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优质课教案

 我来答
好声音1718
2022-07-29 · TA获得超过66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 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创新,多元评价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多媒体出示: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出示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出示: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 牡蛎(lì)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渎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倒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激烈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2.请同学们深透理解文意,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并组织进行排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训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编演课本剧,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教师以学生习作《归来》为例,请学生点评。多媒体出示:

  归 来

  我们全家回到哈佛尔,母亲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看得出,她心里依然很焦躁。父亲脸色苍白,目光呆滞,嘴张得大大的,步履中微带踉跄。母亲暗暗地捅了他一下,提醒他千万不要在女婿面前失态。

  当天吃过晚饭,姐姐和姐夫走后,母亲又大骂起来:“我早知道这个可怜虫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再别让这个贼来糟蹋我们家了,菲利普,他要是回来,请你赶走他! 哼!”父亲没答话,他默默地从内衣口袋里掏出那封以前视若珍宝的信,颤抖着将它投入了炉火中,火花一闪,转眼信化成了灰烬。别墅没有了,我们全家的希望也随着这火光的一闪而消失了……

  不知怎的,我似乎一点儿也不惋惜,我眼前又出现了那张又老又脏的脸,那双呆滞的眼睛,一种无名的情感涌上我的心头……

  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

  一天傍晚,我们正在吃晚饭,门突然开了,夕阳的余晖将来人的身体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母亲神经质似的站了起来。屋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

  于勒叔叔站在门口,面色惨白憔悴,头发蓬乱,身上还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水乎服,前襟裂着一道长长的口子,手里拎着一个破旧的皮箱,箱角的铁皮已经磨坏了。他呆呆地站在那儿,嘴唇动了动,没说话,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大家。父亲呆愣愣地望着他,支支吾吾地说:“你……你……”又是一沉默,难堪的沉默,只有那只破旧的挂钟还在滴滴答答地走着。

  突然,母亲好像从梦中惊醒,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咄咄逼人地问道:“你是谁?”叔叔的脸抽动了几下,嘴唇动了动:“嫂子,我是于勒呀!”声音中带着哽咽。“于勒!你是于勒?你不是在美洲当了大阔人吗?”于勒叔叔眼里滚出两滴眼泪,声音颤抖着:“过去是的,我旅行回去,一场大火将我的家产烧个精光,我……我没办法呀!”母亲看了一眼在一旁发呆的父亲,又盯着叔叔厌烦地讥讽道:“嗬,瞧你的皮箱,里面一定装了不少钱吧!给我们的?嗯,肯定不少,可我们不稀罕,你还是自己拿回去过你的富贵日子去吧!别装穷吓唬我们了。”于勒叔叔默默地忍受着,泪水顺着苍老的脸流了下来。他又把哀求的目光投向父亲,他的亲哥哥,可父亲把脸转向了一边,他慢慢地俯下身去放下箱子。踉跄着向门外走去,他茫然地不知往哪里走,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

  母亲上去打开了箱子,拿出一个纸包,里面包着一些钱,还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母亲把它交给了父亲,父亲念道:”亲爱的菲利普,我的全部家产被火烧光了,为了赔偿你们,我卖牡蛎攒下了97法郎20生丁,钱虽不多,但它能使我的心好受一点,请你们务必收下,我知道回来是不会受到你们的欢迎的,故先写好这张字条。于勒。”

  我感到心中很压抑,父母的脸似乎变得那么丑恶,而叔叔的脸变得那么善良。对叔叔的同同情,对父母的怨恨,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而终于爆发了,我不顾一切地冲出门去,我要追回我的叔叔,我的亲叔叔……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多媒体出示:

  思考: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手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精彩发言,教师明确: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怨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根据课前排练情形,安排课本剧演出。演出结束后请参加编演的同学谈谈对剧中角色的认识体会,师生共同点评演出效果。

  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睑,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于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 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凋“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参考答案:

  1.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望发了财的弟弟回来,能带给他财富。“我”的父母在对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什么不同。

  3.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说话”。

  4.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的沮丧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6.A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一曲《让世界充满爱》唱出我们的心迹。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教学后记: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朗读揣摩为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