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步枪
半自动步枪
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军队的制式武器仍然以手动步枪为主。然而,当战争爆发以后,冲锋枪这样的全自动枪械在战场上大行其道,使用手动步枪根本无法与之在近距离火力上抗衡。尤其是以德空为代表的闪电战术,士兵手持冲锋枪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一次次迅速取得战场上的胜利。
各国为了提高发兵的持续火力,设计出各种不同口径的半自动步枪,如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苏联的SVT-40步枪、德国的Gew41及Gew43步枪、日本的四式步枪等。
美国M1加兰德步枪:世界上第一种大量装备部队的半自动步枪,由美国春田兵工厂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式步枪。口径7.62毫米,全长1100毫米,有效射程457米。
苏联SVT-40步枪:1940年开始苏联红军小范围装备的一款半自动步枪,口径7.62毫米,全长1226毫米,有效射程80米。
德国Gew41步枪:1941年瓦尔特公司生产,口径7.92毫米,有效射程400米。
德国Gew43步枪:1943年瓦尔特公司在Gew41的基础上吸收了苏联SVT-40步枪部分设计生产的半自动步枪,口径7.9毫米,全长1130毫米,有效射程500米。
半自动步枪可以利用推动弹头的高压气体产生的后坐力完成退壳、装弹的动作,士兵只不断扣下扳机击发,虽然每次只能发射一发枪弹,但火力的持续能力已经比手动步枪提升了许多。同时,半自动步枪也避免了冲锋枪那样连续发射枪弹造成的枪口跳动,射击精度比冲锋枪更高。
半自动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开始成为大部分国家军队的制式装备,这种情况一直维持至20世纪6年代。越南战争以后,美国和苏联纷纷开始以自动步枪装备部队,引发了一波从半自动步枪换装自动步枪的风潮。
当时的部分自动步枪,仍然发射全威力弹药,连续射击时会带来巨大的后坐力,造成枪口跳动严重。
因此,虽然士兵手中使用的是自动步枪,但为了保持精度,也会尽量像半自动步枪那样逐发射击,一些国家甚至强制锁定自动步枪的发射状态为半自动。
自动步枪虽然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装备部队的半自动步枪,但美军采用该枪的时候已经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6年,而自动步枪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来到战场。
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原本是作为步枪研制的,但来到战场上之后被装上了两脚架作为机枪使用口径7.62毫米,全长1214毫米,有效射程548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参战后发现,在欧洲大陆环境恶劣的堑壕战中,他们缺乏宓集的火力。
1917年,著名的武器设计师约翰·勃朗宁为军方设计了一种可半自动或全自动发射的步枪,1918年便被美军采用为制式武器,正式命名编号为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名为自动步枪,但在实际使用时却往往作为轻机枪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也就是很多资料中提到的勃朗宁BAR机枪。
除了半自动步枪,还有一些能够全自动发射的步枪,扣下扳机之后,只要不松开,就可以不断自动退壳、自动装填、自动击发,直到弹匣中的枪弹打完为止。
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1915年俄国枪械设计师费德洛夫研制的一款自动步枪,1916年开始少量生产,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口径6.5毫米,全长1045毫米,有效射程500米。
AVS36自动步枪:苏联枪械设计师谢尔盖·西蒙诺夫研制的一款自动步枪,能够全自动射击,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沙进入枪中时,很容易出现故障,苏联红军仅小范围装备了大约6万支。口径7.62毫米,全长1230毫米,有效射程600米。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