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余奚爱焉
1. 文言文《佽非斩蛟》的翻译
次非斩蛟 【原文】
次非斩蛟①
荆②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③,还反涉江④,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⑥?”船人曰:“未之见也⑦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⑨,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②荆:楚国
③干遂:吴国地名,吴国当时出产名剑。
④还:通“旋”,很短一段时间。反:同“返”。
⑤蛟:传说中与龙相似的一种水中的凶恶动物。
⑥两:疑为“而”,当在“能”字前。
⑦未之见也:没有见过。之作动词。这是 古汉语中常见的宾语提前的句式。
⑧祛:读qū区,除去。祛衣,脱掉外衣。
⑨弃剑以全己:这句意思是两蛟绕船是为了得到宝剑,如果把剑丢给它们,就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译文】
楚国有位名叫次非的勇士,在干遂得到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后来,在他渡江返回时,船刚到江的中心,突然跃出两条蛟龙,围着小船紧追不舍。
次非一见,便问船夫说:“你见过两条蛟龙夹绕小船,还能活命的吗?”船夫说:“从没见过。”
于是,次非脱下衣服,挽起袖子,拔出剑厉声喝道:“这不过是江中的烂肉朽骨而已。它们张牙舞爪是要得到这把宝剑,让我舍弃它来保全自己,真是痴心妄想!我哪能那样做呢!”说完跃入江中和蛟龙展开搏斗,终于把蛟龙刺死后回到船上。使全船的人都保全了性命。
【题旨】要无所畏惧,战胜恶势力。
2. 次非斩蛟的文言文解释
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游时来到吴国干遂这个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锋利的宝剑,高高兴兴地回楚国去。
次非在返回楚国的途中要过一条大江,便乘船渡江。当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时,忽然从水底游来两条大蛟,异常凶猛地向这条小木船袭击过来,很快地从两边缠住渡船不放,情况非常危急,所有乘船过江的人都吓呆了。
这时,次非向摆渡的船夫问道:“您在江上摇橹摆渡多年了,您曾经见到或听到过有两条大蛟缠住船不放而船上的人还能够有活下去的可能吗?”船夫回答说:“我驾船渡江几十年,也不知送过多少人过江,不说没见到,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而船上的人是没有危险的。”次非想:如果不除掉这两条恶蛟的话,全船的人就会有生命的危险。
于是他立即脱去外衣,捋起衣袖,抽出从吴国干遂得到的宝剑,对船上的人说:“这两条大蛟如此凶恶,也只不过是这江中一堆快要腐烂了的骨和肉,还怕它干什么?为了保全船上所有人的生命,我即使丢掉了这柄刚刚得到的上好宝剑,哪怕是我个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可惜的。”说完,他就毫无犹豫地手持宝剑跳到江中向缠住渡船不放的大蛟砍去,经过一场紧张、激烈的人与恶蚊的争斗,次非挥剑斩了那两条大蚊,从容不迫地上到船上来。
就这样,次非斩除了两条大蛟,保住了渡江的小木船,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为着大众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3. 爱莲说 文言文翻译
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转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 《樊姬进谏》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荚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刊、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
译文:
樊姬,是楚庄王的夫人。楚庄王登上王位之后,喜欢打猎,樊姬不断规劝楚庄王,可是楚庄王依然喜欢打猎,于是樊姬就不吃禽兽肉。楚庄王改正了过错,处理政事很勤敏。楚庄王曾经上朝,散朝很晚。樊姬下殿来迎接他,问:“为什么散朝这么晚?也许饥饿疲倦了吧?”楚庄王说:“跟贤人在一起,就不知道饥饿疲倦了。”樊姬问:“大王所说的贤人是谁啊?”楚庄王说:“是虞丘子。”樊姬听了,掩着嘴荚起来。楚庄王问:“你笑什么呢?”樊姬说:“虞丘子算是贤臣了,但不能说是忠臣。”楚庄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樊姬说:“我伺候大王十一年了,派人到郑国、卫囚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良的有两人,跟我并列的有七人,我难道不想独占大王的爱宠吗?我听说堂上女子多,就可以用来观察她们的才能,我不能固守私情蒙蔽国事,想让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我听说虞丘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知道贤人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适宜的吗!”楚庄王听后很高兴。第二天,楚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丁虞丘子,虞丘子离开座位,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让出自己的房子,派人去迎接孙叔敖,把他推荐蛤庄王,楚庄王让孙叔敖担任令尹,治理楚国三年,楚庄王得以成为霸主。楚国史书这样记载:“庄王成为霸主,是樊姬的功劳。”说的就是这些情况。
颂:樊姬谦让,没有嫉妒。推荐美人,跟自己在一起。非议讽刺虞丘于挡住了贤人进身的路。楚庄王听从她,成就了楚国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