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
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了认知对于观察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首先,个体要注意到他人的某种行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同样的情境中,不同的人可能注意到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
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的情况下仍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的信息,这时,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
最后,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例如,家长如果对孩子的发怒和攻击行为表示退让,家长的行为就强化了孩子的发怒和攻击行为。
社会学习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它假定行为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个体过去的学习历史之中,不管是联想、强化还是模仿都是如此。
2、行为的原因可能主要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而不在于个体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主观解释。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先前与某个刺激有联系的事件对某个反应有影响的过去的强化相依性,或者个体曾遇到过的角色榜样。所有这些都外在于个体。学习理论不太关心诸如情绪和情境的知觉这一类的主观状态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
3、学习理论往往研究外显行为,而不是心理的或主观的状态。它集中注意人们的外显动作,如吃饭、握手等;不太注意恐惧、愤怒等可能的情感。从方法论上看,学习理论偏爱测验、实验、调查等方法,注意资料的统计与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部分主张学习理论的社会心理学家已开始改变其观点。例如,他们在建立模型时,已把更多的认知过程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