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
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
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说:“夏日校,教也。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此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分,前者专招贵族子弟,后者则面向百姓子女。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重。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
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又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可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庠、序成了乡学之名。
学则和校合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