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消毒的基本原则
实验室消毒的基本原则如下:
待消毒的物品须先洗净、擦干。根据不同物品的性能及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消毒剂。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方法及消毒时间。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棉花等物,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
消毒物品应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器械的轴结应打开、套盖应掀开,管腔灌满消毒液。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气体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待气体散发后,以免残留消毒剂刺激组织。消毒剂应定期检测,调整浓度,进行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
热力消毒灭菌:
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死亡,从而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在消毒中,热可分为湿热与干热两大类。
提到高温灭菌,相信大家日常生活中都应该用过祖传的万能100度法,买个新的餐具啦,水杯啦,都会习惯性的拿开水烫一烫,意在消毒,这的确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发生凝固或变性而死亡,是应用最广泛且有效的灭菌方法。
干热消毒灭菌:
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热,传热效果较慢。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C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需160~170C经2小时方可杀死。
干热适用于易被湿热损坏和在干燥条件下使用更方便的物品(如金属、玻璃、陶瓷及凡士林纱布条等)灭菌。由于其对烤箱要严格要求(国内产的烘箱质量都有点悬),且大功率、高温下危险系数较大,一般不建议使用!
消除污染源:实验室应严格控制污染源,尽可能减少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废液、废气、废渣等。对于无法避免的污染物,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对环境和实验室人员的危害最小化。
隔离和防护:实验室应设置隔离区域,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进行有效划分,以减少交叉污染。实验室人员必须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以降低感染风险。
清洁和消毒: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和整洁,定期对实验台、地面、墙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实验器材和器具,应进行适当的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或污染物残留。
垃圾处理:实验室产生的垃圾应分类收集,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一般垃圾,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妥善处置;对于有潜在危害的垃圾,应进行特殊处理,确保不对环境和实验室人员造成危害。
人员培训:实验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消毒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确保能够正确使用消毒设备和试剂,有效预防交叉感染。
监控与记录:实验室应建立消毒监控体系,对消毒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做好记录。记录应包括消毒时间、消毒剂种类及浓度、消毒方法、消毒人员等信息,以便追踪和管理。
应急处理:实验室应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对于突发性的污染事件或疫情,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隔离、消毒和处理,确保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