hnRNA的5′端帽子结构中含有2-3个甲基化核苷外;在分子内部还会有l-2个m6A存在于非编码区。在序列中,m6A总是位于胞苷之后,形成了…NCm6AN序列。m6A的生成是在hnRNA的剪接作用之前发生的。
(二)tRNA前体的加工
①在核酸内切酶RNaseP作用下,从5′末端切除多余的核苷酸。
②在核酸外切酶RNaseD作用下,从3′末端切除多余的核苷酸。
③核苷酸转移酶催化,3′末端加CCA-OH,为tRNA加I特有反应。
④核酸内切酶催化进行剪切反应,剪掉内含子,由连接酶连接外显子部分。
⑤ 化学修饰作用,如甲基化、脱氨基、还原反应。
(三)rRNA前体的加工
原核生物有 16S、23S及 5S三种 rRNA,这三种rRNA均存在于30S的rRNA前体中。转录作用完成后,在RNaseⅢ催化下,将rRNA前体切开产生16S、25S及 5S rRNA的中间前体。进一步在核酸酶的作用下,切去部分间隔序列,产生成熟的 16S、23S及5S rRNA,还有成熟的 tRNA。并对16S rRNA进行甲基化修饰,生成稀有碱基。与4S rRNA加I变化不大。
真核生物的核蛋白体中有18S、5.8S及5S rRNA。 5SrRNA自己独立成体系,在成熟过程中加工甚少,不进行修饰和剪切。 45S rRNA前体中包含有 18S、5.8S及 28SrRNA。在加工过程中,分子广泛地进行甲基化修饰,主要是在28S及18S中。甲基化作用多发生于核糖上,较少在碱基上。随后45 S rRNA前体经核酸酶顺序剪切下生成18S、5.8S、28S rRNA。
三、核酶
对于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现称为“核酶”。
核酶作用方式较简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剪切型,这类核酸能催化自身RNA或异体RNA分子剪掉一段核苷酸片段,其催化功能相当于内切核酸酶的作用。②剪接型,这类核酶催化自身RNA进行化学反应,首先切去自身RNA内一个核苷酸片段,再将剩余的两个片断连接起来;相当于内切核酸酶及连接酶的联合作用。③其他类型,如核苷酸转移,脱磷酸作用。
核酶的酶活性种类:①核苷酸转移作用。②磷酸二酯键水解作用。③磷酸转移反应催化作用。④脱磷酸作用。⑤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核酶的意义:①RNA可作为生物催化剂。②打破了只有蛋白质才能有酶催化作用。③为进化先有核酸、先有RNA提供证据。④可用于制药和临床治疗。
四、RNA的复制
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后,还可进行复制,即在R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进行RNA合成反应。
RNA复制酶催化的合成反应是以RNA为模板,由5′向3′方向进行RNA链的合成。RNA复制酶缺乏校对功能的内切酶活性,因此RNA复制的错误率较高,RNA复制酶只是特异地对病毒的RNA起作用,而宿主细胞的RNA一般并不进行复制。
病毒RNA复制的几种方式
(1)含正链RNA(+)的病毒(例如,噬菌体Q):(+)RNA充当mRNA,合成蛋白
(+)RNA为模板,复制,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组装成病毒颗粒。
(2)含负链RNA(-)的病毒(例如狂犬病):由(-)RNA合成(+)RNA,再由(+)RNA合成蛋白质、(-)RNA,组装成病毒。
(3)含双链RNA的病毒(例如呼肠孤病毒):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和蛋白,组装病毒颗粒。
(4)逆转录病毒(例如白血病毒):由RNA反转录为DNA,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翻译蛋白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开新浪新闻
回到首页 查看更多精彩
打开新浪新闻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各种亚基,转录起始,转录延伸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的两种形式;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特点,转录起始、延伸及终止。真核与原核生物RNA合成比较。
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5ˊ端加帽;3ˊ端加尾及mRNA链进行剪接修饰,tRNA及rRNA的转录后加工过程,内含子的剪接方式。核酶的概念、应用。
重点:
转录的反应体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的特点,RNA的转录过程大体可分为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真核RNA的转录后加工,各种RNA前体的加工过程。
难点:
转录模板的不对称性极其命名,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mRNA前体的剪接机制(套索的形成及剪接),内烂悄塌含子的剪接过程,核酶的作用机理。
一、转录作用
(一)转录作用及其特点
转录作用是DNA指导的RNA合成作用。反应是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四种三磷酸核苷(NTP)即ATP、GTP、CTP及UTP为原料,各种核苷酸之间的3′、5′磷酸二酯键相连进行的聚合反应。合成反应的方向为5′→3′。反应体系中还有Mg2+、Mn2+等参与,反应中不需要引物参与。碱基互补原则为A-U、G-C,在RNA中U替代T与A配对。
DNA分子多为双股链的分子,在转录作用进行时,DNA双链中只有一条链作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RNA。此DNA链称为模板键,另一条链称为编码链。编码链的序列与转录本RNA的序列基本相同,只是编码链上的T在相应转录本上为U,由于转录本RNA编码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产物,DNA的这条链也由此命名为编码链。编码链又称为有义链;模板链又称为反义链。
在多基因的双链DNA分子中,每个基因的模板不是全在同一条链上,也就是在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对于某基因是有义链,但对另一个基因则可能是反义链。
转录作用开始时,RNA聚合酶结合于基因的特定部位,在此附近DNA双键打开约17个碱基对,形成一转录泡,进行核苷酸的聚合反应。随着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向5′末端的方向移动,核苷酸的聚合反应继续进行。
( 二)RNA聚合酶
催化转录作用的酶是RNA聚合酶。
1原核生物RNA聚合酶
大饥圆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结构是由五个亚基组成,为二条α链,一条β链,一条β′链和一条σ因子链,α2ββ′四个亚基组成核心酶,加上σ因子后成为全酶α2ββ′σ。σ因子与核心酶的结合不紧密,容易脱落。RNA聚合酶β亚基有促进聚合反应中磷酸二酯键生成的作用。β′亚基是酶与模板结合时的主要部分。σ因子没有催化活性,它可以识别DNA模板上转运源录的起始部位。
RNA聚合酶具有多种功能,①它可从DNA分子中识别转录的起始部位。②促进与酶结合的DNA双链分子打开17个碱基对。③催化适当的NTP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如此连续进行聚合反应完成一条RNA转录本的合成。④识别DNA分子中转录终止信号,促使聚合反应的停止。RNA聚合酶还参与了转录水平的调控。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几个特点:①聚合速度比DNA复制的聚合反应速率要慢;②缺乏3′→5′外切酶活性,无校对功能,RNA合成的错误率比DNA复制高很多;③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活性可以被利福霉素及利福平所抑制,这是由于它们可以和RNA聚合酶的β亚基相结合,而影响到酶的作用。
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中已发现有四种RNA聚合酶,分别称RNA聚合酶Ⅰ、Ⅱ、Ⅲ、Mt。
RNA聚合酶Ⅱ转录生成hnRNA和mRNA,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的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Ⅲ转录的产物都是小分子量的RNA,tRNA的,5SrRNA的和snRNA。
RNA聚合酶Ⅰ转录产物是45SrRNA,生成除5SrRNA外的各种rRNA。
下面小结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见表。
Ⅰ
Ⅱ
Ⅲ
Mt
定位
转录产物
核仁
5.8S,18S,28SrRNA前体
核质
mRNA前体
U1、U2、U4、U5
SnRNA前体
核质
tRNA前体
5SrRNA前体
U6SnRNA前体
线粒体
线粒体RNAS
对利福平的敏感性利福霉素
不敏感(-)
敏感(+)
(-)
(+)
(-)
(+)
(+)
(三)启动子及终止信号
1启动子
启动子或启动部位是指在转录开始进行时,RNA聚合酶与模板DNA分子结合的特定部位。这特定部位在转录作用的调节中是有作用的。每一个基因均有自己特有的启动子。
(1)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大约有55个碱基对长,其中包含有转录的起始点和两个区——结合部位及识别部位。
起始点是DNA模板链上开始进行转录作用的位点,标以+1,转录是从起始点开始向模板键的5′末端方向即编码链3′末端方向进行。在DNA模板上,从起始点开始顺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下游;从起始点逆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上游。
结合部位是指在DNA分子上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紧密结合的序列。结合部位的长度大约是7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起始点上游的-10bp处。因此将此部位称为-10区。多种启动子的-10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一致性;它们有一个共有序列或共同序列,为5′TATAAT-3′。又称为Pribnow盒。由于在Pribnow盒中碱基组成全是A-T配对,缺少G-C配对;而前者的亲和力只相当于后者的十分之一,所以Tm值较低。因此此区域的DNA双链容易解开,利于RNA聚合酶的进入而促使转录作用的起始。
在DNA分子上还有一段识别部位,是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DNA分子的部位。识别部位约有6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上游-35bp处。所以称为-35区,其共有序列5′-TTGACA-3′。其示意图见图。
(2)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一个真核基因按功能可分为两部分,即调节区和结构基因。结构基因的DNA序列指导RNA转录;如果该DNA序列转录产物为mRNA,则最终翻译为蛋白质。调节区由两类元件组成,一类元件决定基因的基础表达,又称为启动子;另一类元件决定组织特异性表达或对外环境及刺激应答;两者共同调节表达。
RNA聚合酶Ⅱ识别的启动子与原核生物的启动子相似,也具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共有序列。其一是在-25附近的一段AT富集序列,其共有序列是TATAA,称为TATA盒。TATA盒与原核的Pribonow盒相似,是转录因子与DNA分子结合的部位。其二是在多数启动子中,-70附近共有序列CAAT区,称为CAAT盒。除以上两个区域外,有些启动子上游中含有GC盒,此GC盒与CAAT盒多位于-40~110之间,它们可影响转录起始的频率。另外,有少量基因缺乏TATA盒,而由起始序列(Inr)与RNA聚合酶Ⅱ直接作用启动基础转录的开始。启动子决定了被转录基因的启动频率与精确性,同时启动子在DNA序列中的位置和方向是严格固定的,是由5′到3′方向。其示意图见图。
增强子:增强子是长约100~200bp的序列,它们与启动子不同,可以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也可位于其下游。有些增强子和静息子在DNA序列中的方向是严格由5′到3′方向排列,而另外一些则是自3′向5′方向排列。增强子和静息于与其他调节元件的DNA序列是互相重叠的。
增强子具有增加启动子的作用,与启动子都可视为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可与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并调节基因转录。
RNA聚合酶Ⅰ催化转录作用生成的18S、5.8S及 28SrRNA前体,它所识别的启动子与RNA聚合酶Ⅱ所识的启动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RNA聚合酶Ⅲ催化高度保守的 tRNA、5S rRNA及一些小核RNA。它识别的启动子比较特殊,启动子不位于编码基因的上游,而在编码基因的转录区内。
2终止信号
DNA分子中停止转录作用的部位,称为终止信号。终止部位在结构上有些特点,终止部位中有一段GC富集区,随之又有一段AT富集区。在GC区内有一段是反向重复序列,以致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在其相应序列中有互补形成的发卡式结构。对于DNA分子的AT富集区,转录生成的mRNA的3′末端中相应的有一连串U序列。
还有一种蛋白质ρ因子,它对于RNA聚合酶识别终止信号有辅助作用,又称为终止蛋白。
(四)转录过程
转录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延长及终止。
1起始
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DNA启动子的识别部位,RNA聚合酶核心酶则结合在启动子的结合部位。在与RNA聚合核心酶结合的Pribonow盒附近,双链暂时打开约17个碱基对长度,展示出DNA模板链,有利于RNA聚合酶进入转录泡,催化RNA聚合作用。
转录作用开始时,根据DNA模板链上的核苷酸的序列,NTP根据碱基互补原则依次进入反应体系。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起始点处相邻的前两个NTP以3′、5′一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随后,σ因子从模板及RNA聚合酶上脱落下来,于是RNA聚合酶的核心酶沿着模板向下游移动,转录作用进入延长阶段。脱落下的σ因子可以再次与核心酶结合而循环使用。
2延长
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核苷酸之间以3′、5′一磷酸二酯键相连接进行着RNA的合成反应,合成方向为5′→3′。在延长过程中,局部打开的DNA双链、RNA聚合酶及新生成转录本RNA局部形成转录泡。随RNA聚合酶的移动,转录泡也行进,贯穿于延长始终。
3终止
在RNA延长进程中,当RNA聚合酶行进到DNA模板的——终止信号时,RNA聚合酶就不再继续前进,聚合作用也因此停止。由于终止信号中有由GC富集区组成的反向重复序列,在转录生成的mRNA中有相应的发卡结构。此发卡结构可阻碍RNA聚合酶的行进,由此而停止了RNA聚合作用。在终止信号中还有AT富集区,其转录生成的mRNA3′末端有多个U残基。
二、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转录作用产生出的mRNA、tRNA及rRNA的初级转录本全是前体RNA,而不是成熟的RNA,它们没有生物学活性,还要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加工才能变为成熟的,有活性的RNA。
RNA的加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核内进行,也有少数反应是在胞质中进行。
RNA加工的类型有:
剪切及剪接:剪切就是剪去部分序列;剪接是指剪切后又将某些片段连接起来。
末端添加核苷酸:例如tRNA的3′-末端添加-CCA。
修饰:在碱基及核糖分子进行化学修饰。
RNA编辑:某些RNA,特别是mRNA自DNA模板上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在转录作用后又发生了变化。
(一)mRNA前体的加工
1.mRNA生成的特点
(1)原核生物mRNA的生成。原核生物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属于多顺反子。即几个结构基因,利用共同的启动子及共同的终止信号,经转录作用生成mRNA分子,所以此mRNA分子可编码几种不同的蛋白质。
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没有核膜,染色质存在于胞质中,所以转录与翻译进行的场所没有明显的屏障。在转录尚未完成时,翻译就已开始了。而且,mRNA的寿命十分短暂。
(2)真核生物mRNA生成。真核生物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为单顺反子,即一个mRNA分子只编码一种蛋白质。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包含有具有表达活性的编码蛋白质序列,称为外显子;还含有无表达活性的序列,称为内含子。由于内含于是插在外显子之间,所以又称为插入序列。转录生成的mRNA前体中有来自外显子部分的,也有来自内含子部分的。在加工时,前体要进行剪接作用。
2.mRNA前体的加工
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初级转录本mRNA不需经过复杂的加工就表现有活性。唯一的加工作用是多顺反子mRNA在RNaseⅢ的催化下,裂解为单独的顺反子。
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mRNA要经过较复杂的加工过程。包括①5′末端加帽②3′端加尾③剪接去除内含子并连接外显子④核苷酸编辑⑤甲基化修饰。
(1)5′末端帽子的生成。步骤
①mRNA5′末端pppNp在磷酸酶作用下脱Pi,形成ppNp-。②在鸟苷酸转移酶作用下,与Gppp反应形成GpppNp-。③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由腺苷蛋氨酸(SAM)提供甲基,在鸟嘌呤的N-7上甲基化,然后在连接于鸟苷酸的第一个(或第二个)核苷酸2-OH上又进行甲基化,最后成为m7GpppNmp,这就是帽子生成。
(2)3′末端多聚A尾的生成。多聚A尾的生成是多聚A聚合酶的催化下,由ATP聚合而成。但多聚A尾形成并不是简单地加入A,而是先要在mRNA前体的3′末端11~30核苷酸处有一段AAUAA保守序列,在U7-snRNP的协助下识别,由一种特异的核酸内切酶催化切除多余的核苷酸。随后,在多聚A聚合酶催化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了3′末端多聚A尾。
(3)剪接作用。
在转录时,外显子及内含子均转录到hnRNA中。在细胞核中,hnRNA进行剪接作用,首先在核酸内切酶作用下剪切掉内含子;然后在连接酶作用下,将外显子各部分连接起来,成为成熟的mRNA,这就是剪接作用。
一个相同的初级转录本,在不同的组织中由于剪接作用的差异可以产生具有不同编码的mRNA,导致翻译生成不同的蛋白质产物。
在剪接作用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1)mRNA前体的剪切部位是在内含子末端的特定序列。内含子的序列中起始为GU;而终止于AG。
在内含子3′末端剪接点的上游20~50核苷酸范围内,还有一个在剪接中有重要作用的位点,其序列中含有A,称为分支部位。
内含子如果其中发生部分丢失,不一定会对剪接产生影响。3′末端或分支部位发生变异,则会导致错误的剪接。
2)套索的形成及剪除。
mRNA前体剪接过程中,先剪切下内含子,然后连接外显子。剪接的过程分两步反应进行:①内含子序列中分支部位中腺苷酸残基(A)的2′-OH攻击内含子5′末端与外显子1连接的磷酸二酯键,剪下了外显子1,而腺苷酸原来已有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的两个相邻的核苷酸残基,加上此2′、5′-磷酸二酯键的连接后,形成了“套索”中间产物。②已被剪切下的外显子1的3′末端-OH攻击内含子3,末端与外显子2之间的3′、5′磷酸二酯键,链断裂,内含子以套索形式被剪切下来,同时外显子1与外显子2连接起来。 ③剪接体的生成。 在mRNA前体剪接过程去除内含子时,还有多种成分的RNA-蛋白质复合体的参与,其大小为60S,是由几种非特异的小核核糖核蛋白(UsnRNP)与mRNA前体结合而成,称为剪接体。(UsnRNA)是一族snRNA,参与剪接作用的有多种UsnRNPs。
U1snRNP识别外显子的5′末端剪接序列,并与其互补而结合。 U5snRNP,识别并结合于内含于3′末端剪接点。U2snRNP识别并结合于A序列的分支点。还有U4及U6snRNP也参加到剪接体中,起配合作用。
(4)RNA编辑
在转录产物中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残基,生成具有正确翻译功能的模板,此即所谓RNA的编辑作用。 编辑过程由一个或多个小分子的“指导RNA”提供mRNA的编辑信息,并作为模板指导其进行编辑,在编辑体的帮助下进行编辑。
(5)甲基化修饰
原核生物mRNA分子中不含有稀有碱基,但真核生物的mRNA中则含有甲基化核苷酸,除了在hnRNA的5′端帽子结构中含有2-3个甲基化核苷外;在分子内部还会有l-2个m6A存在于非编码区。在序列中,m6A总是位于胞苷之后,形成了…NCm6AN序列。m6A的生成是在hnRNA的剪接作用之前发生的。
(二)tRNA前体的加工
①在核酸内切酶RNaseP作用下,从5′末端切除多余的核苷酸。
②在核酸外切酶RNaseD作用下,从3′末端切除多余的核苷酸。
③核苷酸转移酶催化,3′末端加CCA-OH,为tRNA加I特有反应。
④核酸内切酶催化进行剪切反应,剪掉内含子,由连接酶连接外显子部分。
⑤ 化学修饰作用,如甲基化、脱氨基、还原反应。
(三)rRNA前体的加工
原核生物有 16S、23S及 5S三种 rRNA,这三种rRNA均存在于30S的rRNA前体中。转录作用完成后,在RNaseⅢ催化下,将rRNA前体切开产生16S、25S及 5S rRNA的中间前体。进一步在核酸酶的作用下,切去部分间隔序列,产生成熟的 16S、23S及5S rRNA,还有成熟的 tRNA。并对16S rRNA进行甲基化修饰,生成稀有碱基。与4S rRNA加I变化不大。
真核生物的核蛋白体中有18S、5.8S及5S rRNA。 5SrRNA自己独立成体系,在成熟过程中加工甚少,不进行修饰和剪切。 45S rRNA前体中包含有 18S、5.8S及 28SrRNA。在加工过程中,分子广泛地进行甲基化修饰,主要是在28S及18S中。甲基化作用多发生于核糖上,较少在碱基上。随后45 S rRNA前体经核酸酶顺序剪切下生成18S、5.8S、28S rRNA。
三、核酶
对于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现称为“核酶”。
核酶作用方式较简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剪切型,这类核酸能催化自身RNA或异体RNA分子剪掉一段核苷酸片段,其催化功能相当于内切核酸酶的作用。②剪接型,这类核酶催化自身RNA进行化学反应,首先切去自身RNA内一个核苷酸片段,再将剩余的两个片断连接起来;相当于内切核酸酶及连接酶的联合作用。③其他类型,如核苷酸转移,脱磷酸作用。
核酶的酶活性种类:①核苷酸转移作用。②磷酸二酯键水解作用。③磷酸转移反应催化作用。④脱磷酸作用。⑤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核酶的意义:①RNA可作为生物催化剂。②打破了只有蛋白质才能有酶催化作用。③为进化先有核酸、先有RNA提供证据。④可用于制药和临床治疗。
四、RNA的复制
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后,还可进行复制,即在R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进行RNA合成反应。
RNA复制酶催化的合成反应是以RNA为模板,由5′向3′方向进行RNA链的合成。RNA复制酶缺乏校对功能的内切酶活性,因此RNA复制的错误率较高,RNA复制酶只是特异地对病毒的RNA起作用,而宿主细胞的RNA一般并不进行复制。
病毒RNA复制的几种方式
(1)含正链RNA(+)的病毒(例如,噬菌体Q):(+)RNA充当mRNA,合成蛋白
(+)RNA为模板,复制,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组装成病毒颗粒。
(2)含负链RNA(-)的病毒(例如狂犬病):由(-)RNA合成(+)RNA,再由(+)RNA合成蛋白质、(-)RNA,组装成病毒。
(3)含双链RNA的病毒(例如呼肠孤病毒):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和蛋白,组装病毒颗粒。
(4)逆转录病毒(例如白血病毒):由RNA反转录为DNA,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翻译蛋白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开新浪新闻
回到首页 查看更多精彩
打开新浪新闻
上海宇玫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3-08-27 广告
2023-08-27 广告
作为上海宇玫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我认为外泌体组分中的miRNA在病变细胞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疾病诊断:某些特定的miRNA表达水平可以反映病变细胞的状态,因此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分类。2. 药物研发:miRNA可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宇玫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