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知识点复习(哲学)
展开全部
(三)认 识 论(既唯物又辨证的认识论)
(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
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概括起来就是即实践和认识
▲1、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认识"、"实践"、"精神状态"相互联系的三方面内容)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因素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主观因素包括:业已形成的观念(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等)、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
2、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对象、基本分类、根本任务和科学的认识方法)
1)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真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核心是矛盾分析方法)
▲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7)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8)认识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3、实践(认识的来源、动力、最终目的、检验标准)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关键要点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受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做到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也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辨证法。
2、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显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①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可见,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②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的发展着,可见,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3)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是有联系的。①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是互相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③把两个特征对立起来必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和认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也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间接经验是从他人、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同时,不管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两者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是别人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皆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流"和"源"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注意学习间接经验,又要注意学习直接经验;既要注意学习书本知识,又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
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概括起来就是即实践和认识
▲1、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认识"、"实践"、"精神状态"相互联系的三方面内容)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因素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主观因素包括:业已形成的观念(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等)、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
2、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对象、基本分类、根本任务和科学的认识方法)
1)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真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核心是矛盾分析方法)
▲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7)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8)认识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3、实践(认识的来源、动力、最终目的、检验标准)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关键要点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受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做到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也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辨证法。
2、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显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①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可见,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②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的发展着,可见,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3)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是有联系的。①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是互相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③把两个特征对立起来必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和认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也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间接经验是从他人、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同时,不管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两者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是别人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皆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流"和"源"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注意学习间接经验,又要注意学习直接经验;既要注意学习书本知识,又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