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
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主要内容: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
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主要内容: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
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主要内容:
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4、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
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第二阶段是从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
第三阶段是杜甫又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这一阶段杜甫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诗。
主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抒情诗特别多,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回忆往事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大声疾呼的,更有政治讽刺诗。具体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等。
扩展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名句名言: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译文::一定要登上山的顶峰,俯瞰显得小的群山。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那些腹内草莽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多是酒囊饭袋却偏偏不饿死,而那些学富五车志在报国的有用之士却挣扎在死亡线上。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译文: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 清新脱俗,像鲍照的诗一样俊秀飘逸。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译文: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6、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译文:拉弓要拉劲大的,射箭要用箭长的,人在马上,要射他就先射他骑的马 ,抓贼要抓首领。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文: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道路上却暴露着冻饿致死的人的白骨。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译文: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译文:烽火连天起这么多年,家书都快值千金了。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扩展资料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855151.html?si=3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他在四川飘泊了八九年。最后客死在一条破船上,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要发出关怀人民疾苦的强音,自然,他的处境是萧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