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我来答
各种怪miu
高粉答主

2023-05-07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1万
展开全部

1、这句话出自出自于《二入四行论》,作者达摩祖师。全文可以在网页、公众号等,如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

2、随缘行者: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3、无所求行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扩展资料:

《二入四行论》原文及译文:

1、原文: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译文:体悟佛法的真谛有许多的途径,简单地说,不外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2、原文: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

译文:什么是理入?即凭借言教(语言、文字等),而体悟佛法的真谛。(应)深信有情生命体,都是同一佛性,却为客尘烦恼所覆盖,不能显现明了。

3、原文: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

译文:如果要舍去妄执,同归真性,应当凝心不动,住于壁观。心中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分别,凡夫和圣人都如如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如是坚住不移。

4、原文: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译文:再不随于文教的限制,这就与真理暗相符合。没有自他凡圣的分别,心境寂然无为,称之为理入。

5、原文: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

译文:什么是行入?即所谓的四行。其他的各种行,都统摄在这四行中。

6、原文:何等为四?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译文:什么是四行呢?一是报怨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7、原文: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

译文:什么是报怨行呢?实践佛法的人,如果在受到苦难的时候,应当从内心如是思惟观察:

8、原文: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译文:人们从过去无数的时劫中,抛弃了根本的真如法性而随从外境的末流,流浪在六道轮回之中,常怀怨尤憎恨的恶念,彼此斗争、毒害,没有止境。

9、原文: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译文:我今生虽然没有过错,(遭受这样的苦难)是我过去冤孽的偿报。不能怨天尤人,因为上天和别人,都是不能给与我苦难的。

10、原文: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译文:经上说,遭遇苦难而不忧惧。为什么呢?是认识和到达真理的本源的原故。这个无染的真心生起来的时候,是与无上的道相应的,自然会体谅平息因苦生起的怨恨心,而增进道业。(如上思惟观察)就是报怨行。

11、原文: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译文:第二是随缘行,众生本来是没有独立自性的,并随自己的业力而流转生死。众生所感受的有苦有乐,都是从因缘而生。

12、原文: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译文:如果得到荣誉等殊胜的果报,只不过是我过去所作的善业感招,今天才得到报偿,当因缘散灭的时候,它就会如烟消失,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

13、原文: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译文:一切得失随顺于心性,心中不因得而增加什么,也不因减而失去什么,不受外界喜怒之风的干扰,巍然不动,就冥顺于不可言说的真道,因此说名随缘行。

14、原文: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译文:第三是称所求行,世间人都长时沉迷在苦海中,时时刻刻贪求、执着无厌,便称之为求。

15、原文: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译文:有智慧的哲人对于真理的启悟,将真理运用在现实的世间,安心于寂静无为的心境中,形体随顺于道而自然运化,不作刻意的贪求。宇宙万有,莫不皆空,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庆幸的。

16、原文: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译文:人生善业的功德和恶业的黑暗,常常交相随逐,无有休息。久居的三界之中,犹如火宅一样,生死交互逼迫。只要有业报感招的有漏之身,皆诸苦为患,谁能得到安宁呢?

17、原文: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译文:(圣人)明了通达这个道理,所以在万有的世间中,息诸妄想,无欲无求。如经上说,凡有所求,都会感招苦报,若没有贪求,就会得到快乐。知道无求的道理,是是真正的有道行者。

18、原文: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译文:第四是称法行,心性本净的理体,称为法。此理体的万相都是性空的,没有染污和执着,没有彼此的分别。

19、原文: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译文:《维摩经》说,法性之中,没有众生的相状,因它远离众生的烦恼;法性之中,没有独立的自性,因为它远离了我相的执着。有识之士若能信解这个道理,就应当随顺法体而践行。

20、原文: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

译文:法体对于身体、寿命、财产等,是没有悭贪之心,应当应当广行六度之施舍度,使内心没有吝惜,达到不执于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者,即所谓的三轮体空,没有偏和执着。

21、原文: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译文:只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垢,摄化一切有情,而不执着于这些外相。这样不但能利益自身,还能利益他人,更能使菩提之道更加庄严,并之增长。

22、原文: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译文:施舍是六度之一,余下五度,也应该这样修持。为了去除妄想而修行六度,而不执着于所修之行,便是称法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入四行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