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_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行为分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要具备有效性必定要有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参与,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的行为并非完全有效就使得教学往往趋于低效或无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行为是否有效又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本文主要从学生行为这个角度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生行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的活动是不能被教师取代的。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行为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对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有着很大影响。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现状
为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全面研讨,笔者从学生角度展开抽样调研,选取了曲靖市麒麟区农村的西城小学、高家屯小学、晏官屯小学、雅户小学、黄泥堡小学等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通过问卷对学生行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辟了另一通道。
有效课堂教学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学生问卷中,对于学生有效学习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上课前是否提前做好预习”只有49.1%的选择了“总是提前预习”,29.9%“多数时候预习”,12.9%“很少预习”。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语文课预习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做得很充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有效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有55.2%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37.8%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10.5%的学生“从不举手”。教学是相长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可这个数据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主要表现就是与教师展开对话。如果学生只思考而不把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与他人交流,那么整个教学就会在封闭的环境中难以顺利开展,教师在没有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要达到有效教学是很困难的。
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很大。当问及:“你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有高达73.9%的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17.3%的学生“常处于思考感受中”,8.7%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程度并不高,整个教学很少有学生的参与活动。尽管课改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现今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依然占主角,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很适应这样的课堂。但从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角度讲,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自主参与程度不高的课堂是很难达到教学有效性的。反映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仍然缺少活力,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比较呆板,或者说教师总是给他们一种很严肃的印象,使学生们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学生行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行为是影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形成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因素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一般特征。
学生的一般特征指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表现在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等方面。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这些共同具有的每个性质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某个人可能可以快速阅读书面的文章,而另一个人却读得很慢而且疙疙瘩瘩。所有这一切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认知、情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那么,教学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2.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生的起点能力指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原来具有的学习准备状态。不了解学生的起点,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学生起点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将学生的起点能力定得太高或太低,要么脱离学生实际,要么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都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起点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起点、技能起点能力和态度起点能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影响后继的学习行为,而不具备相应的学习某一任务的先前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就难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和动机,因而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陈琦、刘德儒等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比如计划、监督、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人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等策略),这些才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的最本质要素。但遗憾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应远远大于仅教给学生知识内容本身。
4.学生的参与。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发展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同化、顺应环境,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心理结果的过程。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提,没有个体对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没有学习。“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相反,它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它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过程。陈向明认为,以往我们在学校里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带有“教”的特点,可是学生按照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往往与学生的“学”没有多大关系,很难使“真正学习”发生。只有学生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加入到学习的过程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保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生行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的活动是不能被教师取代的。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行为尤为重要,因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对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有着很大影响。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行为现状
为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全面研讨,笔者从学生角度展开抽样调研,选取了曲靖市麒麟区农村的西城小学、高家屯小学、晏官屯小学、雅户小学、黄泥堡小学等对四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通过问卷对学生行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辟了另一通道。
有效课堂教学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学生问卷中,对于学生有效学习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上课前是否提前做好预习”只有49.1%的选择了“总是提前预习”,29.9%“多数时候预习”,12.9%“很少预习”。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语文课预习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做得很充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有效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有55.2%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37.8%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10.5%的学生“从不举手”。教学是相长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可这个数据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主要表现就是与教师展开对话。如果学生只思考而不把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与他人交流,那么整个教学就会在封闭的环境中难以顺利开展,教师在没有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要达到有效教学是很困难的。
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很大。当问及:“你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有高达73.9%的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17.3%的学生“常处于思考感受中”,8.7%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程度并不高,整个教学很少有学生的参与活动。尽管课改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现今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依然占主角,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很适应这样的课堂。但从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角度讲,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自主参与程度不高的课堂是很难达到教学有效性的。反映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仍然缺少活力,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比较呆板,或者说教师总是给他们一种很严肃的印象,使学生们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学生行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行为是影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形成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因素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一般特征。
学生的一般特征指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表现在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等方面。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这些共同具有的每个性质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某个人可能可以快速阅读书面的文章,而另一个人却读得很慢而且疙疙瘩瘩。所有这一切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认知、情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那么,教学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2.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生的起点能力指的是在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原来具有的学习准备状态。不了解学生的起点,教学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学生起点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将学生的起点能力定得太高或太低,要么脱离学生实际,要么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都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起点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起点、技能起点能力和态度起点能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影响后继的学习行为,而不具备相应的学习某一任务的先前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就难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和动机,因而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陈琦、刘德儒等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比如计划、监督、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人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等策略),这些才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的最本质要素。但遗憾的是,学生学习策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应远远大于仅教给学生知识内容本身。
4.学生的参与。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发展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同化、顺应环境,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心理结果的过程。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提,没有个体对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没有学习。“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正规教学的结果;相反,它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它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过程。陈向明认为,以往我们在学校里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带有“教”的特点,可是学生按照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往往与学生的“学”没有多大关系,很难使“真正学习”发生。只有学生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加入到学习的过程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形成,自主学习的品质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保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