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_年影响历史意义

 我来答
校易搜全知道
2023-06-20 · 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
校易搜全知道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在世界前列。在历史上,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为太空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月24日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历史性的一天。那么下面就由占星知识来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上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这也是中国航天日的由来。今天,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东方红一号发射的历史,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缅怀和弘扬经久不衰的航天精神。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50周年。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上了浩瀚无垠的太空。自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研制并发射自己卫星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打开了浩瀚宇宙的大门。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绕地球飞行。天气好的时候,很多天文爱好者会拍下这颗卫星掠过祖国上空的照片。这些照片承载的是一个难忘而持久的故事。

把科研集中在航天舞台上。1967年,中国将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将第一枚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颗科学探测实验卫星。它是一颗72面球形卫星,直径1米,重150公斤。计划在1970年左右发射。这颗卫星的任务是为中国未来发展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天气预报等各种应用卫星奠定技术和实践基础。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生产、发射、测控等多个领域。“现在很简单,但那个年代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有差距的。”受命领导卫星研制的孙家栋这样描述。随着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从最初的150kg增加到173kg,远超世界前四颗卫星的总和。很难把这么重的卫星送入太空。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的齐发仁说,卫星还必须满足国家提出的“起、抓、听、看”四项技术要求。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研究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去追逐他们的梦想。

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起、抓、听、看”四大目标。只有12个字概括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目标,也概括了技术难度。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起来”。按照计划,东方红一号卫星将运行在近地点400多公里、远地点2300多公里的椭圆轨道上。为了将卫星准确送入轨道,负责运载卫星的运载火箭必须具备强大的推进能力。专家提出了“两结合”方案:用中远程导弹作为第一、二级,用探空火箭技术研制第三级。通过这三级连续传输,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当时主管火箭技术的任新民的领导下,运载火箭正式进入研制阶段,最终实现了导弹技术和探空火箭技术的完美结合,解决了“上”的问题,使“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太空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广为流传。如果你想在地面上“抓住”一颗卫星,你必须时刻知道它在太空中的位置,这就需要计算卫星与地面的距离。专家比较了几种方案后,决定采用多普勒原理3354,根据无线电频率的变化来测量速度和距离。但是这个解需要一个特殊的方程,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一个难题。对此,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科研人员改变了设计思路,重构了卫星测轨方程,解决了卫星测轨方程的困惑,最终使卫星在空间的位置能够随时监控。接下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和“看”上。当时要让卫星在太空播放《东方红》首音乐是非常困难的。研究人员用6个稳定性很高的声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电路产生的节拍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测试,最终确保东方红一号发挥《东方红》。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胡说,为了让普通收音机接收到卫星传来的音乐,大家提出了“接力”的办法。“我们无法直接在地面上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音乐。它需要通过卫星天线发送,由地面站接收,然后由无线电广播。”齐发仁的回忆。最后一个难点是“看”。如果你想用肉眼看到卫星在太空中运行,它的亮度必须从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不仅如此,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更难“看见”。最终,研制人员从折叠伞收缩张开的特性中找到灵感,决定在运载火箭第三级安装一个由高反射亮度材料制成的“观测器”,可以在太空中打开。因为这个“观测者”体积巨大,反射亮度极高,人们可以直接观测到。

要解决世界难题,创造新纪录,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卫星必须经受住太空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在太空中,卫星向阳面的温度可以达到100多摄氏度,而背面的温度可以下降到零下100摄氏度。如何在太空中保持卫星的正常“体温”,是世界公认的难题。技术人员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温度控制系统来平衡卫星内部的温度,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电力,卫星携带的电力非常有限。最后,科研人员想出了温控系统的零功耗方案:利用其他仪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帮助卫星控制温度,巧妙地解决了高功耗问题。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经过四天四夜的跋涉,1970年2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70年4月24日,发射进入负8小时倒计时,突如其来的“测控信号不稳定”的消息让现场的技术人员再次紧张起来。干扰信号从何而来?人们把问题的源头锁定在卫星和火箭的连接处。为了控温的要求,火箭和卫星的连接处有一层镀铝膜,包裹着仪器。因为没有固定好,所以抖动,导致信号不稳定。修复后,问题解决。这时,天上的乌云也消失了,阳光照耀在运载火箭的车体上,起飞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准确进入预定地球轨道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已在轨运行24天,不仅顺利通过了极端空间环境的考验,还成功实现了“起来、抓起来、听得见、看得见”的要求。由于东方红一号的重量超过了此前四国首发卫星的总和,也创下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纪录。“通过坚持自力更生和艰苦努力,我们克服了每一个不可能,最终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齐发仁说。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20世纪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一个东方航天大国的崛起。东方红一号卫星与核弹、导弹并称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被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详情
  • 官方服务
    • 预约搬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