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8-17 · TA获得超过94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3.3万
展开全部

假如要问:三国中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一场战争是哪个?答案显然是 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和荆州之仇,率大军讨伐东吴,却遭到了陆逊的火烧连营,基本上全军覆没。刘备狼狈的逃亡白帝城,最后饮恨而逝。



夷陵之战后,蜀汉集团元气大伤,彻底走上了下坡路。自此之后,无论诸葛亮再怎么雄才大略,再怎么鞠躬尽瘁,也难以改变蜀汉衰败的大势。

所以,每当读到这里时,很多人的心情都会变得沉重,都会替刘备惋惜,为蜀汉惋惜。

那么, 历史 上真实的夷陵之战到底是怎样的呢?刘备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何在人生的最后一场大战中,却会输得如此之惨呢?


要回答以上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夷陵之战的发生位置。

夷陵之战的爆发地点,就位于今天 湖北省的宜昌市 。具体有两个主要战场,分别是 夷陵 猇亭 ,也就是今天宜昌市的夷陵区和猇亭区。

因此,夷陵之战也被称为“猇亭之战”。

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率数万大军水陆并进,讨伐东吴。他先后攻占了巫山、秭归,并于222年的1月进入了夷陵地区。而东吴一方的陆逊则选择在猇亭扎下营寨进行防御。



在战争的最初阶段,陆逊认为刘备兵锋正盛,不宜展开决战,所以采取了拒不出战的策略。而刘备面对陆逊的死守,也没有太好的进攻手段,只好选择驻军于夷陵一带,并在长江两岸结下了数十个营寨,也就是所谓的 “七百里连营”

双方从222年的二月一直对峙到了六月,整整耗了4个多月的时间。最终,陆逊利用刘备在深山密林中扎下连营,首尾不能相顾的弱点,采取了火攻之计,火烧连营,取得了大获全胜。

溃败的蜀军基本上全军覆没,刘备被东吴军队围困在夷陵西部的马鞍山上,最后狼狈的突围而出,逃往了白帝城。


以上,就是夷陵之战的大致经过。可以发现,在夷陵之战的前期,刘备一方还是具备很多优势的。而这些优势,都和宜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蜀军占据地形优势。 从地形图看,宜昌的东边是广阔的江汉平原,向西则是巫山的崇山峻岭,宜昌恰好位于由平原向山地的过渡位置。刘备率军由西向东征伐,实际上是从高向低行军,居高临下,占尽了地利之便。

其次,蜀军占据水路上游优势。 宜昌位于长江三峡的入口位置,把守着由四川水路进入荆襄地区的水路要道。蜀军从长江的上游向下游发起进攻,水陆并进,顺流而下,无论是粮草的补给还是行军的效率,都比下游的东吴占尽先机。

第三,在三国时代,宜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性,那就是它正好位于魏蜀吴三国的最中心位置。


从地图上可以直观的看出,宜昌向东就是荆州,而荆州之北则是襄阳,是曹魏南下的最重要通道。所以,在陆逊抵抗刘备之时,还要防备着曹魏从襄阳南下进行偷袭。对于东吴来说,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着腹背受敌的两难之境。

所以说,由于宜昌的地理因素,使战争初期的刘备具备了三重巨大的优势。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来说,这些优势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势。

可是问题来了:拥有三重优势的刘备,为何还会输的那么惨呢?

说起刘备失败的原因,很多人的答案高度一致,那就是因为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军事错误: 把营寨结在了深山密林之中,而且是七百里连营。

正是由于这七百里连营,导致了他的军队首尾不能相顾,导致了陆逊的火攻之计可以得逞,导致了整个蜀军溃败的发生……

也正是“七百里连营”的低级错误,使得刘备背上了一个不懂打仗的名号,一下子被嘲讽了两千年。


可是,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未必。

因为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刘备当时根本不可能结下七百里连营。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先来看下蜀军的人数。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当时发动了70万大军伐吴。假如真的是70多万人,沿着长江沿线铺开,的确是有可能结一个700里的长营。

不过,刘备当时真的发动了70万大军吗?按照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益州的总人数不过500多万,考虑到三国时期的动荡,当时的益州人口乐观估计也就只有200多万,刘备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动全国人口三分之一的兵力去伐吴呢?


事实上,关于刘备伐吴的兵力,《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这说明,刘备当时只有4万多人,再加上沙摩柯支援的1万人,总计也就5万人马。试想一下,把5万多人铺在长达700里的长江岸边,每个营寨中只有多少人?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进行分析。假如刘备真的结下七百里连营,从宜昌为起点向西丈量七百里,其距离已经到达了今天的重庆一带,甚至都远远的超过了白帝城以西。这么长的距离,而且只有区区五万人,就算是个从来都没打过仗的人也不会这样结营,更别说是征战一生的刘备了。


所以说,刘备当时根本没有结下七百里连营,这里的七百里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虚数。

其实,当时刘备结营的位置,应该只是涵盖了从猇亭和夷陵一带的长江两岸。再从夷陵向西,虽然也有军营,但其实是用来进行粮草补给的中转站,其中并没有布置兵力。



说到这里可以得知,所谓的“七百里连营”其实是一个夸张的说法,真实的 历史 中应该并不存在。

那么,既然“七百里连营”之说并不是真的,导致刘备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综合分析,刘备之败,主要败在了以下四点:

1.人数并不占优。

刚才已经提到,夷陵之战并不是一场人数悬殊的战争,刘备的兵力只有五万。而东吴一方的兵力在《三国志 陆逊传》中有记载:

这说明,东吴当时投入的兵力也是五万,双方旗鼓相当,不分上下。

所以,从人数方面来说,刘备一方其实是占了一些劣势。


2.孤军深入,战线拉得太长。

刘备之所以失败,还和他操之过急,孤军深入的策略有关。需要知道,当时吴国和蜀国之间的边境并不是在夷陵,而是在夷陵以西300多里处的建平郡,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巫山县附近。

在战争之初,刘备进军顺利,很快的攻占了巫山和秭归,把战线推进到了夷陵。但是,这种行为也使他进入敌国300多里,孤军深入,拉长了战略纵深。

这一点,也正是刘备急于求成心态的集中体现

3. 水军上岸。

刘备之败,还败在他的仁慈之心。

由于陆逊一直坚守不出,所以双方从222年的2月一直相持到了6月。荆襄地区的6月份,正值炎热酷暑时节,尤其是在毫无遮挡的长江江面上,烈日蒸晒,湿热难当。


蜀军在一开始进入夷陵时,本来是水陆并进,这一点也正是陆逊最为忌惮的。可是,刘备不忍长江上的水军士兵日夜承受酷暑,下令所有水军上岸,在长江两岸的茂密山林中遮荫结营。正是这样,才导致了蜀军在深山茂林中结下数十座营寨,成为了陆逊火攻的靶子。

4. 强大的对手。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还是由于刘备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陆逊。

公元222年,陆逊只有39岁,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而且还是个从未带兵打过硬仗的书生。然而,他却清晰的分析到了刘备急于交战的心态,采取了坚守不出,拒不出战的策略,把时间硬生生从222年的春天拖到了炎热的夏季。而正是由于时间的变化,导致了双方心态和战局的变化,因此才扭转了战争的走向。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假如刘备遇到的是一个庸庸碌碌之辈,或许可以一击必胜。但是,他却遇到了陆逊,败给了陆逊,也成就了陆逊的千古功业。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凭吊刘备祠庙时曾写下诗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的确,刘备能够以布衣之身白手起家,在三国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在汉室气数已尽之时苦苦维系刘姓社稷,已经算是实属不易。虽然他的晚年遭受了夷陵之战的败北,却仍然能够当得起英雄之名。

可是,由于“七百里连营”的说法,导致了很多人对刘备产生了误区,认为他不会打仗,不懂打仗。经过我们今天的分析,或许这种看法可以进行一些纠正。起码我们可以知道,刘备并非不会打仗,他只不过是有些心急,错误的发动了一场本不该有的战争。

毛主席曾经点评:“刘备的优点有很多,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或许,这是对于刘备一生最准确的评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