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解答如下:
教育是生命的自我建构,它不应该是一种“告诉”,而应该是一种“探索”;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和一个消极被动的盲从者,而是一个寻求生命灿烂展示的主动的生长者。
教学也就不局限于传统观念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生命的体悟”。教师不再是“布道”的教士、“诵经”的和尚,而是一个学生生命生长的促进者。
第一,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人的生理的发展,必须自己完成,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懂得的道理。同样,精神的发展也必须自己“亲自”完成。发展的主动权只能在自身,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这也是我们需要牢记的一个道理。
针对我们教育中存在的教师管得过多、管得过细、管得过死的现状,我们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的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激发其生命的主动性和超越性。
第二,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之间的关系
自主性是生命的潜能,一定意义上是生命的自然本能。教育注重生命自主性的发展,但并不等于完全顺其自然,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这种完全本能化的发展,实际上诋毁了教育的意义。对于自主性的生命体,生命意识需要教育唤醒,生命潜能需要教育激发,生命发展的方向需要教育引导。
即便是路边的花草,养花工不可能代它生长,但也绝不会放任不管,他会适时地浇水、灭虫、除草、施肥。自主性并不排斥引导,教师也不应该以生命的自主性为借口而放任自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放风筝的例子恰能比喻自主和引导的关系。风筝的起飞需要引导,但一旦风筝真正飞起来了,引导的作用就在于“保驾护航”。总之,引导不是干预,而在于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由包办的教育到自主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原先的上下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为此,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要转换教师的角色,使其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不应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应该真诚地当好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生动丰富的“菜单”,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由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