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平行光聚焦法
根据凸透镜特性,让平行光(如太阳光)沿主轴方向入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与透镜平行放置一光屏,调节光屏位置使光屏上的光斑最小且最明亮,此时透镜与光屏的间距为凸透镜焦距。这是一种简便的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在实验室还可以用远物成像法代替平行光聚焦法估测凸透镜焦距,方法与平行光法相似;调节光屏的位置,使远处的物体(例如教室的窗或窗外的物体)在光屏上成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近似为该透镜的焦距。
尽管上述的两种方法在测量焦距时精确程度不高,但对我们掌握凸透镜焦距的大致范围是很方便和实用的,这是我们粗测凸透镜焦距时常用的方法。
2、公式法
利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出透镜焦距f,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3、共轭法
利用光具座固定好光源和光屏位置,测量出它们的间距L。将待测焦距的凸透镜放在其间,沿主轴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两次呈现出光源倒立的像。记录两次成像时透镜的位置,由此求出两次成像过程中透镜移动的距离d,
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凸透镜焦距f,这个方法叫共轭法。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之一。
例1 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固定烛焰和光屏的位置,测得其间距为L。在它们之间放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移动透镜过程中,在光屏上两次出现烛焰的倒立的像。试证明烛焰与光屏间距L大于透镜焦距f的四倍,即L>4f。
证明:设烛焰成像时到透镜的距离为u,则相应的像距(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L-u,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则有
化简有 f(L-u)+fu=u(L-u)
整理得 u2-Lu+fL=0
题设条件中透镜在两个不同位置时在光屏上都能成像,对应在方程u2-Lu+fL=0中,u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实根为 ∵L2-4fL>0, 有L>4f
由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到,当L=4f时,,
此时光屏上只能成一个与烛焰等大的倒立的像。
当L<4f时,u2-Lu+fL=0没有实根,这表明在L<4f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倒立实像。
应该指出,这里所做的实验,反映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共轭这一重要的特性。凸透镜中物与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谓物像共轭,是指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如果将物体移到原来成实像的位置,并使先沿原光路逆方向传播,通过透镜它的像将成在原来物的位置。不论透镜成像光路图,还是透镜成像公式,都反映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共轭这一重要的光合特性。
4、平面镜辅助法
这也是实验室中测凸透镜焦距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装置仍是利用光具座,只是将共轭法中的光屏换成一面平面镜。其原理如图1所示,当光源AB恰好位于凸透镜L的焦点时,光源上任意一点发出的光(以A点为例)经L折射后均为平行光,这束光入射到平面镜M,经M反射后仍为平行光,而且反射光与主轴的夹角和入射光与主轴的夹角是相同的。因此,经平面镜M反射的平行光,再次经透镜L折射后不仅必会聚于光源一侧的焦平面上成像,而且像点和物点关于主光轴必是对称的,如图1中A′与A。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平面镜辅助作用下放在凸透镜焦平面上的物体,经透镜和平面镜的折射与反射,最终将在与物相同的平面内成一个倒立的,与物关于主轴对称的实像,如图2中的AB与A′B′(但若AB不在焦平面位置,像A′B′不再与AB同位置)。
实际的实验常采用带有屏的面光源,通常使光源下端恰好位于凸透镜主轴上。实验时移动面光源,当面光源的屏上出现与光源等大,倒立的像时,光源(即此物屏)恰好处于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由此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图2中表示的就是“物屏”,它是在一个光屏上镂出形的孔,用平行光从屏后射出,就形成形的面光源。但其下部仍是一个光屏。所以在这个实验中物屏即是一个面光源,同时又是一个光屏。
例2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使用的透镜焦距为12厘米。某同学实验时将烛焰放在主轴上距透镜15厘米处,此时烛焰在什么位置成像?他能用什么方法观察此像?像长是烛焰长的几倍?若他将烛焰移至主轴上距透镜6厘米的位置,上述几个问题结果又如何?
解:由f=0.12米, u=0.15米,解得v=0.6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用光屏接收,也可用眼观察。放大率,烛焰距透镜6厘米时,。在同侧距透镜12厘米处成虚像,此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无法用屏接收,像长是烛焰长的2倍。
()
例3 一个人在距离照相机2.55米处拍照,在底片上得到3.6厘米的全身像,他后退2米又一次拍照,底片上得到他2.0厘米长的全身像。求此照相机的焦距多大?
解:根据公式
有(1)(2)
设人高为h(即物长),像高为L。
得
代入(1)(2)式 解得h=1.75米
进而求得v1、v2,得到f=0.05米=5厘米
结论,照相机焦距为50毫米。
根据凸透镜特性,让平行光(如太阳光)沿主轴方向入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与透镜平行放置一光屏,调节光屏位置使光屏上的光斑最小且最明亮,此时透镜与光屏的间距为凸透镜焦距。这是一种简便的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在实验室还可以用远物成像法代替平行光聚焦法估测凸透镜焦距,方法与平行光法相似;调节光屏的位置,使远处的物体(例如教室的窗或窗外的物体)在光屏上成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近似为该透镜的焦距。
尽管上述的两种方法在测量焦距时精确程度不高,但对我们掌握凸透镜焦距的大致范围是很方便和实用的,这是我们粗测凸透镜焦距时常用的方法。
2、公式法
利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出透镜焦距f,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3、共轭法
利用光具座固定好光源和光屏位置,测量出它们的间距L。将待测焦距的凸透镜放在其间,沿主轴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两次呈现出光源倒立的像。记录两次成像时透镜的位置,由此求出两次成像过程中透镜移动的距离d,
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凸透镜焦距f,这个方法叫共轭法。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之一。
例1 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固定烛焰和光屏的位置,测得其间距为L。在它们之间放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移动透镜过程中,在光屏上两次出现烛焰的倒立的像。试证明烛焰与光屏间距L大于透镜焦距f的四倍,即L>4f。
证明:设烛焰成像时到透镜的距离为u,则相应的像距(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L-u,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则有
化简有 f(L-u)+fu=u(L-u)
整理得 u2-Lu+fL=0
题设条件中透镜在两个不同位置时在光屏上都能成像,对应在方程u2-Lu+fL=0中,u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实根为 ∵L2-4fL>0, 有L>4f
由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到,当L=4f时,,
此时光屏上只能成一个与烛焰等大的倒立的像。
当L<4f时,u2-Lu+fL=0没有实根,这表明在L<4f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倒立实像。
应该指出,这里所做的实验,反映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共轭这一重要的特性。凸透镜中物与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谓物像共轭,是指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如果将物体移到原来成实像的位置,并使先沿原光路逆方向传播,通过透镜它的像将成在原来物的位置。不论透镜成像光路图,还是透镜成像公式,都反映了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共轭这一重要的光合特性。
4、平面镜辅助法
这也是实验室中测凸透镜焦距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装置仍是利用光具座,只是将共轭法中的光屏换成一面平面镜。其原理如图1所示,当光源AB恰好位于凸透镜L的焦点时,光源上任意一点发出的光(以A点为例)经L折射后均为平行光,这束光入射到平面镜M,经M反射后仍为平行光,而且反射光与主轴的夹角和入射光与主轴的夹角是相同的。因此,经平面镜M反射的平行光,再次经透镜L折射后不仅必会聚于光源一侧的焦平面上成像,而且像点和物点关于主光轴必是对称的,如图1中A′与A。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平面镜辅助作用下放在凸透镜焦平面上的物体,经透镜和平面镜的折射与反射,最终将在与物相同的平面内成一个倒立的,与物关于主轴对称的实像,如图2中的AB与A′B′(但若AB不在焦平面位置,像A′B′不再与AB同位置)。
实际的实验常采用带有屏的面光源,通常使光源下端恰好位于凸透镜主轴上。实验时移动面光源,当面光源的屏上出现与光源等大,倒立的像时,光源(即此物屏)恰好处于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由此可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图2中表示的就是“物屏”,它是在一个光屏上镂出形的孔,用平行光从屏后射出,就形成形的面光源。但其下部仍是一个光屏。所以在这个实验中物屏即是一个面光源,同时又是一个光屏。
例2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使用的透镜焦距为12厘米。某同学实验时将烛焰放在主轴上距透镜15厘米处,此时烛焰在什么位置成像?他能用什么方法观察此像?像长是烛焰长的几倍?若他将烛焰移至主轴上距透镜6厘米的位置,上述几个问题结果又如何?
解:由f=0.12米, u=0.15米,解得v=0.6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用光屏接收,也可用眼观察。放大率,烛焰距透镜6厘米时,。在同侧距透镜12厘米处成虚像,此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无法用屏接收,像长是烛焰长的2倍。
()
例3 一个人在距离照相机2.55米处拍照,在底片上得到3.6厘米的全身像,他后退2米又一次拍照,底片上得到他2.0厘米长的全身像。求此照相机的焦距多大?
解:根据公式
有(1)(2)
设人高为h(即物长),像高为L。
得
代入(1)(2)式 解得h=1.75米
进而求得v1、v2,得到f=0.05米=5厘米
结论,照相机焦距为50毫米。
参考资料: 找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