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考场上的说话技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言语表达能力是面试的重要测评要素,面试中语言技巧使用的优劣,直接反映了考生的知识和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会推动面试的顺利进行,协调考生与考官的沟通,使考官能够全面了解考生的能力和素质。绝大多数的考生朋友往往会忽略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很难学习到言语规范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实战中的言语技巧。
一、“我”字的使用
二、发表意见的技巧
三、怎样做恰当的解释
四、如何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
五、借“口”说话
六、面试用语的“禁忌”
一、“我”字的使用
1. 减少“我”字的使用频率
在考场上,考生极力向考官推销自己:“我”适合这份工作;“我”毕业于某某学校等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多数人既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又有不愿意做别人的观众的心态,因此在考生痛快地使用“我”的时候,考官可能已经厌烦了。
2. 尽量变单数的“我”为复数的“我们”
3. 用较有弹性的“我觉得”“我想”来代替强调意味很浓的“我认为”、“我建议”等词语,以起到缓冲作用
4. 使用“我们”的替代语,如“大家”等,以转移“我们”的语义积累作用
5. 对“我”字作修饰和限定,如,“我的拙见”“我个人的看法”等
6. 在符合语法的情况下省略主语“我”,如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省略主语变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
总之,除了在明确主体、承担责任的语义环境下,应慎用和巧用“我”字。
二、发表意见的技巧
针对某一问题考生能否发表合理的、深刻的、有建设性的观点,是公务员面试中的一项常规的而且是重要的测评项目。为了争取考官的认可,考生除了要具备真才实学能够发表真知灼见,也要掌握表达自己观点的艺术,以此来促进考官对自己观点的理解和接受。
1. 考官提问时请考生注意听,抓住考官提问的要点,同时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考官未说完,绝不能打断其话头,静待考官说完后再从容不迫地发言。
2. 保持与考官的及时沟通。发言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考官的反应;考官未听清楚,要及时重复;考官表示困惑,要加以解释或补充说明;如果考官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请自己结束话题,而不要等到被打断。
3. 不要固执己见,应该允许考官提出相反意见,并且虚心倾听,真诚请教。若经过讨论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记住不要明确否定考官的意见(尽管实质上已经这样做了),同时尊重考官的意见。
4. 当问题属于中性或不易引起争论时,可直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5. 当自己的观点不易被接受时,可以使用“层层递推法”和“反证法”。
前者指先从考官易接受的但离你的真实主题较远的观点谈起,逐步接近你的真实观点——以清晰的逻辑和考官们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推销你的观点。后者是指用“相反”的方法提出观点,然后逐步去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最终阐明你真正的观点。人们反对错误的观点往往比接受正确的观点更容易。提供确切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当考生提供了确切详实的论据,而不是仅提自己的主张时,你的观点就容易被接受。
三、怎样做恰当的解释
在面试中解释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解释的目的是将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实、观点说清楚,或者是阐释某件事的原因,还或者是将考官的误解及时澄清。
“解释”本身并不难,但要使自己的解释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了。
1. 解释的态度应端正
考生在做解释时,不能因为考官要求你解释的问题太简单而表现得不耐烦或自傲,很多时候,考官并不是真的不懂或没听清,他们也不是想搞清楚你到底懂多少。考官要求考生解释某一问题,往往考察的就是考生会不会解释。考生也不能因为自己被误解或自己的回答被怀疑,需要自己做出解释,而感到委屈和不满。考生在做解释时必须态度诚挚,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说明问题。
2. 应适时收尾
当解释实在难以奏效时,考生不必着急,“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经做了某个判断,考生往往很难改变他的观点,这时转移话题是的解决办法。而考生若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非要让考官明白,那样就可能将考生与考官的关系弄僵。
3. 有理有据
解释其实就是阐明考生的论点和论据。在你确凿的证据和一定的逻辑推理的支持下,考官将很容易接受考生的解释。
4. 实事求是
解释时若真实情况难以直言,请考生不要寻找借口,强词夺理,更不能巧言令色,凭空编造。该解释的,就讲明客观原因,表明自己态度;不该解释的,不要乱加说明。
考生若有不便直说的或考生不愿在考场表露的,可以如实向考官说明并请求他们的谅解。
5. 承担责任
当考生被要求解释自己过去工作中的失误或某些不足时,若仅仅说明事情的经过而回避自己的责任,就不明智了。欲通过自己的解释获得考官的信任和谅解,考生勇于承担责任。请放心,对此考官不会只注意“错误是谁造成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谁承担的责任并做了怎样的解释”。在自己承担责任时,要就事论事,将责任严格限定于所解释的事情上,不要随意扩大。有的考生误以为自己承担的责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越诚恳,这种误解后果会很严重。有的问题甚至只需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误或不懂,不用解释。例如考生迟到五分钟,除非有确实的理由,否则不要解释,诚恳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
6. 间接解释
即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解释,包括自己原单位领导、大学的老师、奖状证书等书面材料以及媒体资讯等等。引用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解释将增强自己解释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四、如何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
考生的发言需简洁、精炼,谈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内容为线索,展开发挥。考生不要东拉西扯,将主题漫无边际地外延。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考生可采用结构化的语言。回答问题时,开宗明义,先做结论,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条理清晰地展开主要内容。当然也要避免议论冗长。
1. 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如有考生叙述大学期间某次期中考试期间,他以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发起了一次“考试不作弊”的活动。该考生用“中考”来指“期中考试”造成考官们误以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考试。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歧义用语。
2. 指代清楚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而口语速度快,如果代词用的太多,考官难以根据上下文(根本无下文)来分清指代关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的,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
3. 情节叙述需提供确切信息
有些考生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例如被问到对过去的某件过失怎样认识时,考生回答:“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样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
4. 避免使用语义含糊的词语或句式
有些词语本身就语义含糊,一些句式也是这样,如:“可能”“也许”,“如果必须做出结论的话……”等。
5.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如:“昨天去哪了?”对方不会听不懂。但考场上既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也不要随意省略主语。面试考场上应使用较正式的口语,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如考生询问“我的观点对吗?”就不如“刘处长您认为我的观点对不对?”的说法好。
6. 不用方言。
除非考官同意,否则考生在考场上尽量使用普通话。有些特殊的职位可能要求会某种方言则另当别论。考生有时发现某考官是同乡时,情不自禁地说几句家乡话,这倒不打紧,但注意适可而止。 另外,考生不要在语言中夹杂外语,如不时地蹦出些:“Thank you/OK/Yes”等。
7. 可以在话题末尾做一个小结
对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考生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
8. 增强谈话的逻辑结构
考生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承上启下,并突出逻辑关系。
五、借“口”说话
面试时的很多问题是直接针对考生提的,需要考生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问题如果考生“借口说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考官询问:“你认为自己大学期间的成绩优秀吗?”那么考生如果正面回答:“我想应该是不错的吧!”就很难有说服力。而如果考生借用他人的“口”来证实自己,就会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三年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由于在专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系的一名中科院院士沈教授让我进入他的实验室,并对我的工作做了中肯的评价。毕业前,在沈教授指导下,我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学术报告,该刊物{考试 大整理}的总编认为这篇报告观点新颖、内容翔实……”
借口说话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借的口”——选择的人或事物应该是考官能接受、能认可的。如果考生说:“我母亲一直认为我很聪慧……”就似乎不太合适,因为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和权威。此外,考生还应尽量将这种方法表达得委婉含蓄一些。有位考生对考官说:“某局刘局长来我校参观时,对我做了很高的评价,并欢迎我毕业后来本局工作……”这样会令考官感到考生抬出某领导来压自己,未免会有抵触之意。
借口说话,既不能大张旗鼓、盛气凌人,又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只要避免了这几点,“借口说话”的技巧就能恰当地运用。
六、面试用语的“禁忌”
1. 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
有些考生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言水泄不通,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响应,例如某考生这样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所以……换句话说……”。
2. 语言的反复追加
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
3. 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例如一些考生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考生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4. 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
如果考生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像小学生解问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令考官乏味。考生应尽可能地变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例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成:“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是由于……”等等。
5. 不要随便扩大指代范围
有的考生经常使用“众所周知……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6. 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一个人的“言语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然后”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角、搔头发、抹鼻子的伴随动作。
一、“我”字的使用
二、发表意见的技巧
三、怎样做恰当的解释
四、如何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
五、借“口”说话
六、面试用语的“禁忌”
一、“我”字的使用
1. 减少“我”字的使用频率
在考场上,考生极力向考官推销自己:“我”适合这份工作;“我”毕业于某某学校等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多数人既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又有不愿意做别人的观众的心态,因此在考生痛快地使用“我”的时候,考官可能已经厌烦了。
2. 尽量变单数的“我”为复数的“我们”
3. 用较有弹性的“我觉得”“我想”来代替强调意味很浓的“我认为”、“我建议”等词语,以起到缓冲作用
4. 使用“我们”的替代语,如“大家”等,以转移“我们”的语义积累作用
5. 对“我”字作修饰和限定,如,“我的拙见”“我个人的看法”等
6. 在符合语法的情况下省略主语“我”,如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省略主语变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
总之,除了在明确主体、承担责任的语义环境下,应慎用和巧用“我”字。
二、发表意见的技巧
针对某一问题考生能否发表合理的、深刻的、有建设性的观点,是公务员面试中的一项常规的而且是重要的测评项目。为了争取考官的认可,考生除了要具备真才实学能够发表真知灼见,也要掌握表达自己观点的艺术,以此来促进考官对自己观点的理解和接受。
1. 考官提问时请考生注意听,抓住考官提问的要点,同时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考官未说完,绝不能打断其话头,静待考官说完后再从容不迫地发言。
2. 保持与考官的及时沟通。发言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考官的反应;考官未听清楚,要及时重复;考官表示困惑,要加以解释或补充说明;如果考官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请自己结束话题,而不要等到被打断。
3. 不要固执己见,应该允许考官提出相反意见,并且虚心倾听,真诚请教。若经过讨论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记住不要明确否定考官的意见(尽管实质上已经这样做了),同时尊重考官的意见。
4. 当问题属于中性或不易引起争论时,可直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5. 当自己的观点不易被接受时,可以使用“层层递推法”和“反证法”。
前者指先从考官易接受的但离你的真实主题较远的观点谈起,逐步接近你的真实观点——以清晰的逻辑和考官们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推销你的观点。后者是指用“相反”的方法提出观点,然后逐步去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最终阐明你真正的观点。人们反对错误的观点往往比接受正确的观点更容易。提供确切的信息支持自己的观点,当考生提供了确切详实的论据,而不是仅提自己的主张时,你的观点就容易被接受。
三、怎样做恰当的解释
在面试中解释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解释的目的是将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实、观点说清楚,或者是阐释某件事的原因,还或者是将考官的误解及时澄清。
“解释”本身并不难,但要使自己的解释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了。
1. 解释的态度应端正
考生在做解释时,不能因为考官要求你解释的问题太简单而表现得不耐烦或自傲,很多时候,考官并不是真的不懂或没听清,他们也不是想搞清楚你到底懂多少。考官要求考生解释某一问题,往往考察的就是考生会不会解释。考生也不能因为自己被误解或自己的回答被怀疑,需要自己做出解释,而感到委屈和不满。考生在做解释时必须态度诚挚,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说明问题。
2. 应适时收尾
当解释实在难以奏效时,考生不必着急,“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经做了某个判断,考生往往很难改变他的观点,这时转移话题是的解决办法。而考生若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非要让考官明白,那样就可能将考生与考官的关系弄僵。
3. 有理有据
解释其实就是阐明考生的论点和论据。在你确凿的证据和一定的逻辑推理的支持下,考官将很容易接受考生的解释。
4. 实事求是
解释时若真实情况难以直言,请考生不要寻找借口,强词夺理,更不能巧言令色,凭空编造。该解释的,就讲明客观原因,表明自己态度;不该解释的,不要乱加说明。
考生若有不便直说的或考生不愿在考场表露的,可以如实向考官说明并请求他们的谅解。
5. 承担责任
当考生被要求解释自己过去工作中的失误或某些不足时,若仅仅说明事情的经过而回避自己的责任,就不明智了。欲通过自己的解释获得考官的信任和谅解,考生勇于承担责任。请放心,对此考官不会只注意“错误是谁造成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谁承担的责任并做了怎样的解释”。在自己承担责任时,要就事论事,将责任严格限定于所解释的事情上,不要随意扩大。有的考生误以为自己承担的责任越大,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越诚恳,这种误解后果会很严重。有的问题甚至只需自己承认自己的失误或不懂,不用解释。例如考生迟到五分钟,除非有确实的理由,否则不要解释,诚恳地向考官道歉就可以了。
6. 间接解释
即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解释,包括自己原单位领导、大学的老师、奖状证书等书面材料以及媒体资讯等等。引用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解释将增强自己解释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四、如何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
考生的发言需简洁、精炼,谈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内容为线索,展开发挥。考生不要东拉西扯,将主题漫无边际地外延。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考生可采用结构化的语言。回答问题时,开宗明义,先做结论,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条理清晰地展开主要内容。当然也要避免议论冗长。
1. 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如有考生叙述大学期间某次期中考试期间,他以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发起了一次“考试不作弊”的活动。该考生用“中考”来指“期中考试”造成考官们误以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考试。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歧义用语。
2. 指代清楚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而口语速度快,如果代词用的太多,考官难以根据上下文(根本无下文)来分清指代关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的,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
3. 情节叙述需提供确切信息
有些考生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例如被问到对过去的某件过失怎样认识时,考生回答:“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样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
4. 避免使用语义含糊的词语或句式
有些词语本身就语义含糊,一些句式也是这样,如:“可能”“也许”,“如果必须做出结论的话……”等。
5.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如:“昨天去哪了?”对方不会听不懂。但考场上既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也不要随意省略主语。面试考场上应使用较正式的口语,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如考生询问“我的观点对吗?”就不如“刘处长您认为我的观点对不对?”的说法好。
6. 不用方言。
除非考官同意,否则考生在考场上尽量使用普通话。有些特殊的职位可能要求会某种方言则另当别论。考生有时发现某考官是同乡时,情不自禁地说几句家乡话,这倒不打紧,但注意适可而止。 另外,考生不要在语言中夹杂外语,如不时地蹦出些:“Thank you/OK/Yes”等。
7. 可以在话题末尾做一个小结
对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考生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
8. 增强谈话的逻辑结构
考生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承上启下,并突出逻辑关系。
五、借“口”说话
面试时的很多问题是直接针对考生提的,需要考生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问题如果考生“借口说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考官询问:“你认为自己大学期间的成绩优秀吗?”那么考生如果正面回答:“我想应该是不错的吧!”就很难有说服力。而如果考生借用他人的“口”来证实自己,就会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三年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由于在专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系的一名中科院院士沈教授让我进入他的实验室,并对我的工作做了中肯的评价。毕业前,在沈教授指导下,我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学术报告,该刊物{考试 大整理}的总编认为这篇报告观点新颖、内容翔实……”
借口说话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借的口”——选择的人或事物应该是考官能接受、能认可的。如果考生说:“我母亲一直认为我很聪慧……”就似乎不太合适,因为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和权威。此外,考生还应尽量将这种方法表达得委婉含蓄一些。有位考生对考官说:“某局刘局长来我校参观时,对我做了很高的评价,并欢迎我毕业后来本局工作……”这样会令考官感到考生抬出某领导来压自己,未免会有抵触之意。
借口说话,既不能大张旗鼓、盛气凌人,又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只要避免了这几点,“借口说话”的技巧就能恰当地运用。
六、面试用语的“禁忌”
1. 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
有些考生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言水泄不通,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响应,例如某考生这样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所以……换句话说……”。
2. 语言的反复追加
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
3. 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例如一些考生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考生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4. 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
如果考生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像小学生解问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令考官乏味。考生应尽可能地变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例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成:“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是由于……”等等。
5. 不要随便扩大指代范围
有的考生经常使用“众所周知……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6. 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一个人的“言语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然后”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角、搔头发、抹鼻子的伴随动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